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霞
(會寧縣丁家溝鎮衛生院,甘肅白銀 730799)
小兒骨折是小兒生理發育中的嚴重制約因素,也是風險較大且護理糾紛較多的科室,尤其是患兒受病癥心理情緒影響,苦惱和家長情緒的交織,極大程度上傷害父母情感[1]。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為保證醫療護理安全、規范護理行為、減少護患糾紛、預防護理事故,有必要針對護理環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關措施加以防范。本研究論證課題為“分析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干預效果”,著重以安全防范干預護理措施的開展和常規護理開展的療效評估和近期價值體現,以為小兒骨折患兒的護理提供可行性建議,并從極大程度上帶動整個兒科科室護理質量的提升。現就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干預效果分析如下。
應用醫學實驗對比分析法,遴選我院2020 年1月~2020 年12 月76 例小兒骨折患者作為受試分析對象,主要包括膝關節骨折、踝關節骨折以及腓骨骨折和脛骨骨折等類型。依據護理環節所用方法策略差異,分為病患數相同的對照組和干預組2 小組。其對照組和干預組分為病患數相同的兩組,且在性別比、年齡上差異不大,結果分別為25 例/13 例:26 例/12例、(3-12)歲:(4-11)歲、(6.05±1.25)歲和(6.15±1.15)歲。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和干預組分別為對癥支持護理、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防范干預護理,就兩組護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常規對癥支持護理
保證患兒足夠的休息和營養;整理調整外固定;密切注意圍治療期患兒病癥基本情況,做好常規對癥支持治療護理。
2.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防范干預護理
干預護理著重強調對患兒的護理損傷處理中,著重做好對患者的關節護理等,防范可能發生的關節腫脹和壓迫感。對四肢骨折患兒避免抬高雙腿,做好傷口包扎;對腕部、臂部或鎖骨的骨折做好受傷區放置護墊,并用三角巾綁帶固定。
安全防范干預護理中要密切關注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做好安撫和健康知識宣教,在實際的個體化方案治療中,做好心理生理上減輕患兒的心理生理疼痛;恢復期康復訓練指導和出院指導中,做好定期的電話隨訪指導,并確保護理干預效果及其嚴格的管理制度的落實。
建立質量管理體制,預見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強質量監控,確保專科護士的培訓,建立有效的應急預案以降低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護理人力資源配置,避免護士超負荷從事繁重工作,提升護理人員的注意力和責任意識,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配置完備的急救儀器,熟練操作儀器,及時處理各種報警現象。安裝床欄避免墜床;設置廁所安全警示標識防范滑倒發生率。合理燈光亮度調控,走廊設置扶手,馬桶坐器合宜,應用適當的拐杖及助行器,提升患者遵醫行為依從性,針對頸椎、腰椎骨折患者應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絕對臥床休息,避免自行下床如廁,斷指再植患者需抽煙等。
將臨床應用效果分為優秀、良好、并發癥發生三等級。優秀:護理開展后,患兒無1 例并發癥發生,不存在安全隱患。良好:護理開展后,患兒基本情況基本符合病房護理要求。并發癥發生:骨折術后發生下肢水腫、腫脹、疼痛、關節脫位。總滿意度為有效率加顯效率。
應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數據用SAS 軟件包)統計學軟件,組間應用療效采用%表示,用χ2檢驗,其他指標情況應用(±s)表示,用t檢驗,當P<0.05 時,為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護理滿意度94.73%(36/38)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68%(28/38),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多與直接暴力因素、間接暴力因素、患兒因素、環境因素相關,針對性采取安全防范干預護理措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表1)。在干預措施上,通過輕柔操作,科學護理,避免間接傷害、強化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優化護理環境等措施,可為后續防范相關風險提供有效借鑒。具體如表2 所示。
表2 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干預目錄(±s)

表2 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干預目錄(±s)
原因 t 護理干預措施直接暴力因素 (3.05±1.48) Ⅰ間接暴力因素 (4.26±0.31) Ⅱ患兒勞累 (2.34±0.79) Ⅲ環境因素 (2.95±0.11) Ⅳ
1.輕柔操作,科學護理。
2.避免間接傷害。
3.強化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將醫院環境、患兒主管醫生與護理人員等信息告知患兒及家屬,以卡片、兒歌等為載體與患者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以消除患兒緊張、焦躁等負面情緒;結合患兒病情實況,將與骨折發生、發展、治療手段與預后效果等信息告知患兒及家屬,使患兒家屬認識到健康飲食對骨愈合方面發揮的作用,了解肢體功能訓練相關的方法與程序,不斷提升患兒及家屬對臨床治療的依從性。
4.優化護理環境:使用石膏固定時,注意抬高患肢。皮膚護理。小兒皮膚嬌嫩,容易發生破潰而引起感染,且一旦感染極易擴散。注意全身皮膚的清潔衛生,做好晨晚間護理,尤其是頸部、腋窩等皮膚皺褶處及受壓部位的清潔。保持正確體位,依據病情及醫生要求,應為病兒定時翻身。飲食方面:合理飲食促進骨折順利愈合,注意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多喝牛奶等含鈣食物。鼓勵進食,防止營養不良,避免誤咽嗆咳。
小兒骨折護理的常規治療方法以復位固定治療為主,大多不需要手術治療,而從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和生活質量考慮,實施必要的骨折防護,避免人為原因引起的醫源性感染和并發癥威脅,減輕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做好嚴格的手術室安全管理防護,將護理工作落實到安全管理防范的有預見性護理措施之中,以最大限度地為患兒的康復提供技術條件支持。
本文表1 和表2 的研究中,干預組護理滿意度94.73%(36/38)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73.68%(28/38),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隱患原因多與直接暴力因素、間接暴力因素、患兒因素、環境因素相關,針對性采取安全防范干預護理措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表1)。在干預措施上,通過輕柔操作,科學護理,避免間接傷害、強化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優化護理環境等措施,可為后續防范相關風險提供有效借鑒。文獻資料進一步佐證,152 例小兒骨折護理中安全隱患的統計中,共存在隱患24 例,占比15.79%。其中服務意識差、缺乏有效溝通隱患統計率,護理滿意度為95.39%[2]。分析導致其發生意外傷害的危險因素,并針對這些危險因素對醫護人員、患兒及其家長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結果證實,意外傷害的發生率、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到了普遍程度的提升。通過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在降低患兒意外傷害發生率上康復價值突出[3]。在循證醫學護理環節,基于疼痛護理和心理護理等,實現了比常規護理更突出的優質護理價值[4]。針對下肢牽引帶治療小兒股骨干骨折的護理方法中,實施牽引前心理護理、牽引過程中疼痛護理、飲食指導、維持有效持續牽引、分期指導功能鍛煉,成為確保患兒健康的有效護理措施,并在實踐中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5]。為避免自控性差、好動、頑皮的患兒效果欠佳,實施必要的對癥支持治療護理,確定可較為滿意的臨床應用效果[6]。
本次通過制定合宜的護理方案,對預后患兒盡早恢復提供了條件。還通過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風險評估能力、業務水平、和諧護患溝通、強化術前心理護理患者、進一步提升了護理依從性、縮短住院時間、防范病情反復等。而后以提升護理人員責任心、提升護士業務水平、做好患兒術前心理護理和溝通及避免長時間住院等措施幫助患兒取得更佳預后,對整體提升護理成效,有直接的指征作用。從本研究的實踐結果表明,安全防范干預護理的開展作為小兒骨折護理的重要方法,在未來的新的康復護理領域內一度成為輔助治療的重要護理路徑[7-9]。
綜上所述,小兒骨折護理安全防范干預護理開展后,具有極高的護理滿意度,通過執行安全防范干預護理措施,提升護理人員職業素養感和意識,對整體提升護理質量,實現對患兒的科學治療,具有切實優秀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