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自1911年建校以來,重慶市渝中區中華路小學始終秉承著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舉”教育思想,確立“公民素養教育”辦學特色,構建“知行合一,養成公民”的理念體系,將公民素養教育與學校的百年文化、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等有機融合,為學生打下堅實的人生根基。
培養“生態公民”
中華路小學把“培養健全的人格”作為公民素養教育的首要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真善美,兼顧學知行,力爭讓每一個受教育者達到內心和諧、身心和諧、人我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成為“生態公民”。
學校擬定了實施公民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分別為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并據此提出“三愛三心”工程,作為公民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三愛”指珍愛自我、關愛他人、博愛社會;“三心”是把信心留給自己、把誠心送給大家、把忠心獻給祖國。校長曾菁指出:“公民素養教育關乎著個體生命的成長質量,影響著社會秩序,同時代表著國家的精神風貌。教育在推動公民素養發展上是任重道遠的,它關系到每個生命價值得到張揚的程度,關系到每個生命潛力得到挖掘的深度,關系到每個生命社會責任擔當的寬度,關系到每個生命質量延續的長度。”
開展“公民行動課程”
中華路小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并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意見,讓校園變得更好。“我是校園小主人”提案發布會上,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為校園建設獻計獻策:有的從凈化環境角度出發,提出不亂扔垃圾,增設垃圾桶,勤換垃圾袋;有的從美化環境角度出發,提出修繕“鳥趣園”,讓“鳥趣園”煥發新生;有的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建議學校組建更多的社團,組織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
同時,學校也鼓勵學生關心國家與社會事務,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與社會擔當。“改革開放四十年 童眼話變遷”調研報告發布會上,三名學生發布了利用假期查閱資料、走訪調查、數據分析并撰寫而成的報告《舌尖上的中國》,呈現四十年來人們的飲食文化變遷,以小見大、圖文并茂地反映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還有其他學生發布的《“網店”改變生活》《魅力動漫王國》《時過“房”遷》等調研報告,以兒童視覺觀察、發現、感知人們生活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構建“公民素養教育體系”
文化理念體系,是學校公民素養教育體系的思想和靈魂。中華路小學在辛亥革命爆發那年扎根在了重慶市渝中區,從達育立校開始,歷經風雨,始終薪火相傳、弦歌不絕,形成了今日“公民素養,責立中華”的教育擔當。
“公民素養教育”課程建設體系,聚焦核心素養。學校以公民素養教育破題,形成了四大課程群和三個課程層級,構建了以個性素養和公共素養為核心的公民素養校本課程體系,為公民教育的具體化提供了路徑。
民主課堂教學體系,保障學習優質。建立“教”的五大原則,即營造安全氛圍原則、建立開放空間原則、樹立學生信心原則、尊重差異原則、啟發誘導原則,促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同時,建立“學”的五大原則,即自主思考原則、耐心傾聽原則、勇于表達原則、合作互助原則、認真作業原則,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學習者”。
習慣培養體系,規范成長行為。以公民素養教育六大年段主題“懂禮儀、會合作、知感恩、講誠信、樂公益、觀時政”為主線,力求實現學生行為習慣及評價體系的“三轉變”:變“零散”習慣要求為“三愛三心”行為習慣目標體系,變“學校規定”為“班級公約”,變“要求學生做”為“師生共同做”。
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建立“目標澄清—內容審查—動態監控—效果評估”的“四環節循環評價模型”,實現“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固化評價到發展評價”“工具評價到人文評價”的轉變。
五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支持,共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公民素養服務。
曾菁表示:“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學校將繼續深耕細作‘公民素養教育:在課程資源中加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的內容;進一步回應‘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強化勞動教育,讓課程內容更豐富、落地更實在;在已有‘公民素養教育體系的基礎上,深化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協同育人的功能。”E0AE9804-87AA-435E-9602-66FD7DB6AD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