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1945年第一代計算機誕生到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70多年的光景,信息量、信息傳播的速度、信息處理的速度以及應用信息的程度等成幾何形式的增長,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介入,讓社會已經進入了萬物互聯(IEO-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時代。文章將從中國城市傳統社區與智慧社區的差異、國外智慧社區案例發展趨勢以及國內智慧社區的發展趨勢3個方面來闡述萬物互聯時代下的居住模式的更新,推動智慧社區理論研究的不斷升華。
[作者簡介]丁一耕(1997—),男,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學。
建筑的產生原因是人們為了躲避風雨和野獸的侵襲,用樹枝、石塊等構筑的巢、穴,由此可見建筑從一開始就是人們為了居住生活而構筑的一種空間場所。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改變,建筑逐漸形成城市,傳統的人類聚居方式隨著城市的出現而發生了改變,每一次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會給人們的居住模式帶來深遠的影響。
1945年信息時代到來,信息化的介入使人們的生力和生產方式又一次進行了更新換代,隨著信息化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在現階段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的不斷更新著人們對于科技生活的認知,推動著人們的居住模式的向智慧社區的方向不斷前行。社區作為現在城市的基本單元在城市的管理和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的傳統居住模式向智慧社區進行轉變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本文將從中國城市傳統社區與智慧社區的差異、國外智慧社區發展趨勢以及國內智慧社區的發展趨勢3個方面來闡述,推動智慧社區理論研究的不斷升華。
1 中國城市傳統社區與智慧社區的差異
1.1 中國城市傳統社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去以北京四合院為例的歷史街區,中國城市的傳統社區多為興建在城市獨立地段或者城市邊緣地區的只有單一居住功能的大型居住社區。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更,這種城市傳統社區向著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設施逐漸配套的方向不斷發展。但是隨著實踐證明,這些中國城市傳統社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居住管理模式混亂。居民與社區的聯系不夠緊密,使得社區對于居民管理十分的松散。在2020年疫情期間,社區無法第一時間對居民進行管理,從而導致社區疫情擴散。
(2)公眾參與能力弱。中國城市傳統社區多為政府和開發商干預,雇傭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居民對于社區的參與度不高。
(3)發展潛力較小。傳統社區只有單一的居住功能,缺少配套的生活設施。
中國城市傳統社區現如今在中國城市中的比例仍然占到90 %以上,居民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已經不滿足于現在的傳統社區,傳統社區向智慧社區的更新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1.2 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是建立在信息化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基礎之上的,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系統地整合社區管理、社區服務、通信等社區資源,是1種具有現代化、數字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等特點的居住社區。相較于中國城市傳統社區,智慧社區具有一些特征:
(1)高度智能化與自動化。不同于中國城市的傳統社區,智慧社區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學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智慧社區能夠實現社區治理與社區居民信息的共享和治理的全面對接,極大改善居民生活習慣和精神面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現實路徑。
(2)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智慧城市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對社區的干預,可以發揮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建設居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區,不僅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也為社區提供了更理想的秩序。
(3)包容性和持續性。智慧社區是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的,可以自由地添加有利于居民生活的軟、硬件,滿足不同人們的生活需求;智慧社區也是具有持續性的,可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完善,讓社區更加的智能和舒適。
1.3 中國城市傳統社區與智慧社區的差異
智慧社區是在傳統社區的基礎上加持了現代信息化科學技術,成功解決了傳統社區居住管理模式混亂、公眾參與力弱和發展潛力小等問題,使得社區變得更為智能化和自動化,公眾參與度和社區包容性以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都得到的提升,讓生活水平提高的居民們有更好的居住享受。
2 國外智慧社區發展趨勢
2.1 國外智慧社區概述
智慧社區是隨著信息化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產生的1種新生物,我國的智慧社區的探索還處于萌芽階段,而國外的智慧社區的建設已經有10余年的歷史了。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棘手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的智慧社區發展的先例,為我國智慧社區的發展提供經驗。
2.2 美國的智慧社區發展論述
美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于2009年開始興起,美國的IBM公司和迪比克市協同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智慧城市,但是該項目的主要任務不是完全重建城市,而是對城市中的居住社區進行改造升級,利用物聯網技術將城市資源連接起來,進而將其數據智能化,然后根據居民們的需求將資源進行有效地調配使用,居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美國紐約作為國際型大都市也是最早興起智慧社區的城市之一。紐約市政府將城市的所有除去國家機密和他人隱私的公共信息發布在信息技術平臺上,讓居民們可以通過數據中心獲取到他們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讓公共管理部門的數據得到巨大的發揮。
從美國智慧社區的例子,可以提供幾個方面的成功經驗:
(1)以公共服務為導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日漸提升,智慧社區的發展應當以公共服務為導向,將公共管理等數據有效地提供給社區居民,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
(2)提供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服務。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給了人們以自由和便利為主的“快生活”節奏,所以社區建設應當越來越智能化和自動化。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3)具有可持續性發展。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和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因此智慧社區應該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給舊設備留有換代升級的空間。
2.3 日本的智慧社區發展論述
日本是個島國,其國內資源相對匱乏,但是科學技術發達,所以日本的智慧社區的發展重點是是推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降低能源的損耗,同時通過網絡把居民住宅、商務樓、購物中心、交通系統等有關居民衣食住行各個進行高效連接,提高了居民出行、購物的效率,減少能源的損耗[2]。日本的智慧社區建設遵循試點先行的原則,由點到面逐漸鋪開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智慧城市。柏之葉智慧城市以打造人與環境共存,具有高強度抗災能力的“環境共生”城市,各年齡層都能享受安心健康生活的“健康長壽”城市,孕育成為日本發展新活力的創新領域的“新產業創造”城市這3個概念為主導,成為了日本典型的智慧城市試點[3]。
從日本智慧社區的例子,可以提供幾個方面的成功經驗:
(1)合理資源利用。日本由于資源的匱乏,在智慧社區建設時,合理地對原有可再生資源進行利用,達到人與環境共存共生的良好社區環境。
(2)試點先行原則。日本利用試點社區進行先行改造,防止了社區大規模升級失敗造成的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
(3)具有清晰的目標。城市建設前具有清晰的建設目標,其目標可以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配合,提高了民眾的公共參與性,也使得社區在今后的治理中會更順暢。
3 國內智慧社區的發展趨勢
3.1 國內智慧社區發展的現狀
在全球智慧風潮建設和國家的政策引導下,我國于2009年也開始了智慧社區的建設工作,雖然發展時間較短,但是通過各大城市對于智慧社區的不斷探索,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取得成績時,也暴露出了我國對于智慧社區建設的一些問題:
(1)目標的不確定性。智慧社區作為提高城市競爭力和擴大就業需求的名片招牌,但是各大城市對于如何建設智慧社區和建設怎么樣的智慧社區的目標并沒有明確。現如今對于智慧社區的建設仍處在采用大量先進的信息化科學技術,以技術為導向的去研究智慧社區的建設方向,這違背了智慧社區以人為本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建設初衷,便會產生一些并不能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技術來強加在社區之中。
(2)社區管理的混亂性。智慧社區的建設不同于工程建設,而是一種將工程建設和社會管理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建設形式。但在智慧社區建設的初期,由于缺乏對于智慧社區的了解,忽略了智慧社區治理的內涵,偏重于社區的管理方面,導致出現了一些政府主導的強制執行的場面。隨著大家對智慧社區的了解,現階段已經演化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社區居民自治和其他組織部門協同的建設模式。這種模式轉變已經成為了我國現階段智慧社區建設的重要方向。
(3)缺乏公眾參與。智慧社區的建設是以人為本的社區建設,其主要目標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但事實上很多居民嚴重缺少這種共建意識,不僅是居民對于智慧社區不太了解,而且是我國現階段社區人員流動量大,居民的人口結構復雜,缺少對于社區的自我認同感。
(4)專業人員匱乏。智慧社區的建設由于要加入很多信息化的科學技術知識,但是設計人員對于這種知識大多缺少認知,現階段的智慧社區建設主要還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主,對于原有社區進行改建,缺少了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相關理論知識支撐。
3.2 國內智慧社區發展的對策
智慧社區建設已經在我國進入大發展階段,各大城市都在建設智慧社區以及智慧城市,相較于上述的問題,結合國內外智慧社區的建設經驗,得出幾條對策:
(1)確定目標,豐富內容。確定智慧社區是以人為本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建設目標,在技術的研發和使用方面考慮居民的切身需求,有目標地研發投入,可以讓居民感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務。例如本次疫情的因素,導致居民封鎖在社區之中,社區應該提供生活用品的無接觸配送、智能辦公、網上繳納費用等技術服務,可以有效地讓居民在社區封閉期間得到生活的保障。
(2)制定明確的規范和標準。智慧社區的管理制度混亂大多數原因是缺少對于智慧社區的治理的明確規范和標準。首先應當在試點的智慧社區中找到現階段存在的共同問題,分析原因,由行業專家牽頭進行討論研究,制定出一套標準的建設體系,統一智慧社區的建設標準,讓智慧社區在今后的建設中有章可循。但是由于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對于標準要留有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改善余地。同時智慧社區是給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的,可以將居民參與監督和管理的過程,保證標準的客觀公正。
(3)增強公眾參與性。社區居民對于智慧社區的認可程度從一定程度可以看出智慧社區建設的好壞。 社區居民可能對于智能社區不了解,但是可以通過調研等方式對居民們的需求進行數據整理統計,作為智慧社區設計的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居民們積極參與到自己的智慧社區建設中去。
(4)專業領域相互結合。智慧社區的建設不能缺少的是信息化科學技術與建筑理論的相互結合,不同的專業領域之間的相互碰撞,會產生新的想法,有利于智慧社區的建設。
3.3 國內智慧社區發展的對于城市設計的啟示
國內智慧社區建設在近幾年飛速發展,但是智慧社區建設僅僅只依靠技術的可能性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只能是現代城市建設與運營的業務支撐手段。中國信息化歷程中的無數失敗案例告訴我們,缺少規劃以及建設和運營的體制與機制來暢談全面感知、智慧決策,都是與可持續發展相違背的[4]。所以在智慧社區的建設時不能簡單的以技術為導向來設計和規劃居住社區,應當在設計時讓居住社區符合城市設計的原則。在社區設計時,應當積極地對當地的地域文化吸收、提煉和整合,而不是提到傳統就添加傳統的中國文化要素,提到現代和創新就去模仿西方的形式和模樣。
智慧社區是現代化的,智能化的和信息化的,但不是西方化的,在智慧社區的設計中應當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遵循以人為本的準則,讓居民們獲得場所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從地域的場所精神,社區特色和時代精神中提取的,合理運用到智慧社區的設計中來,在此基礎上添加信息化的科學技術,打造一個屬于中國本地的智慧社區。
4 結束語
萬物互聯的時代正是現在所處的時代,前一段時間發生的疫情災害使得線上智能化技術進一步得到升華,居民們對智慧社區的技術的合理運用已經欣然接受,這對智慧社區的推行起到了強大的推動力。5G的技術研發也趨于成熟,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這也夯實了智慧社區的技術基礎,智慧社區建設將是萬物互聯時代居住模式的重要趨勢。
但是智慧社區的建設不能只依靠信息化科學技術,作為社區的設計人員應當了解當地的地域文脈、國家的政策政略和城市設計的基礎原則等各個方面,將其統籌整合在此基礎上增添信息化科學技術,并積極采取公眾意見,設計出一個符合居民心理的,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智慧社區。
參考文獻
[1] 劉鵬飛.秦皇島市海港區智慧社區建設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9.
[2] 朱佳星.國內外智慧社區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19.
[3] 榮千治. 柏之葉智慧城市 日本千葉[J].世界建筑導報.2019(3):47.
[4] 程大章, 沈曄. 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之規劃流程[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3(7):106.
[5] 魏群.中國傳統居住社區的空間形態及其流變[D].泉州:華僑大學,2007.
[6] 陳自立.智慧社區治理的實踐經驗與關鍵問題[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7):26-28.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