李香玉
小Q老師,11歲男孩的媽媽,一位大學新聞系的副教授,從小就帶著兒子一起看新聞,不但使兒子養成了看新聞的習慣,也通過新聞提高了共情能力、思辨能力和信息素養。
在家庭中開展新聞教育
3月21日,東航一架由昆明飛往廣州的波音737客機在廣西梧州失聯并墜毀。
晚飯后,小Q老師全家談起這條新聞。她愛人說:“當年在馬航MH370失事的飛機上有我的大學同班同學……事后看到我的行李箱上貼著好幾張馬航MH370的航班標簽時后背發涼,那一年我也經常飛這個航班……”
聽完這些,兒子陷入了沉默。對于一個11歲的少年來說,這沉默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
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火山噴發、糧食危機……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加,我們的孩子如何接收世界發出的諸多信號?又該怎樣去解讀?
小Q老師表示,就目前大部分國內小學來講,成體系的新聞教育是缺失的,不僅學校教育如此,社會教育體系中也難以看到令人滿意的新聞教育。國內的媒體內容中,很少有高質量的以青少年為主要受眾群體的新聞類節目。
這就促使了另一種可能——在家庭教育中開展新聞教育。“孩子在10歲以前親子對話內容主要以吃喝拉撒和童話故事為主,那么10歲以后的聊天話題可以逐漸轉移到校園生活和社會事件。如果孩子不關注新聞,他很有可能與世界斷聯。他的世界只有一間狹小的教室,他的未來只有一條狹窄的高考之路。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讓孩子看到世界的廣袤無垠。”小Q老師真誠地講道。
鏈接真實世界,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如何以新聞為抓手來提升青少年的公民素養?小Q老師指出,“共情”的前提是換位思考,如果能引導孩子從新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人類的悲歡就能相通。因此,她在帶孩子讀新聞的過程中從不回避“負面新聞”。
因為自己是教新聞的,所以小Q老師家里有很多紀實類攝影集,比如《黑鏡頭》系列,里面不少新聞照片的主題是戰亂、貧病和饑荒,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兒子偶爾也會翻看,她從不覺得有什么問題。“這些內容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甚至無法想象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就是要生活在這樣真實的世界里,他們有必要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知真實世界。”
小Q老師強調,當下的一些熱點新聞,特別是一些“負面新聞”,往往能夠滿足人的獵奇心理,但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要幫助孩子看到背后的原因與邏輯。
比如和兒子聊吳某凡事件,他們將討論的重點放在“一位流量巨星身上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聊到吳某凡的成長環境和家庭對他的影響,并深入探討“娛樂化時代,追逐利益的經紀公司聯手打造流量明星,當一個人的能力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不匹配時,會發生什么?”。
“不論什么樣的新聞,都有社會學的意義在其中,特別是所謂的‘負面新聞,比起我們與孩子空談人性惡還是人性善,什么是公平與正義,這些新聞提供了抓手,更能觸及孩子內心,帶來更多積極的反思。”小Q老師認為,家長作為孩子信息世界的把關人不要故意把“負面新聞”過濾掉。
“不看熱鬧看門道”,培養孩子思辨能力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條新聞,一名叫朱忠偉的退伍軍人,他辭去了在企業的工作,接手了一家快遞網點。他聯系了商家,將失蹤孩子的照片印在快遞包裹的膠帶上,為6個快遞網點定制了這種“尋親膠帶”。
當時小Q老師和孩子聊這條新聞的時候,孩子提出了很多質疑,比如:朱忠偉定制尋親膠帶的時候有沒有和失蹤孩子的家人商量?這種行為會不會涉及侵犯個人隱私?朱忠偉的出發點是善良的,但動機的善良是不是必然導致結果的善良?為此,兒子還專門寫了一篇小文章,探討什么是善良。
“一網絡主播在直播間自殺,起哄的網友和直播平臺需要承擔責任嗎?”
“如果經濟形勢不好,到底是應該多印錢還是少印錢?”
這些都是小Q老師和兒子曾經共同展開討論的新聞話題。她說:“新聞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和孩子一起聊新聞不僅能提升親子關系,還能鍛煉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BE7B49A7-BB89-4384-B0BD-08972D76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