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霞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北京市海淀區定慧里小學(以下簡稱“慧小”)的辦學理念——“慧心樂行 幸福人生”與之高度契合。筆者認為,核心素養的發展要落實在各學科教學中,只有學科素養得到發展,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21世紀,信息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應用,使教學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2020年,慧小被評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海淀區實驗學校。近幾年,在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慧小不斷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提高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信息技術優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催生優化學習方式的原動力
保障良好的硬件環境。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決定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程度。慧小根據應用的需要及時配置信息化設備,為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提供物理環境支持。
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培訓教師熟練使用通用教學軟件,用好常用的學科軟件;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工具;開展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及使用方法。
聘請優秀的專家引領。結合課題,學校多次聘請相關專家到校開展講座,并深入一線教師的課堂進行一對一指導和幫扶。通過培訓,教師們更加明晰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在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中找準方向,免走彎路。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提供核心素養發展的助動力
其一,以信息技術手段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順學而導。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但在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真正的認知起點,使得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巧妙地幫助教師找到教學的起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二,以信息技術手段打造“三融”教學模式,以學定教。
個體學習與線上學習共同體的融合。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協同備課,共享優質資源,形成發展共同體。學生利用互聯網組成學習小組,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線上或線下學習資源,分工協作,深入探究,形成學習共同體。
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元化信息技術手段的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圖片、音頻、視頻等生動有趣的教學媒介,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制作微課和白板互動環節,將學習過程動態化、可視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參與觸控大屏互動,操作平板電腦,實現個性化學習體驗。
傳統學習方式與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融合。線上線下學習同步進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課堂教學與網絡自學有機融合,極大延展了教學的空間維度,為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三,以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多元綜合評價,評學互促。
在教學實踐中,學科教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學生除了可以在線上進行“作業”“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查詢外,“作業點評”欄中還設置了“榜上有名”“作品展示”“他山之石”等項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內化學科核心素養,凝聚學生全面發展的永動力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激發了教師主動探究的動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切實提高了教師整合信息資料、優化教學方案、駕馭教學過程的能力。各學科教師努力為學生創設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實現學習過程的泛在性、主動性和互動性,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與廣泛應用,使各學科教學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運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成果大膽創新教學模式,在新的技術環境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最終實現以教育信息化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