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杏林 王喜鳳 彭瑞敏



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勞動教育逐漸擺脫學校課程的邊緣地位,被淡化、弱化的問題逐漸改善,課程活動不斷增加,教學場地有所延伸,在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團結意識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然而,學校勞動教育在課程創新、方式變革、專業師資、創新評價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同時,在科技發展、產業變革背景下,新的勞動形態不斷涌現,勞動課程內容也必須做出相應變革。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勞動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減負提質的重要內容再次引發關注。本次論壇邀請一線教育工作者、教育專家對“雙減”之下的勞動教育進行深入探討。
夏健君: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育才學校堅持“以體育人、以體促全”的辦學理念,并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探索出“勞動+思政”的勞動育人模式,推動勞動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創新。
完善課程體系,勞動精神入腦入心
學校立足勞動教育總目標,結合學校特色,建構了“一體、兩階、三維、四位、五融”校本特色課程體系,即確立勞動核心素養的總體目標,研發兼顧勞動能力和思維進階的勞動學科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推動課程分層設計、學科滲透與表現性評價機制三個維度的建設,將勞動課程作業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基地四種場景,打造“勞動+思政”“勞動+體育”“勞動+智育”“勞動+美育”“勞動+創新”五大課程融合體系。
拓寬實踐場域,夯實勞動教育基礎
學校充分提高每一寸園地的利用價值,把單一的實踐功能室轉化為多元的綜合功能室,改造、新建校內勞動實踐場所,擴大校內實踐場地、深化勞動課程建設、形成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機制,開拓教育資源、拓寬育人場域、拓建實踐基地、拓寬經費渠道、拓展勞動教育師資培養和人才引進。
細化教育目標,分層提高勞動素養
低年段學生主要學習基本勞動技能。中年段要培養勞動意識,并將勞動教育與多學科知識相結合。高年段學生是勞動課程的設計者與參與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勞動項目的策劃、分工、實踐、匯報等工作,成為“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的時代新人。
尤竹青:湖北省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晴川實驗小學聚焦學生勞動素養,構建“一二三四五”新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核”引領。學校以勞動素養為核心,明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四維核心目標,即勞動素養的基礎是勞動能力,重心是勞動觀念,中心是勞動精神,關鍵是勞動習慣和品質。
“雙向”連接。學校遵循育人規律,形成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縱向連接和全學科與勞動教育的橫向連接。一二年級以感知勞動為主,三四年級以勞動體驗為主,五六年級以理解勞動、掌握技能為主。
“三園”協作。學校形成了“家園基礎、校園主導、依托社園”的勞動教育格局。包括制定家務勞動清單,讓家庭成為開展勞動教育最靈活、最便捷、最持續的陣地;與企業、工廠、社區和社會團體保持互動與合作,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方式。
“四輪”驅動。一是勞動課程開發驅動,形成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三級勞動課程體系;二是勞動課題研究驅動,著力推動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子課題的研究;三是校園勞動節日驅動,學生們在校園勞動節展示勞動成果;四是勞動素養評價驅動,學校與武漢教育云平臺合作,定制“五育融合”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推動多元評價。
“五育”融合。學校著力在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學校帶領學生開墾一片荒地,將黨史教育、理想信念與勞動教育相融合,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體育活動中增加勞動元素,提高學生體質水平;提倡學生記錄、表達勞動的美。
李佳琰:《尚書》有云:“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 只有體會過勞動的艱辛,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和價值。基于此,四川天府新區元音中學進行勞動課程的浸潤式建設、項目化實施、系統性評價,助推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緊扣育人目標,科學構建課程。元音中學以“養成勞動習慣、涵養工匠精神、感受美好生活、培育使命擔當”為勞動教育目標,將課程任務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之中,構建了日常勞動、公益勞動和創新勞動三大內容體系。其中,日常勞動分為家庭勞動、校內勞動、校外基地體驗型勞動,公益勞動聚焦環保型公益勞動和服務型公益勞動,創新勞動包括技術改進型勞動和成果創造型勞動。
立足學生日常,優化實施路徑。學校將校園勞動場景的挖掘作為勞動課程建設的重要部分,開發了教室清潔維護、校園花草養護、音樂廳后臺保障等68個項目式勞動項目,并聘請學校水電工、保健醫生等后勤員工擔任“勞動榮譽教師”,真正做到勞動教育常態化。學校還精選了8個主題進行深度開發,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幫助學生打破學科邊界,解決身邊問題。學校還舉辦了“元音最美勞動者”攝影大賽、“維修小能手”勞動技能大賽,以活動助推勞動品格的養成。
完善評價機制,跟蹤目標達成。元音中學從勞動能力、勞動品格和勞動人格三個維度進行課程評價。其中勞動能力包括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勞動品格包括勞動習慣和勞動態度,勞動人格則是對責任擔當和創新精神的評價。
廖茂:新時代、新階段,要站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高度思考勞動教育,因地制宜地創新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人和學校統籌規劃,建立了“柚香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并依托此基地,構建了“1354”進階式特色“柚美”勞動教育課程,可謂是“四畝柚園一片天,勞動精神入心來”。
“1”是每班在校園認養一棵柚子樹,每個一年級的學生在上學后的第一個春天在家種植一棵柚子樹,負責澆水、培土、除草、捉蟲,觀察柚子的生長規律,見證柚子樹的成長,在參與中培養勞動觀念、增強勞動精神。
“3”是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三位一體育人格局,將勞動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區、社會,讓整個社會成為孩子們勞動的地方,讓勞動精神入腦入心。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5”是指“柚美”課程群五大子課程。一是栽培教育與技術實踐課程,旨在培養勞動精神、提升勞動技能;二是學科融合課程,帶領學生從科學、語文、數學、生物等角度觀察柚子的成長狀態;三是柚子茶的制作和柚子食品烹飪課程,挖掘勞動價值;四是“飛針走線,柚皮有畫”課程,以柚子為載體,讓學生在制作柚皮畫等手工作品的過程中提升勞動素養;五是柚子采摘和柚子文化節課程,從文化營造的角度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4”是指“柚美”課程評價體系中的勞動態度、勞動參與、勞動體驗、勞動成果四個維度,和教師評、家長評、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四種評價方式,其中既有過程性評價,又有階段性評價,多角度激發學生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的精神。
魏守棟:勞動教育具有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大關初中拓展教學場地,創新教學內容, 讓勞動精神入腦入心。
發揮實踐基地綜合功能,推動五育融合
學校利用校內的蔬菜基地,讓學生進行蔬菜、花木栽培活動,在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內涵,突出五育的和諧發展,讓學生親身體會勞動的艱辛。
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把勞動課堂搬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種植、管理等農事活動,在勞動中學習相關植物知識,了解農具的用法,掌握農作物的管理常識,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升勞動素養,培養勞動習慣。
學校遵循“感自然節律而立,蘊人文精神而豐”的理念,在勞動基地墻壁繪制農耕、節氣等圖畫,開展春耕文化節、夏季采摘節、秋收采摘節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作物生長的奇妙,感受節氣的變化,磨煉意志,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收獲和成果
一是在共同勞動中增進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讓更多學生融入勞動學習生活;二是增強師生的滿足感,讓師生在除雜草、護幼苗的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勞動的辛苦,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更加珍惜勞動成果;三是增強合作意識、安全意識;四是培養優良品德,比如,敬老院義務勞動讓學生學會尊老愛幼;五是拓展了勞動教育的新課程,構建了更為科學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雷明貴:山東省臨沂半程中學立足區域發展特色與學校發展現狀,探索勞動教育發展路徑,為農村學生的成長尋找方向。
扎根勞動實踐,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學校建構了“3976”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即基礎性、創生性、職業性三大課程群,家政服務、校內崗位體驗、社區服務等九類課程主題,以及各主題之下的76門具體課程。
完善課程實施體系,實現多維融通。學校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實踐基地、企業、社會六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實踐新樣態;通過興趣社團、職業啟蒙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模式,讓學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通過自主選課、固定開課、興趣約課及勞動實踐周,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創新課程評價體系。學校構建了“一冊一袋兩評三關注”評價體系,實現多元評價。其中,“一冊”即勞動實踐記錄手冊,“一袋”即動態生成的勞動課程檔案袋,“兩評”即評選“勞動達人”和“技能達人”,“三關注”即關注學生日常勞動行為、階段性勞動素養和未來發展。
資源整合,優化資源設置。一是配齊配優勞動教育師資力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通的“勞動教育師資體系”。二是整合勞動教育空間資源,校內與職業院校合作建設“勞動教育中心”,開設梅園、蘭園、竹園等九大實踐園區;校外開設微型綜合性現代勞動教育實驗基地,并聯合本地七家單位,為學生提供職業實踐機會。
同時,學校還面臨一些問題:一是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如何進行深度融合,二是勞動教育評價如何平衡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是各學段勞動課程如何有機銜接。
董妍玲:作為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自立自強、創新創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導向,著力構建新時代勞動育人模式,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磨煉意志,提升綜合素質。
創新理念,構建勞動育人模式。學校遵循人才培養與成長規律,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進行融合,打造五育融合的勞動育人模式。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分認定體系和“五好學生”評定指標,引導學生在技能勞動中弘揚工匠精神,在勞動中增強體質,樹立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審美觀。
創新路徑,搭建勞動育人平臺。學校積極整合資源,建成占地總面積約600畝的長河基地、智匯農場、長江生態農業科技園等生產勞動平臺,生活藝術樓、曬秋田園廣場等生活勞動平臺,國家級長河筑夢眾創空間、省級問天筑夢星創天地等雙創平臺。此外,學校還開辦電器維修等工匠型人才培養教改實驗班20余個,設立助管、助研、助教等勤工助學崗位800余個,構建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備、覆蓋面廣的大學生勞動實踐平臺體系。
創新形式,打造勞動實踐品牌。學校依托勞動實踐平臺,開展電器維修、園林綠化、中草藥種植、果酒釀造等專業技能勞動,以果蔬采摘、插秧割稻等農事體驗為特色的生產勞動,以“春魚宴”“金秋宴”等烹飪體驗為特色的生活勞動,以“長河杯”系列雙創大賽、沙龍、路演等雙創實踐為特色的創造性勞動等,打造勞動實踐系列活動品牌。
潘春波:溫州市甌海區外國語學校秉持“讓視野更寬,與世界更近”的辦學理念,致力于“讓每個孩子經歷一百個世界”,形成了“全景式勞育”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
場域打造: “S+H勞動周”家校社聯動
學校利用城市的“金角銀邊”(邊角土地),建設了包括農耕園、百草園、果園、茶園、花園五大園區的“櫸園勞動場”(“櫸園”是學校別稱),并構建“勞動+X育”課程。課程主題與目標隨年段逐級加深,并以項目化、活動化的形式推進,讓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
學校打造校園與家庭勞動場,開展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構建“生活+”勞動課程。學校將每月的第一周周末作為“家庭勞動日”,依托家務勞動,結合“寬”教育哲學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同步開展九年一貫的家務勞動課程。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課程創生:承載勞動印記的“甌外實踐”推進行動
“發現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抓手,學校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勞動發現圈”,具體表現為:一個理念引領,即“發現課”的教育變革;兩個場域融合,即家園與校園的大融合;三個內容分層,即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服務勞動教育的三維分層;四條創新路徑,即創設校本課程、融合學科教學、更新評價體系、展示勞動成果。學校以此為基礎,創生了《櫸園草木》《<詩經>里的蔬趣》等課程,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生活。
綜合評價:指向勞動素養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學校始終堅持課程評價目標引領,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即時評價。學校制定了《甌海區外國語學校“發現勞動”課程實施指南》《甌海區外國語學校“櫸園寬評”勞動教育評價制度》等,建構了較為完善的勞動素養評價系統。
潘智敏: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從“好學力行,健康發展”的辦學理念出發,構建了“六園聯動,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成為手中有活、腳下有地、臉上有笑的時代新人。
構建“六園聯動”課程
學校構建了家園、校園、田園、社園、創園、藝園“六園聯動”課程群。其中,校園勞動課程以日常勞動為主,讓學生形成校園認同;田園勞動課程以農耕活動為主,讓學生體驗成長;創園勞動課程以科技創造勞動為主,培養學生的智慧創新特質;藝園勞動課程以審美藝術勞動為主,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家園勞動課程以家庭生活勞動為主,培養學生“我愛我家”的特質;社園勞動課程以社會公益勞動為主,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
打造勞動教育空間
學校將環境和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園”“帶”“坊”“地”“館”等21處校內勞動空間。“園”是指中草藥種植園,“帶”是指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景觀帶,“坊”是指創客學坊和行知科坊,“地”是指學生校內種植基地和科普研究基地,“館”是指以參觀和體驗為主的勞動特色場館。
設計多維勞動評價
一是將勞動教育評價與原有的學生評價制度整合,進行過程性評價。二是對“六園”勞動課程進行日常管理評價,將勞動課程的課堂表現、成果展示等計入學期評價。三是為勞動教育專設的價值認同評價,為學生量身制定“家庭小幫手”“田園小農夫”“作坊小工匠”等八個評價范疇,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