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楊 田宇婷 王嘉雯 郝占國
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國為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強調,在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時,應深入研究鄉土文脈,保護好鄉村歷史風貌。傳統村落擁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特定的手法將這些遺產活化利用,營造特色公共空間,打造鄉村旅游品牌。這種模式適合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具有特殊人文景觀的地區。在公共空間規劃中結合本土文化可成為構建美麗姜莊的重要舉措。
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大多是天然形成以及后期發展中逐漸加入人工參與的痕跡?!翱臻g”是其形的特征,“公共”是其質的特征。鄉村公共空間是村民生活品質的象征,也是外界對其生活環境的評價因素。
“營造”最早出自《晉書·五行志上》:“清掃所災之處,不敢於此有所營造”。營造公共空間不單指一次修建過程,而是指群體參與的身心合一的建造活動。如今,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建設,致使丟失一些傳統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進行前期規劃時,應深入鄉村內部,了解本土居民所需,從而打造符合本源的公共空間場所,才能實現村落的自主性發展。
姜莊屬于典型的落河村。洪澇災害頻發。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自20世紀60年代起,村民便陸陸續續地從堤壩東側遷移至西側。但仍有一部分村民選擇留守老村,與其相伴的便是那承載著無數人鄉愁的夯土墻老民居,這便使得姜莊成為保存相對完好的千年傳統古村落。
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中石油作為公益支持,聯合袁野工作室在姜莊建成的“姜子牙的渡口”最美村宿,成為古老姜莊的新名片,帶領姜莊走上了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的發展之路。隨后舉行的“中國公益·鄉村建造營”,是高校志愿者與村民共同參與的鄉村公共空間營造活動,通過公益裝置的設計研究,增強鄉村公共空間的活力,為建設美麗姜莊、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姜莊地處黃河沿岸,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環境。但村落內部缺少系統的公共空間規劃,使得姜莊的自然環境與公共空間沒有得到充分的聯絡。村落內部雖保留了原始的景觀生態環境,但現存狀態已無法滿足當代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因此,進一步整合自然環境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是勢在必行的。
姜莊的原始產業大多依賴自然條件,如捕魚、務農等,在這些產業行為帶動下所形成的公共空間,適應原有的產業發展以及人們的休閑生活。但如今姜莊的支柱性產業是以民宿為主的鄉村旅游。公共空間的現狀顯然不能夠適應人們對鄉村生活體驗的需求。“特色”“有趣”“新穎”等現代化詞匯正影響著姜莊的發展。
村民精神在營造公共空間中的含義深刻,但人們為了生存發展逐漸淡化原有的精神堅持,逐步融入到當今現代化的社會中。因此,對于所失落的村民精神要在現代鄉村規劃下追尋回來。將村民精神滲透到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中,讓他們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作為主人翁的姿態。
姜莊的宗族祠堂內有一部保存完好的姜氏族譜,修撰于乾隆八年,記載著自周姜子牙時期至今的97代信息,氏族文化深厚。姜莊地理位置獨特,處于京杭大運河與黃河的交界處。受到運河文化以及黃河文化的的滋養。同時又位于中原以北,臨近山東,得到了中原文化以及齊魯文化的孕育。姜莊在多種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效應。但經實地調研后發現,由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尤其在公共空間上,導致很多文化內涵表現不足。
自然環境是一個傳統村落能夠延綿至今的重要保障,在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棲居之地的同時也為公共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因此,在特色公共空間營造時,應強調其與農田、樹林、河流的緊密關系,對前期鄉村規劃的空間結構以及風景結構保持有序的條理性。只有在尊重鄉村原有空間肌理以及原始景觀的前提下,才能達到人工與自然空間的和諧共生。
產業物質空間兼具物質文化空間以及特色產業屬性的功能。它的出現不僅是對原始村落的有機更新,更彰顯了它具有扶持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脫貧的優勢。在村民的有效運營下所獲得經濟效益可以用來反哺鄉村。通過公共空間營造所帶來的變化,正在嘗試建立一種新型的鄉村社會環境,讓姜莊人熱愛姜莊,讓離開姜莊的人回到姜莊,也讓更多的人來到姜莊。
村民精神空間是村民鄉土記憶、集體意識與民俗文化三要素的綜合載體。村民傳承下來的習俗文化、精神涵養與村落公共空間相輔相成。發掘鄉各代人對傳統公共空間的印象,恢復那些遺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鄉土記憶。結合現代化的營造手法,重現昔日的溫情場面。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地促進了村民與村民、村民與外界的有效交流,在改善鄉村生活質量的同時提高了村民的自我價值意識和社會公共意識。營造出村民能夠回憶過去、參與現在、并走向未來的特色公共空間。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源。傳統文脈是其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價值,是其不隨波逐流的重要因素。在營造特色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要充分凸顯屬于本土記憶的文化細節。讓文化標簽更具代表性,從而才能夠在根本上提高鄉村整體的文化建設,刺激該地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特色公共空間承載著歷史傳統文脈,讓情感與文化回歸本身,讓丟掉土地的人找回故鄉。
姜莊“中國公益·鄉村建造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讓設計學習者能夠真正地將圖紙上的想法付諸于實踐。學生志愿者與村民共同參與營造,在鄉村振興的前提下,將特色公共空間引入到這片土地上。
“砌紅·堆綠”位于民宿的入口位置,屬于鄉村形象的標志。在尊重本土環境的前提下,裝置選取用于建造民居的紅磚為主要建材,并以原有樹蔭為主導元素(圖1),圍繞其營造以助力產業發展的公共空間。結合姜莊未來的規劃發展,可成為村民售賣紀念品的場地(圖2),增加額外收入,將鄉村振興落實到實處。同時,在“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下,依據人體工程學將紅磚構筑為不同的高度,為不同年齡使用人群創造了踏、坐、靠、攀、登等各種行為相互銜接的可能性,增加了公共空間的趣味性。后期村民可在此處舉辦演唱會、跳廣場舞、觀看露天電影等(圖3)?!捌黾t·堆綠”主要是聯合民宿產業的發展,為外來游客與本地居民提供一個能夠深入交流的場所,從而將產業發展的可能性貼近本土生活(圖4)。

圖1 場地原始狀態

圖2 商品展示平臺

圖4 營造后的公共空間
村民精神是一種人們對于鄉土最根本的記憶。“ ·望”將泥土、鄉土、故土的概念進行充分的融合,讓村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故鄉的點滴。它被三所民宿院子所圍繞,將村民精神根植于民宿內部核心活動區。它是由黃河岸邊生土并混雜黏土夯建而成,在追溯鄉土記憶的同時充分保證了新與舊的和諧之美。營造公共空間活動場所的同時兼具了鄉村生活的紀念性,不僅充分呼應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還能夠擴大村民精神對外來游客的影響力(圖5)。

圖5 ·望
“綠林瓊響”地處一片樹林中,那里擁有的是樹梢抖動的聲音、微風吹拂的聲音、蟲鳴鳥叫的聲音……。木制的裝置在樹木中如自然般的生長。在這里,為那些來自遠方、尋找心靈凈土的客人提供了一個冥想之地。為村里的兒童提供了游憩之所,為留守的老人們提供了活動場地。期望人們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感受生命美麗(圖6)。

圖6 “綠林瓊響”
“棋、灘”位于黃河沿岸的樹林中,具有良好的景觀視野。為了將人工的影響降到最低,裝置選取木與土為建造材料,使其融入周邊河灘的小樹林中,在流動的黃河邊為村民與游客搭建起與自然環境對話的橋梁。讓人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感受大自然的美(圖7)。公共空間的作用不單單是只為人們提供休閑等單一的活動,而是集多種復雜功能與一身的現代化空間規劃場所。只有真正地尊重自然才能適應現代鄉村發展。

圖7 “棋、灘”
近二十年的快速城市化,主要表現為城市的擴張及其對鄉村的蠶食、直至消滅,土地逐步成為附屬商品,鄉土記憶與傳統文化的屬性正在飛快喪失掉。營造能夠讓人們追溯故鄉的公共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李漁曾在《閑情偶寄》說: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之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安创啊钡膬群侨绱?,它取材于當地村民家中廢棄的木制門窗,結合現代的建造手段。在黃河邊形成了天然的取景框,框中有水、有樹、亦有人。猶如《重屏》中的屏風框景。畫中有畫、景中含景。古老姜莊的故事在這里娓娓道來。人們在此聽風、聞鳥、觀潮時,可以透過窗,看到山河涌動、看到浩瀚歷史、看到渺小自我。在追溯歷史文化的同時沉淀自我。這種根植于文化本身的場所,必將受到各類人群的歡迎(圖8)。

圖8 “泊窗”
姜莊改造是“設計”助力脫貧和鄉村振興的一次完整案例,實現了鄉村物質環境的再造并促進了鄉村社會的有機更新。這種“脫貧”力量的作用是雙向的,學生通過設計的力量向姜莊注入新鮮的生命力,姜莊用實踐的操作澆灌了我們思想上的“貧瘠”。鄉村的公共空間逐漸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間場所。將產業、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需求整合在一起,納入特色公共空間環境的改造之中,保證了設計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雙重兌現。每處公共空間的營造都盡最大努力保證了姜莊原有的生態地貌,尊重地域民俗,促進文化傳承,充分體現了人在進行空間營造時的社會價值。鄉村振興不應僅僅是口號的宣傳,而是設計者應該真真正正的去到那片土地上,將情感充分融入進去。從對本土自然以及村民精神的充分尊重,到對當地產業的聯合發展、對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逐步探索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特色公共空間的營造方向,實現人們對故鄉的心靈回歸。
資料來源:
圖1~4:作者自攝;
圖5~8:中國扶貧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