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會 李學兵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教育體制也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改革,一改過去“填鴨式教育”的舊面貌,主張打造靈活輕松的高效課堂。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模式方面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借助巧勁來打造高效課堂,在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達到輕負目標。
一、小學語文課堂原有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輔助手段過于單一,且偏向教師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學習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例如,時下正興起的在線教育,在上傳教師課堂錄像的同時還能構建教育資源庫,使學生受益匪淺。現如今最有代表性的創新教學模式為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這種輔助教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學變得輕松高效。然而,現有的教學輔助手段更多偏向教師角度,將教師作為行動的主體,學生依舊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單一的教學輔助手段,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二)教師超越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課堂缺乏互動性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二者應是相對平等、不斷交流互動的關系。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出現了學生“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課堂互動是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所進行的語言交際活動,是一種從簡單到復雜的意義建構,是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有效途徑,是培養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發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師生互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更能培養思辨和表達能力,從而在互動和交流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二、巧借導學案構建輕負高效小學語文課堂
(一)利用導學案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
導學案是指教師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所編寫的用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前預習方案。由此可見,基礎教學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靈活變通。教師毫無疑問要提高對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多樣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創新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做到授課體系與時俱進,授課形式靈活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舉行一些趣味命題比賽,不論是小組形式還是個人形式,都設置一些名次和獎項,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例如教師可以舉行講故事大賽,首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寫作,然后通過講述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導學案的教學效率。
(二)利用導學案加強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性
師生互動是老師增加課堂氣氛的方式,通常是老師先發起,之后老師邀請同學與自己合作實現某一教學目的,或是協助老師完成某個事情。正如它的定義所言,教師在師生互動中扮演著引導者的重要角色,正確引導師生互動,使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積極性,從而構建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轉變教學思想,與學生保持平等地位,然后結合相應的教學計劃來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例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帶領學生分析古詩詞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然后鼓勵學生將古詩詞中的內容演繹出來,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合作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三)利用導學案的同時借助其他輔助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導學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無法確保學生都能具有自主學習意識,影響了導學案原本應該發揮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其他手段確保學生的預習效果,如加入學生展示環節,或小組討論環節。例如學習古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導學階段了解詩人創作時的小故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查找更多關于作者的生平事跡,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討論,使學生在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的同時,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真正發揮導學案的作用。
導學案能夠有效解決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如課堂互動性不足、教學手段過于單一等,它能夠充分發揮課前導學方案的導向作用,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同時,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性,發揮學生在正式課堂上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正確合理地利用導學案,才能打造輕負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