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春 晁中豪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深入,老舊住區成為城市老齡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通過對老舊住區的有效更新改造來提高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水平是支撐社區養老的重要一環。老人由于社交圈層變小、身體機能衰退等原因,日常活動多集中于住區的內部及周邊。通過對老舊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更新設計,建設一些適合老人身心特點的代際交流空間,可以在提升住區整體環境品質的同時,促進不同代居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對緩解老年人的負面情緒,形成良好的鄰里關系具有積極的作用。
老舊住區一般是指20世紀50~90年代之間國家投資建設的,以工人新村為代表的居住小區,建筑層數多在4~6層[1]。據統計,上海1990年以前建造的居住房屋的面積超過了1億m2,占到總居住房屋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2]。
通過對上海多個老舊住區的走訪調研,初步總結了老舊住區既有戶外公共空間存在以下問題:①綠化缺乏,景觀單一;②戶外活動場地匱乏;③公共設施老舊;④公共空間零散,缺乏系統性。
雖然住區居民的組成是全年齡段的,但是中青年人群由于學習、工作等原因,社會性活動較強,對社區戶外空間的使用頻率并不高(由于兒童戶外活動需要成人監護,所以中青年夫婦對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使用也較多)。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對老舊住區居民戶外活動的時空規律做了初步的總結(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居民住區戶外活動規律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老人和兒童的日常戶外活動多在住區內展開,活動的空間場所及時段有部分重疊,這為代際的空間共享提供了基礎。同時調研中也發現,由于兒童和老年人戶外活動內容差異較大,以及對于戶外空間環境的身心訴求的差異,導致彼此的活動空間多呈現一種有意的分離與區隔(圖1)。

圖1 住區內老人和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分離
代際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代際關系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成員之間所形成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的聯系;廣義的代際則突破了傳統血緣關系的限制,將代際關系拓展到了整個社會的層面[3],這也是代際共享理念研究的所指。
代際共享理念是隨著西方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提升而形成的,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增進代際關系”作為“健康老齡化”項目的理念框架之一,重點提出老齡化與代際關系的聯系[3]。代際共享理念以及基于此的實踐至今在西方已經有將近30多年的歷史,是西方應對社會養老壓力的重要舉措之一。
將代際共享理念運用到建筑與環境設計中,通過打造包容性空間環境,可以促進跨年齡的交往與互助行為的發生。德國多代屋就是代際共享的典型實踐案例,位于德國漢堡的Nachbarschatze.V.多代屋(圖2),通過設置跨代的共享空間,為多代人群的相遇與交往提供契機[4]。

圖2 德國Nachbarschatze.V.多代屋一層平面圖
基于代際共享理念在住區內建設具有代際共享性質的公共空間可以增進不同代居民之間的代際交流,促進不同代居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讓老年人可以老有所樂,中青年人可以舒緩自己工作或求學的壓力,兒童可以促進身心成熟[3]。同時,住區代際共享空間還有利于增進社區歸屬感,促進社區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
針對老舊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特點以及對不同年齡段使用人群環境行為特征的分析,初步總結出住區代際共享空間的特點如下:
①無障礙性:代際共享空間的設計應滿足無障礙的相關規范,方便老人、兒童及殘疾人群的無障礙使用。
②多代包容性:代際共享空間應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使用需求,應考慮到老人、兒童以及其他年齡段人群之間不同的空間感知特性和偏好(表2)[5-6]。

表2 不同年齡段居民對住區戶外空間使用訴求
③適宜性:安全舒適是戶外空間使用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小氣候適宜、環境舒適、具有安全感的戶外空間,居民才有較長時間停留的意愿。
④功能的復合性:空間的功能屬性是支撐空間使用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在戶外活動空間將吸引不同年齡段居民參與的功能并置與組合,是引發空間代際共享行為發生的重要舉措(圖3)。

圖3 代際交往空間多代功能的復合
⑤多層級性:不同年齡段人群對于戶外公共空間的空間屬性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訴求,因而住區的代際共享空間應具有多層級性,這種多層級表現在空間劃分的多領域性、空間設施的多尺度、交往空間的多類型以及不同活動空間的多層次關聯上。
⑥可參與性與歸屬感:代際共享空間的共享不僅體現在“共用”,還應體現在“共建”上,通過居民共同參與社區設計的過程,激發不同年齡段居民交往的熱情,增強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
我們將符合上述特征,能夠實現代際共享、激發代際交往的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稱之為“多維鏈接”空間。“多維鏈接”空間具有支持多代共同參與的意義,其“多維”不僅包含場所活動內容的多維,空間組織和空間屬性的多維,還包括時間維度的多維。這種基于代際共享的“多維鏈接”空間是相對傳統的單一指向空間而言的,強調空間對不同年齡段使用人群的包容性和需求滿足的多樣性,進而對共享交往行為具有建設性。
綜合以上的分析,基于“多維鏈接”空間的概念,對老舊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適老化更新改造給出了以下一些設計策略。
(1)交錯與并置
將住區內老人和兒童的戶外活動場地或設施進行有意識地交錯和并置,實現功能上的組合和空間上的連接,提高老人和兒童以及其他年齡段人群發生代際交往的可能性。
(2)附加與植入
通過在原有特定戶外空間內選擇性附加、植入新的功能設施或功能空間,引入不同年齡段的使用者及伴生使用行為的發生,增加空間中共享與行為鏈接的可能性。
(3)聯通與系統
通過對小區各級道路的更新改造,增強步行路徑的可達性與系統性,同時將不同年齡段人群活動的戶外公共空間進行連通,建立流線的關聯,進而促進代際交往行為的發生。
(4)融界與擴層
多利用綠化(如灌木)、景觀設施(如座椅、亭架)、材質機理等軟性元素對戶外空間進行靈活劃分與限定,避免形成過于封閉、單一的空間邊界,提升空間的層次性和多重屬性,使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活動空間可以通過視線甚至聲音相互關聯,有利于引發跨年齡交往的發生[7]。
(5)主題與事件
通過改造在老舊住區中植入具有主題性和參與性的空間場所,通過居民共同參與事件作為驅動,促進住區不同年齡段居民相互交往與互助行為的發生。
錦泰苑位于上海市寶山區祁連山路2828弄,住區內基本為6層左右的建筑是上海典型的老舊小區。住區內部配套設施較少,戶外活動空間品質較差,使用率不高(圖4)。
通過現場調研和居民訪談,對錦泰苑住區外部公共空間進行了分類(表3),并對使用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評價(表4)。

表3 錦泰苑住區戶外公共空間分類

表4 錦泰苑實地調研與分析
基于代際共享的“多維鏈接”概念,對錦泰苑的點、線、面三種不同戶外空間類型,分別給出如下的改造設計策略(表5)。

表5 住區戶外不同空間類型的改造策略
(1)“點”空間更新改造設計
錦泰苑點類型的戶外公共空間包括郵寄站旁的空地、小區出入口、樓棟口、道路交叉口等。點空間可以根據不同的空間特點,選擇性采用交錯與并置、附加與植入等設計策略進行改造(表6)。

表6 錦泰苑點類空間改造設計——以住區入口為例
(2)“線”空間更新改造設計
錦泰苑線型戶外公共空間包括小區道路和宅間步行道等通過性空間,改造中運用聯通與系統、附加與植入的設計策略,首先通過步行路徑的系統性打造,連接不同的活動區域;其次在步行路徑植入適合不同年齡段居民活動的功能,增加不同年齡居民交往的意愿(表7)。

表7 錦泰苑線類空間改造設計—以宅間步行道為例
(3)“面”空間更新改造設計
錦泰苑面類型的公共空間包括中心綠地和宅間綠地,其中中心綠地目前使用率較低,除少量健身設施外,大部分都為空地,空間品質較差。對于該中心綠地的改造設計,綜合運用交錯與并置、融界與擴層、附加與植入、主題與事件等設計策略,通過增加空間的功能復合性與層次性,以及植入一個社區種植角的方式,力圖形成一個住區“多維鏈接”的代際共享空間(表8)。

表8 錦泰苑面類空間改造設計——以住區中心綠地為例
城市老舊住區的更新改造和人口的老齡化是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面臨的兩個嚴峻的問題。將代際共享理念引入到老舊住區戶外公共空間的更新改造設計中,可以在提升老舊住區居民生活品質和適老化水平的同時,營造良好的代際交流環境,激發住區不同年齡人群的良性互動,進而形成和睦的鄰里關系,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資料來源:
表2:根據參考文獻[5][6]整理自繪;
圖2:根據參考文獻[4]整理自繪;
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