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玲
(山東玲瓏英誠醫院/骨科 山東 招遠 265400)
術后感染是手術后較常見、較嚴重的一類并發癥,如患者發生術后感染,不僅會直接影響患者預后,造成直接的生理痛苦,阻礙切口愈合,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多器官的功能障礙,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對此,在術后康復階段,給予患者科學、全面的護理管理,積極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骨科是醫院較為特殊的科室,其患者多為老年患者,且病情大多較為嚴重,急診手術較多,開放性創傷較多,更容易出現術后感染[2]。本文即擇選我院骨科2020.05~2021.05時間區間內收治的300例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就PDCA循環護理模式對術后感染的預防效果,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骨科2020.05~2021.05時間區間內收治的手術患者3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患者入院時間順序進行分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研究組,兩組各有患者150例。對照組中74例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值21,最大值74,均值(56.82±3.56)歲。手術位置,股骨頸骨折40例,股骨粗隆51例,股骨39例,脛腓骨20例。術前合并癥,114例合并高血壓,36例合并糖尿病;研究組中77例男性患者、73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值22,最大值74,均值(56.88±3.61)歲。手術位置,股骨頸骨折42例,股骨粗隆53例,股骨37例,脛腓骨18例。術前合并癥,109例合并高血壓,41例合并糖尿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組間對比結果,包括手術位置、年齡等,差異全部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300例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骨科疾病,并在我院接受脊柱或四肢手術;②患者年齡在18~80歲區間,具有正常的交流能力;③符合術后康復運動要求;④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嚴重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③排除精神異常患者;④排除對相關藥物過敏患者;⑤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病區環境管理、生命體征監測、傷口愈合觀察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PDCA循環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制定計劃。通過對患者臨床記錄的科學分析,以及工作實踐分析,初步對高風險的術后感染因素進行確定,根據風險主體差異分為護理風險因素和患者風險因素兩類。前者具體是指因護理工作導致的風險,包括護理措施與患者疾病狀態不符、護理工作未達到相關標準要求等。后者則是指患者因自身認識不足導致的一系列風險,包括不正常的操作、活動等。確定風險因素后,參考《醫院感染檢測規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等相關標準,制定術后感染預防計劃,針對不同風險制定相應的安全管理措施;②計劃實施。由骨科科室內部成立PDCA循環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負責人員活動管理、規章制度制定等工作,組員由科室護士擔任。小組成立后,第一步要學習術后感染預防計劃,要加強護理人員培訓,從根本上確保各項制度的有序落實。具體措施如下:第一,要加強手術室環境管理。層流手術室應持續保持關閉,溫度和濕度應分別控制在22~24℃和40.0%~60.0%區間。手術室整體應遵守無菌操作原則,無菌臺與手術臺應有至少10cm距離,無菌臺包布應留有至少30cm的下垂長度,各類器械必須進行消毒。第二,關于患者的局部護理。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患者切口恢復情況,包括是否有滲血、滲液等。術前備皮完成后應盡量快速給予患者手術,術后則應該注意皮膚的長久清潔,要合理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避免壓力性損傷問題。各類管道要加強管理,落實無菌操作要求,確保切口的衛生和清潔。第三,要做好病區環境管理。要根據患者不同切口類型區分不同的病房,如患者為關節手術,由于無菌要求較高應在特殊病房安置。患者患肢需注意清潔,要定期更換污染的被服、床單等,同時應注意患肢的保暖;③檢查。PDCA循環小組會定期對各項工作進行全面檢查,并會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總結優秀經驗、解決工作問題,不斷提高護理和管理水平;④處理。在計劃實施和檢查階段發現的各類問題,會以小組分析討論的方式進行科學解決,對不能一次性整改完成的問題,由小組成員和組長逐步完善。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發生率,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統感染。
對比兩組病原菌檢出情況,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分別選出三類病原菌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對比結果,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對比表(n,%)
兩組患者病原菌檢出情況對比結果,見表2,統計學有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病原菌檢出率對比表(n,%)
骨科是醫院較為特殊的一個科室,其手術患者多有年齡偏大、病情嚴重、創傷面積大等特點,術后康復較慢,較容易出現術后感染問題,影響患者預后[3]。術后感染是骨科手術患者較為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常見皮膚組織感染、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幾類,如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多有發熱、白細胞數量增加等表現,會直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阻礙患者切口的良好愈合,進而影響患者康復[4]。另一方面,術后感染會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家庭負擔,如感染不能得到良好處理,還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5]。對此,在術后護理階段給予患者科學的護理管理,多角度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骨科護理實踐來看,手術患者多有面積較大的開放性創口,且直接在空氣環境中暴露,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6]。同時,患者外部創傷大,很容易出現大量失血,致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這也直接增加了感染的風險[7]。從手術的角度,骨科手術中植入性固體物的應用較為廣泛,手術使用的各類輔助設備較多,患者術后的康復時間較長,以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導致感染。總的來說,骨科術后感染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護理因素,一是患者因素。PDCA循環護理模式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護理模式,其主要包含四個環節,即計劃、實施、檢查和總結,四個環節合成一個整體,循環進行[8]。PDCA循環護理模式用于骨科術后感染預防,其優勢在于可廣泛包含無菌操作、人員管理、人員培訓、經驗總結、問題解決等多項內容,通過循環操作,不斷規范工作流程、提高護理治療、優化手術室環境,最終達到減少術后感染發生的目的[9]。PDCA循環護理模式的落實,首先會制定科學的計劃,會從護理理論和實踐入手,初步確定術后感染的主要風險和影響因素,結合醫院相關規章制度,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計劃,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計劃完成后,科室內部會建立PDCA循環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負責各項工作的落實以及工作管理。小組的建立可以有效落實護理要求,實施個人責任制,通過手術室環境管理、患者局部管理、病區環境管理等措施,從感染發生的不同情境開展多維度、多角度的預防控制,主動降低術后感染風險,促進患者康復[10]。最終的檢查和總結環節,可以為PDCA循環護理質量提供保障,小組內會定期檢查、審核計劃的實施效果,總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和管理質量,規范工作流程,推動骨科護理的良性發展[11]。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全部行PDCA循環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術后感染方面,研究組150例患者僅3例出現感染,感染發生率為2.0%,遠低于對照組的15.3%,差異統計學有意義,P<0.05。證明PDCA循環護理模式落實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問題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解決,手術室環境、病區環境等得到良好改善,患者狀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病原菌檢出方面,研究組僅檢測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兩種病原菌,檢出率為4.0%,遠低于對照組的18.0%,且后者病原菌種類更多,差異統計學存在意義,P<0.05。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表面有多種致病菌寄生,手術和外傷導致的組織損傷,以及損傷導致的滲血、滲液會給細菌生長、繁殖創造良好環境,因此如果手術室無菌要求沒有得到良好落實,就可能由多種病原菌導致感染。病原菌檢出率低,證明PDCA循環護理促進了無菌制度的落實,實現了更加有效、徹底的消毒,進一步提高了無菌標準。
骨科患者出現術后感染的風險較高,落實PDCA循環護理模式,可通過科學的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個環節,有效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提高無菌操作標準,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