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分享式課堂教學是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的有效途徑,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教學改革的需要。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分享交流,課堂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提高。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放開小組合作、問題設計隨意化、小組長操縱化等問題,仍然經常出現。對此,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分享學習的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閱讀;分享式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交流共享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積極溝通,通過閱讀教學的深入,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注重提問引導,引導學生主動交流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關注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講的內容學習。這種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學生沒有討論的空間和獨立的思考過程,因而無法有效提高閱讀效果。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交流共享模式的構建中,教師可以運用提問和引導的方法,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行積極溝通,并以思考的形式進行交流和分享,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例如,在《落花生》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問一些有意思的問題,讓學生產生交流的興趣,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謎語——“根根胡須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讓學生猜測答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出“花生”這一教學對象。教師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作‘落花生?”通過提問來激發和指導學生,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使學生在閱讀時主動去讀,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深入挖掘“花生”的意義,明白“生根發芽”“腳踏實地”等特性,并從中學到一些知識,從而切實提高閱讀水平。
二、創造交流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分享
小學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流、分享平臺,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后進行交流和分享,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主動交流的意識。因此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他們進行交流和分享,使學生擁有足夠的交流、分享空間,并積極地進行交流和分享,從而不斷提高閱讀水平。
三、完善教學評價,培養交流分享意識
評價在教學中也很重要。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所在,并且把重點放在學生出現的問題上,促使他們不斷加以改進,雖然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但同時也容易壓制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說話,以至于影響了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構建小學語文閱讀共享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評估環節,堅持“評中激勵”的原則,逐步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分享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斷完善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交流共享的閱讀平臺。教師要培養學生溝通分享的習慣,使他們熱愛讀書,學會閱讀方法,為將來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韓立剛,陳華萍.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1).
[2]譚愛麟.瑯瑯書聲起 已悟文中意——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甘肅教育,2019(8).96D415CD-8D24-437A-974F-740B21C69D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