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淄博市周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山東 淄博 255300)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中心190例預防接種者數據信息,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為12例。接種者選取時間:2018年10月-2021年10月。190例接種者中:年齡區間為1-8歲,平均(4.49±1.23)歲;男性、女性接種者分別為120例、70例。
納入標準:(1)入選接種者均符合預防接種相關指征;(2)臨床數據、資料完整;(3)接種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試驗知情。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2)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3)臟器功能衰竭(心、腦、腎等);(4)期間參與其他研究者;(5)先天性疾病;(6)依從性差。
1.2方法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有三種:一般反應、偶合反應、異常反應。一般情況下,反應主要是全身反應或局部反應。接種疫苗后,兒童出現頭痛、發燒、嘔吐等現象,屬于全身反應。鑒于此,孩子只有多喝熱水,注意休息,才能自行康復,但如果孩子的反應比較嚴重,要及時就醫。但患者接種疫苗后,接種部位出現痛、化膿、紅、腫,為局部反應;異常反應主要是指過敏反應、心理反應以及非特異性反應等。疫苗接種后的非特異性反應,主要包括持續感染、皮疹、頭暈、膿腫等,導致患者出現特異性反應的因素很多。在接種過程中,劑量疫苗掌握不準確、接種部位不準確等,引起非特異性反應,局部或全身感染、炎癥。臨床偶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當接種者接種疫苗后,常見的癥狀如感冒、支氣管炎。過敏反應是最常見的異常反應之一,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等現象。偶合反應的特點是頭暈和焦慮。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在接種疫苗前已有疾病征兆,但某些疾病的存在可因接種疫苗而加重,說明偶聯反應與接種疫苗沒有直接關系。
1.3觀察指標
(3)重型黏膜單純皰疹:阿昔洛韋5 mg/kg,每8小時1次,靜脈滴注,待黏膜損傷開始愈合后改阿昔洛韋400 mg,3次/d,口服,傷口完全愈合后停藥。
對不良反應發生原因(患者體質、環境因素、接種時間、接種過程以及疫苗因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一般反應、偶合反應以及異常反應)進行分析。
1.4統計學分析

2.1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2例接種者中,一般反應、偶合反應、異常反應分別為,8例、3例、1例,占比分別為66.67%、25.00%、8.33%。
2.2 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分析結果顯示:12例接種者中,疫苗因素、患者體質、接種時間、接種過程、環境因素分別為1例、1例、4例、4例、2例,占比分別為8.33%、8.33%、33.33%、33.33%、16.67%。
疫苗接種是將疫苗制劑接種到人體內,獲得抵抗某一特定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統對外來物的辨認,產生針對病原體或類似病原體的抗體,使被注射者對疾病有很強的抵抗力。接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機體對病原體的識別和防御功能[3]。接種疫苗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孩子接種疫苗后會出現不良反應,降低了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增加了家長對疫苗接種的疑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相關研究人員將最常見的不良原因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冷鏈系統的冷庫溫度不達標、冷鏈系統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故障等,容易導致疫苗免疫力下降,接種后不良反應增加[4]。而且,就像疫苗中的毒株一樣,它增加了病毒毒力恢復的可能性,導致接種疫苗的兒童出現炎癥反應。如果疫苗的穩定性較差,很容易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疫苗的安全性構成了嚴重威脅。此外,不規范的接種技術助長了不良反應,常見的因素包括醫務人員無菌操作意識淡薄、消毒方法不當、接種路線不正確以及接種劑量不準確等,嚴重時甚至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不利于疾病治療及預后。如果醫務人員不熟悉疫苗接種途徑,很容易改變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疫苗在人體內的吸收效率,不利于疫苗接種效果的提高。兒童在接種過程中的心理影響也容易引起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如針頭暈,容易使兒童心率加快,增加不良反應的概率,造成暫時性休克、呼吸緩慢等,不利于疾病預后[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190例預防接種者中,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為12例,其中疫苗因素、患者體質、接種時間、接種過程、環境因素分別為1例、1例、4例、4例、2例,占比分別為8.33%、8.33%、33.33%、33.33%、16.67%;一般反應、偶合反應、異常反應分別為,8例、3例、1例,占比分別為66.67%、25.00%、8.33%。根據本文研究結果,將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因素、應對措施進行如下總結:
3.1 不良反應發生因素
3.1.1 疫苗因素
在接種過程中,如果疫苗本身純度比較低,或者里面有雜質,會對最終的接種效果產生不良影響[6]。研究結果顯示,在接種之前,沒有對接種疫苗的質量進行檢測分析,會在極大程度上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接種效果。
3.1.2 患者體質
如果患者為過敏性體質、自身體質相對較差等狀況,都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3.1.3 接種時間
在進行接種的過程中,不同季節也會對接種效果產生影響。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接種時間、季節因素等,是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之一。
3.1.4 接種過程
在接種階段,如果接種人員判斷接種位置錯誤、沒有充分掌握接種量,就會增加風險因素發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7-8]。
3.1.5 患者體質
如果患者長期服用藥物,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存在免疫功能缺失,那么就會增加運動反應的失敗率。此外,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不能接種疫苗。
3.2 應對措施
加強對接種對象的管理:定期通知接種對象進行接種,掌握接種的預防措施,并相應了解接種對象既往病史,確保接種工作順利進行;合理控制接種時間:清楚掌握接種時間;熟悉接種季節特點,有效提高接種效果。接種疫苗后,定期回訪,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加強接種人員培訓:使接種人員準確掌握接種措施,定期組織接種人員了解相關知識的培訓,確保接種工作順利進行,準確判斷接種位置,有效抑制不良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