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博雅 曾碧晶 黃寶麟 胡振宇 陶伊奇
當前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數據①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13.50%(圖1),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20年10月民政部發布預測指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并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2019年末延續至今的新冠疫情對養老服務行業造成劇烈沖擊,中老年群體的健康問題成為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家的關注重點[1]。為穩固行業發展和保障老年群體權益,民政部強調將就疫情中出現的養老短板問題進行分析并完善相關措施[2](表1)。

圖1 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比例(2011—2020年)

表1 疫情中養老短板問題及措施
由此可見,要兼顧關注老年群體日常生活需求和與其行為相關的設施建設改善以及為應對突發事件而衍生的健康思考。以社區為依托,展開養老生活圈體系構建研究,一方面,可以讓老年人在熟悉、舒適的家居環境中享受養老生活;另一方面,社區可發揮其作為養老工作資源樞紐的核心驅動力,調動多方力量參與,補齊傳統養老中過度依賴“小家”的短板,使養老服務的觸角轉移到“大家”的集結地。
我國目前的養老服務資源在平日供給上已存在“供不應求”現象:①現有養老服務涉及范圍較窄,普及程度低;②醫護等專業化養老服務人員緊缺;③部分輔助型養老生活設施數量及分布不均衡等[3-5]。此次疫情突發更是加劇了養老服務短板的暴露,諸如生活物資供給短缺、室外活動被迫暫停等問題層出不窮。社區缺乏健康、活躍、舒適的養老環境,未有可調節適應不斷變化的、給予其尊嚴的護理模式等,目前服務內容主要是滿足日常生活簡單需求,幾乎沒有健全、協同統一的服務體系。
為緩解當前養老困境,政府和領域學者做出眾多探索(表2),但多數政策性文件未能系統地提出具體措施,文獻研究論述角度蕪雜、內容零散,多從生活照料、醫護服務及精神慰藉等單一層面展開[6-8],在現有基礎上增補適宜解決當下養老問題的新要素或改善舊要素以達到優化養老現狀的效果,普遍缺少對全面養老要素之間的整合聯動探索,缺乏從“社區+居家”養老的角度出發,構建面向未來的多元化養老體系?;谶@一現狀,迫切需要克服傳統養老供給的單一性、高成本等問題,實現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照護關懷與區域聚合溝通,兼顧宜居與預防,讓“大家”照料養老成為常態,構建使老年人身心富足、安全舒適、可調節的養老生活圈服務體系。本文研究的養老生活圈是指以老年群體為服務對象,在一定的區域空間范圍內構建涵蓋日常飲食健康、居家協助、醫療保健、精神慰藉、適老規劃和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功能的活動圈。

表2 國內養老服務模式相關研究
基于以上針對改善養老問題的研究現狀,首先明確對應的老年群體需求,強調老年群體與服務主體、服務內容及適老建設等養老需求,為營造健康生活環境而進行的多層次聯動,包括對助餐采買、群體互助、醫療保健設施等在內的日常生活基本型需求,以及精神關懷、適老設施建設等在內的生活水平優化型需求(圖2)。這一將老年群體“家”庭式生活相關需求緊密整合的體系被視為養老生活圈體系構建的基礎。

圖2 優化型需求
由此,本文以傳統養老中已有的要素作為基礎進行概括歸納,通過分析轉換和新增整合得出飲食健康、居家協助、醫療保健、精神慰藉、適老規劃和體系建設六個方面的養老內容。將養老要素進行重構劃分為切身必要需求(食、住、醫)和主動補充需求(情、規、體)(圖3)。

圖3 養老生活圈體系要素整合
本文將涉及老年群體日常生活必要的“食、住、醫”方面即飲食健康、居家協助及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基礎型需求定義為切身必要需求,具體內容包括:①助食助餐;②醫療保健護理;②長短期照料等。
由于不同醫療條件、個人經歷等因素對老年群體的健康和生活環境造成不同影響,因此根據身體老化狀況差異(肢體活動能力和意識認知能力等)將其劃分為一級老化、二級老化和三級老化,其切身必要需求類型分別對應為健康自理型、障礙助護型和臥床特護型,從而為不同類型老年群體提供更精細化的養老服務(圖4)。

圖4 基于不同老化程度的切身必要需求構架
在滿足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后,針對部分群體期望能夠有尊嚴地居家養老等差異化需求,社區的健康關懷應符合他們的期許。因此,筆者將對切身必要需求以外的需求歸為另一類,即主動補充需求,指在滿足切身必要需求之后,由社會、政府主動探討的,以提高養老生活質量和滿足高層次需求為目標的、對養老服務“情、規、體”方面的需求關注和設施改善的優化型需求,涵蓋精神關懷、適老規劃和養老體系建設等。具體內容包括:①精神慰藉;②適老設施建設;③養老應急管理機制;④養老基本框架構建等。成都國際頤養社區規劃中的主動生活設計就是對這類需求和設施的補充(圖5)。
第二,理論自信是靈魂所在。靈魂在于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馬克思主義源于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一切成就的取得歸因于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目標的科學指南,因而是中國文明自信演進邏輯之靈魂所在。

圖5 太保家園·成都國際頤養社區的主動生活設計
圍繞社區范圍內老年群體的需求,建立老年群體與其他主體及服務之間的聯系,提出將以社區+居家服務為核心的基礎型切身必要需求和以政府調控為核心的優化型主動補充需求二者緊密結合,關注涵蓋“食、住、醫、情、規、體”層面的養老需求,實現“1+1>2”,即對傳統養老中僅關注老年群體物質需求、設施服務供給質量低下等問題的超越,得到更健康自主的養老模式,達到身體、心理和社會能力完整的積極老齡化效果,讓這種“1+1>2”的養老服務(圖6)走進社區,使老年群體樂于選擇這種充實健康的生活。

圖6 “1+1>2”生活圈體系主要內容
實現“1+1>2”的生活圈體系構建關鍵在于融入居家與社區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理念,同步推進優化兩類“1”需求(圖7)。

圖7 “1+1>2”生活圈體系具體內容
飲食設施是保障基礎生理活動正常開展的首要生活輔助設施,因此在飲食健康層面:①優化餐飲設施服務水平。以不同老化級別老年群體特征為劃分依據,確立分級助餐設施點,確保助餐空間服務覆蓋全社區;②完善社區送餐、送貨上門設施及服務鏈建設,保障助食到家入戶;③推動公益助餐設施建設發展,緩解當前老年群體“養老難”、“未富先老”的壓力。
“421家庭”的結構模式②在我國已漸成主流傾向,社區居家養老中家庭成員的照料負擔過重,因此在居家協助層面:①倡導社區服務力量的介入,將原有單一居家子女照料擴展到居家子女+社區服務人員照料,實現“老有所養”緩解家庭壓力,發揮社區作用,調動社區力量中的養老服務人員和社會體系中的醫護照料人員等資源(圖8);②拓寬家政上門服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服務內容要兼顧基礎家居、個人清潔和對障礙助護型老人的戶外活動陪同及對臥床特護型老人的翻身起臥協助等內容。

圖8 切身必要需求的促進作用
對普通中老年群體而言,健全的疾病預防和醫療保健體系是擁有舒適養老生活的前提條件,因此有必要實現區域醫療系統整合,建設細致周到的醫療環境,為保障“老有所醫”提供基礎條件。
在醫療保健方面:①加強對老年群體的疾病預防和藥理知識普及工作,定期定點開展健康教育和保健按摩、體檢和義診活動;利用大數據平臺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實時記錄健康狀況;②建立多層次的區域醫療健康系統實現連續護理,包括康復理療點、老年護理中心、社區醫院、??漆t院、綜合醫院、一體化療養院等在內的分級醫療設施,引導老年群體按需就醫;③通過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設施外觀設計營造視覺治愈感官體驗;④社區醫療設施可轉變成一個多孔的、無障礙的、覆蓋范圍廣的共享空間和聯系樞紐。
在環境建設方面:①設計老年健康步道與復健共享空間,鼓勵健康或康復期老人行走鍛煉,促進健康老化;②綠化草坪,為老人提供健康綠色的休閑活動點,并專設供護理人員休憩的花園。
在精神關懷方面:①加強老年群體心理健康護理服務,由基層社區養老醫護人員提供陪伴聊天、情緒疏導等精神引導服務,保障老年群體心態積極、健康的老化;②優化恢復性空間環境建設,包括恢復性建筑空間(文化館、博物館等)、恢復性藍色空間(水體、湖泊等)以及恢復性綠色空間(城市公園、綠地等)。相關研究表明[15-16],良好的恢復性空間建設可有效改善老年群體精神健康,通過環境建設可介入心理療愈。例如建設認知與療養花園,結合老人身體機能和行為能力,利用植物配置、小品景觀設計營造積極空間氛圍,鍛煉老年群體的認知能力,減少失智情況的發生,改善心情心態,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在臨終關懷方面,如何確保病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過得好”成為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必須思考的難題之一,因此以社區+居家為媒介,補充居家臨終照料服務、社區入住式臨終關懷等不同方式的關懷服務刻不容緩。臨終關懷可減輕老年群體病痛癥狀,緩解心理煩恐,讓其舒適、有尊嚴地度過最后的人生旅程,以坦然的心態面對自然生命的回歸。

圖9a 太保家園·成都國際頤養社區建筑中的流線區分

圖9b 重慶龍湖椿山萬樹頤年公寓建筑中的入口平疫轉換
現階段社區設施配置在適老規劃建設和應急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其建設水平亟需得到完善提升,功能齊全、空間舒適的適老設施配置是高質量、高層次老年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加強適老規劃建設是養老生活圈體系構建的重中之重。
在適老規劃方面:①對老年群體出行目的、方式等展開調研,分析使用頻率較高的設施站點,適當調整站點距離及適老設計等以滿足其出行需求和舒適度;②根據老年群體的生理特征和需求特點規劃設施建設,保證安全可達,結合建設規范確定養老設施配置的服務半徑和環境布局,改造優化建成社區適老環境,增加無障礙休閑鍛煉場所建設數量,形成社區聚合的區域,使不同老化級別的老人能共享社區,構建一個“家”的群體;③通過建筑功能設計維持社交彈性,使老年群體可以有與其他年齡層群體有互動交流的機會,相互幫助降低心理困擾。
在應急管理建設方面,建立養老服務應急機制,加強養老服務體系韌性,保障特殊時期服務正常運行,對于疫情中的居家老年群體而言,可利用“互聯網+”的養老平臺提供遠程智能應急養老服務。條件允許時,規劃建設初期采取彈性設計理念,預留應急擴充空間,在養老建筑設計上做到平疫結合,特殊時期可快速實現功能轉換(圖9)。
高效的運行體系和嚴格的監督機制是保證養老服務生活圈體系平穩發展的主要途徑,因此建立健全的養老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構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刻不容緩。明確不同主體職責內容,構建層級清晰的服務體系和區域醫療系統;政府主導制定服務標準化評估和建立服務監督體系,出臺服務指南及政策保障,必要時為老年群體提供咨詢和法律援助等幫助;完善醫療健康信息、養老需求服務、文娛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智慧養老網絡平臺建設;針對老年群體中由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等因素形成的差異需求,根據平臺反饋數據分析結果,由社區協調資源開設符合個體實際需求的定制型養老服務。
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內容,為其提供的養老生活服務應符合其對健康的醫護環境,安全舒適、家庭式氛圍的養老生活的期許,促進老年群體更主動地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并尋求更多的健康。面對日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本文指出從社區+居家的角度出發,以提高老年群體生活的綜合水平為目標,整合多元化養老要素,構建面向未來的促使老年人生理健康、精神富足的養老生活圈體系。并對當前養老設施建設規劃提出相關建議:
①根據各區域老齡人口數量及分布實際情況采用差異化設施配置方式,規劃建設基礎型切身必要需求設施,保證養老設施公平性全覆蓋。
②著眼環境適老問題,根據老年群體生理特征和需求差異,遵從空間適老和彈性設計原則,依照老年建筑相關設計規范,科學合理地對其日?;顒涌臻g進行改造。
③以該生活圈體系為基礎,適時增補養老需求要素內容,為實現“互聯網+”社區養老規劃建設提供理論基礎。
該體系在實現養老必要需求服務水平提高的同時,主動尋求精神關懷、適老建設和養老框架建設在內的養老服務補充優化,使老年群體的生活由簡單遠離疾病或不體弱向身體、心理和社會能力完整的綜合狀態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國內人口老齡化難題,對養老層面的社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
圖5:https://mp.weixin.qq.com/s/UGxe_Rb_bOKKc9fSmBGP2g;
圖9:https://mp.weixi n.qq.com/s/qC DA_XTqsmXAWhizfsshow;
表1~2:根據文獻整理匯總;
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
注釋
① 根據《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化事業發展狀況報告》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整理。
② 指一對獨生子女結婚生子后,家庭結構組成:父母
長輩4人、夫妻2人和孩子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