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蕾蕾
(重慶市酉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重慶 409800)
就產后出血誘因進行分析,以宮縮乏力較為常見。臨床針對產后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主要通過藥物治療而將患者子宮收縮力度增加,從而對子宮血管進行壓迫而獲得止血效果,以縮宮素應用較為常見[1]。但是于子宮往往呈現出縮宮素受體分布不均勻現象,對于患者宮頸以及子宮下段表現出較小作用,并且存在一定概率表現出飽和現象,對子宮收縮造成影響,在子宮復舊以及產后出血方面難以獲得理想治療效果[2]。馬來酸麥角新堿作為新型合成麥角生物堿一種,其針對產后子宮呈現出較高敏感性,能夠對全宮肌進行作用,針對患者宮頸部以及子宮下段可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并且同縮宮素受體分布位置可以做到互相補充,在子宮收縮促進方面發揮效果較為持久[3]。本次研究將我院2017年05月~2020年07月收治的68例宮縮乏力產婦數字奇偶法分組;分別探析應用馬來酸麥角新堿+縮宮素以及應用縮宮素進行產后出血預防可行性,以實現宮縮乏力患者有效預后。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05月~2020年07月收治的68例宮縮乏力產婦數字奇偶法分組;聯合組(34例):年齡區間為23歲~37歲,平均為(28.57±2.59)歲;孕周區間為37w~39w,平均為(38.80±0.13)w;單一組(34例):年齡區間為22歲~36歲,平均為(28.53±2.52)歲;孕周區間為38w~40w,平均為(38.81±0.15)w;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屬于單胎妊娠并且表現出宮縮乏力現象;②未表現出宮頸裂傷現象;排除標準:①呈現出原因不明大出血現象;②呈現出縮宮素以及馬來酸麥角新堿藥物應用過敏現象;就兩組宮縮乏力產婦年齡以及孕周比較,均衡性顯著(P>0.05)。
1.2 方法
單一組:應用縮宮素進行產后出血預防,在胎兒娩出后,針對其臍帶采用血管鉗夾斷,完成后準備20U縮宮素+0.9%,500mL氯化鈉注射液對患者進行治療,用藥方式為靜脈滴注;聯合組:應用馬來酸麥角新堿+縮宮素進行產后出血預防,對于縮宮素藥物應用方法同單一組宮縮乏力產婦保持相同;此外添加馬來酸麥角新堿藥物治療,在胎兒娩出后,采用入壺方式,選擇0.2mg馬來酸麥角新堿藥物對患者實施靜脈滴注,分娩后2h,采用1mL馬來酸麥角新堿對患者實施肌肉注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宮縮乏力產婦產后不同時間點宮底高度,主要在產后24h、48h、96h同一醫師觸診進行測量;對兩組產婦產后2h、24h出血量進行比較,在測量過程中主要差異稱重法,采用后紗布的重量與干紗布的重量差為出血重量。比較兩組產婦產后4h24h子宮收縮情況。比較兩組產婦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包括FBG(血漿纖維蛋白原)、PLT(血小板計數)、PT(凝血酶原時間)、D-D(D-二聚體)水平。比較兩組產婦不良反應(胸悶、惡心嘔吐、血壓升高以及心率增快)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2.1 不同時間點宮底高度對比
聯合組宮縮乏力產婦產后24h宮底高度同單一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產后48h宮底高度、產后96h宮底高度均低于單一組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宮縮乏力產婦不同時間點宮底高度臨床對比
2.2 不同時間點出血量對比
聯合組宮縮乏力產婦產后2h出血量、產后24h出血量均少于單一組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宮縮乏力產婦不同時間點出血量臨床對比
2.4兩組產婦子宮收縮情況的比較
兩組產婦產后4h子宮收縮情況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產后24h產婦子宮收縮優良率顯著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子宮收縮情況的比較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BG、PLT、PT、D-D水平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單一組相比,聯合組治療后FBG、PLT水平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的比較
2.4 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
聯合組宮縮乏力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82%)低于單一組(38.24%)明顯(P<0.05),見表5。

表5 兩組宮縮乏力產婦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臨床對比 [n(%)]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經陰道分娩后24h內出現500ml以上的出血量,出血高風險期為產婦分娩后24~48h。對于產后出血患者而言,主要因為產后宮縮乏力導致,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方法治療,將可能導致產婦出血過多而死亡。對此確定有效藥物將患者子宮收縮力量加強,以對產后出血進行預防,意義顯著。臨床治療期間以縮宮素藥物運用較為常見,宮縮素通過與子宮平滑肌縮宮素受體結合起來,能對子宮及收縮節律性產生影響,能達到快速止血、促進宮縮的目的,其對于子宮收縮促進以及子宮復舊均表現出一定治療價值。胡亞男[4]通過回顧性分析200例實行自然分娩后出現宮縮乏力的產婦的臨床資料,根據胎兒娩出后所用干預藥物不同分為100例觀察組(采用卡貝縮宮素注射液預防產后出血)、100例常規組(采用宮縮素注射液預防產后出血),通過比較兩組臨床效果可知:相比常規組,觀察組產婦產后30 min、2 h及24 h出血量均更少,差異顯著(P <0.01);且與常規組相比,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 <0.01);兩組產婦干預前后心率均無顯著變化(P>0.05);與常規組相比,觀察組產婦 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由此得出結論,為了防止產婦出現產后出血,采用卡貝縮宮素能取得良好的預防效果,其能使降低產婦產后出血風險,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是單純采用宮縮素將呈現出較短半衰期,往往呈現出飽和現象,無法獲得顯著止血效果。
在此基礎上馬來酸麥角新堿藥物有效運用,其主要通過對子宮平滑肌細胞進行刺激而獲得對應效果,對于子宮頸肌細胞興奮能夠有效促進,從而使子宮頸獲得收縮,并且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將子宮收縮強度有效加強,對子宮血管更好壓迫,獲得顯著止血效果[5]。
本次研究發現,聯合組宮縮乏力產婦產后48h宮底高度(16.88±2.15)cm、產后96h宮底高度(13.88±2.61)cm均低于單一組產后48h宮底高度(18.71±2.59)cm、產后96h宮底高度(16.57±2.86)cm明顯;產后2h出血量(99.90±13.27)mL、產后24h出血量(188.49±16.59)mL均少于單一組產后2h出血量(145.27±12.25)mL、產后24h出血量(245.39±15.29)mL明顯;兩組產婦產后4h子宮收縮情況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產后24h聯合組產婦子宮收縮優良率高于單一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FBG、PLT、PT、D-D水平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單一組相比,聯合組治療后FBG、PLT水平均更高,差異顯著(P<0.05);聯合組產婦宮縮乏力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82%)低于單一組(38.24%)明顯,充分證明馬來酸麥角新堿+縮宮素藥物聯合運用于宮縮乏力產后出血防治中可行性。
本次研究結果與臨床相關文獻所取得的成果相一致,說明本次研究結果十分可靠,其能為宮縮乏力產婦的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馬來酸麥角新堿+縮宮素藥物聯合運用,可使宮縮乏力產婦宮底高度獲得顯著降低,將產后出血量顯著減少,并且可將胸悶、惡心嘔吐、血壓升高以及心率增快不良反應發生充分減少,最終對患者子宮恢復有效促進,實現有效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