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紅莉,焦志勛
(甘肅省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隴西 748112)
隴西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海拔1 612~2 778 m,年均氣溫7.7 ℃,日照時數2 292 h,降雨量445.8 mm,無霜期146 d,屬黃土高原地區,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隴西縣冬油菜種植面積0.2 萬多hm2,主要分布于渭河沿川及兩岸淺山區。一直以來,白菜型冬油菜是當地種植的主要品種,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冬油菜種植范圍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是白菜型冬油菜產量低、經濟效益表現不明顯,嚴重影響種植農戶的積極性。為了突破常規品種種植,提高產量,2019 年引進甘肅農業大學提供的5 個甘藍型冬油菜品種進行品比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高產冬油菜品種,為大田生產提供依據[1-3]。
試驗設在隴西縣文峰鎮黃三臺村,海拔1 641 m,年均氣溫8.1 ℃,日照時數2 210 h,降雨量445 mm,土質黃綿土,水澆地,前茬作物為冬小麥。
供試甘藍型冬油菜品種5 個,由甘肅農業大學提供,分別是16NTS304 混(2)、16NS20 混、16NTS 312-2 選2 混、16NTS312-2 選8 混、18NTS309,對照為白菜型品種天油4 號。
試驗共設6 個處理,即處理1:16NTS304 混(2);處理2:16NS20 混;處理3:16NTS312-2 選2 混;處理4:16NTS312-2 選8 混;處理5:18NTS309;處理6:白菜型品種天油4 號(CK)。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10 m2(5.0 m×2.0 m),每小區播10 行,株距8~10 cm,有效株數42 萬株/hm2。前茬收獲后旋耕機深耕1 遍,同時施入油渣600 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150 kg/hm2作基肥。于2019 年8 月29 日條播,用種子量7.5 kg/hm2,播種時撒施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150 kg/hm2作種肥,同時撒施毒死蜱顆粒劑30 kg/hm2進行土壤處理。生長期中耕除草2~3 次,病蟲害按實際發生情況進行防治。其余田間管理與大田一致,追肥1 次,灌水2 次。冬油菜成熟后按照“Z”字形取樣法,每小區取5 株,進行室內考種。其余按小區脫粒、曬干、稱重、計實產[4-5]。
從表1 可以看出,5 種甘藍型冬油菜各品種在枯葉期、返青期、現蕾期、終花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期表現基本一致,總生育期在289~291 d,差別不大。與對照品種白菜型冬油菜相比,甘藍型品種生育期相對較長,枯葉期偏遲11~13 d,返青偏遲9 d,現蕾偏遲7~10 d,開花偏遲8~10 d,終花偏遲9~11 d,成熟偏遲5~7 d,整個生育期延長5~7 d。

表1 冬油菜不同品種生育期記載
從表2 可以看出,甘藍型各品種的生物學形狀表現明顯好于對照品種。處理1 株高126 cm,有效分枝數7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35 個,角果長度8 cm,千粒重6 g,比對照增長了26 cm、2 個、26 個、2 cm、2.5 g;處理2 株高117 cm,有效分枝數6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26 個,角果長度6.6 cm,千粒重5.5 g,比對照增長了17 cm、1 個、17 個、0.6 cm、2 g;處理3 株高119 cm,有效分枝數8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23 個,角果長度6 cm,千粒重5.5 g,比對照增長了19 cm、3 個、14 個、0 cm、2 g;處理4 株高135 cm,有效分枝數8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35 個,角果長度7.3 cm,千粒重6.5 g,比對照增長了35 cm、3 個、26 個、1.3 cm、3 g;處理5 株高113 cm,有效分枝數5 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11 個,角果長度7.6 cm,千粒重5 g,比對照增長了13 cm、0 個、2個、1.6 cm、1.5 g。綜合幾個品種的生物學形狀表現來看,表現最為突出的是16NTS312-2 選8 混,表現最為一般的是18NTS309。

表2 不同品種生物學性狀分析
從表3 可以看出,各處理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處理4 平均角果粒數位居第一,與處理1 差異不顯著,與其他4 個處理差異極顯著,處理6 平均角果粒數最少;處理4 千粒重位居第一,與處理1 差異不顯著,與處理3、處理2、處理5 差異顯著,與處理6 差異極顯著,處理6 千粒重最輕;處理4 單株產量位居第一,與處理1 差異不顯著,與處理5、處理3、處理2 差異顯著,與處理6差異極顯著,處理6 單株產量最低;從平均角果粒數、千粒重、單株產量表現來看,品種性狀表現最好的是16NTS312-2 選8 混,表現最差是18NTS309。

表3 不同品種主要生物學性狀顯著性比較
從表4 可以看出,處理4 折合產量4 530 kg/hm2,較處理6(CK)增產1 779.9 kg/hm2,增產率64.72%,產量位居第一;處理3 折合產量3 859.95 kg/hm2,較處理6(CK)增產1 109.85 kg/hm2,增產率40.36%,位居第二;處理5 折合產量3 759.90 kg/hm2,較處理6(CK)增產1 009.8 kg/hm2,增產率36.72%,位居第三;處理1 折合產量3 559.95 kg/hm2,較處理6(CK)增產809.85 kg/hm2,增產率29.45%,位居第四;處理2 折合產量3 150.00 kg/hm2,較處理6(CK)增產399.9 kg/hm2,增產率14.54%,位居第五,產量從大到小的排序為處理4>處理3>處理5>處理1>處理2>處理6。從表5 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產量結果顯著性比較,各處理間均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4 不同品種產量結果

表5 不同品種產量結果顯著性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5 種甘藍型冬油菜各品種在各生育期表現基本一致,總生育期在289~291 d,差別不大。與對照品種白菜型冬油菜相比,甘藍型品種生育期相對較長,整個生育期延長5~7 d。生物學結果分析表明:16NTS312-2 選8 混、16NTS304 混(2)、16NTS312-2 選2 混生物學性狀均表現突出。產量結果表明:5 種參試甘藍型品種田間長勢及產量綜合表現都比較好,產量均高于白菜型冬油菜,16NTS312-2 選8 混折合產量4 530 kg/hm2,較對照增產1 779.9 kg/hm2,增產率64.72%,產量位居第一;16NTS312-2 選2 混折合產量3 859.95 kg/hm2,較對照增產1 109.85kg/hm2,增產率40.35%,位居第二;18NTS309 較對照增產36.71%,位居第三;16NTS304 混(2)較對照增產29.44%,位居第四;16NS20 混較對照增產27.63%,位居第五,均適宜在隴西縣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