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歐毅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就診的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76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兩組均予以降顱壓,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拮抗血小板聚集和營養腦細胞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干預措施,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兩組均干預16周。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6周后比較并評估兩組語言能力的變化情況,并比較臨床效果。結果干預16周后,兩組語言功能各項評分較干預前改善(P<0.05或P<0.01);且治療后干預組改善幅度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同時干預組臨床總有效率(94.74%)較對照組(78.95%)更佳(χ2=4.15,P<0.05)。結論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中的應用效果較肯定,能顯著提高患者語言能力。
關鍵詞:腦梗死;運動性失語;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語言功能
運動性失語是腦梗死后較常見的并發癥和后遺癥之一,以口語表達障礙最為突出,發病率為10%~25%,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正常生活,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以往對腦梗死的康復訓練以神經康復及肢體功能鍛煉為主,而對語言功能康復的鍛煉臨床上往往重視不夠。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是指對后天獲得的言語功能障礙采用一系列康復訓練方法用于治療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國內外報道較少。本研究分析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在我院內科門診就診的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7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制定的標準,經頭顱CT/MRI檢查證實;②符合《漢語失語癥檢查法》中運動性失語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吞咽障礙及發音器官受損引起的構音障礙;②失語、失認、嚴重耳聾、聽力和癡呆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38例。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分布、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予以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拮抗血小板聚集和營養腦細胞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予以認知干預、心理安慰及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等常規干預。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包括:①口形和聲音訓練:通過口形發音示范及視觸覺幫助下觀察發音器官的位置和口形進行口形和聲音訓練,5min/次,2次/d;②發音肌肉訓練:采用鼓腮、磕瓜子和嚼口香糖等方法進行舌及口腔等發音肌肉訓練,10min/次,2次/d;③口語訓練:主要鍛煉患者日常生活中常用口語的表達,后逐漸進行復述、造語和答題等復雜訓練提高口語能力,30min/次,2次/d;④閱讀訓練:先進行簡單的單詞閱讀訓練,后逐步增加難度進行復雜單詞閱讀,再朗讀和理解訓練等,30min/次,2次/d。兩組均干預16周。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6周后比較并評估兩組語言能力的變化情況,并比較臨床效果。
1.3觀察指標
1.3.1語言能力判斷根據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指定的《標準失語癥檢查表》進行判斷,包括聽理解、復述、說、朗誦和閱讀共5項,每項分數10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語言能力越好。
1.3.2療效評估痊愈:治療后患者恢復語言功能,可正常交流;顯效:治療后患者語言功能恢復良好,交流不存在障礙;有效:治療后患者語言功能較前有所改善,可進行適當的簡單交流;無效:治療后患者語言功能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無法進行正常語言交流。總有效包括痊愈、顯效和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語言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語言功能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6周后,兩組語言功能各項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P<0.05或P<0.01);且治療后干預組改善幅度比對照組更明顯(P<0.05)。
2.2兩組干預后效果比較
干預16周后,干預組臨床總有效率(94.74%)較對照組(78.95%)更佳(χ2=4.15,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腦梗死的病死率雖有所減少,但致殘率仍居高不下。腦梗死患者治療后除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外,部分患者還會遺留一定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這不僅嚴重影響患者與家人和社會的正常交流,而且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的致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主要是由于腦梗死引起優勢半球大腦中動脈或附近區域發生的梗死,使獲得語言功能的能力下降,引起運動性失語,出現聽理解、復述、說、朗誦和閱讀能力下降或缺失,影響患者日常社交活動。以往對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常采用認知干預、心理安慰及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等常規干預手段,不能根據患者的運動性失語的特點制定系統性的干預措施,效果相對較差。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干預手段重建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功能是臨床的迫切需要,對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回歸家庭及重返社會起重要作用。
失語癥主要病因為大腦功能受損,腦卒中是患者失語最為常見原因之一,在腦卒中的臨床治療中往往容易忽視腦組織損傷后缺血、缺氧狀態與機體自身調節功能、自身神經機能聯系對器官功能障礙的影響,因此,西藥治療卒中后失語癥療效欠佳。言語康復訓練對失語癥患者的康復作用已被康復界廣泛認可,且在發病后2~6月內開展言語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言語功能。
本研究將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用于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中,其核心主要是Schuell刺激療法,理論基礎是中樞神經元具有代償及重組功能,在條件適宜時部分神經元可修復和再生;腦梗死后因損傷而喪失的功能可利用殘存的語言功能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和訓練,刺激病灶周圍的大腦區域,使得神經元的軸突或突起再生,使相應的大腦皮質功能區進一步擴大,使殘存功能通過語言訓練得以充分利用;還可刺激腦部神經通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逆轉中樞神經細胞的損傷,延緩患者言語功能的損害程度。
總之,系統性言語康復訓練在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中的應用效果較肯定,能顯著提高患者語言能力。然而本研究中納入的病例數偏少,臨床干預的時間相對較短,未進行大樣本及長療程的追蹤隨訪觀察,其結果尚需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娟,陳立典.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康復研究現狀[J].中國醫藥導刊,2020,12(4):535-536.
[2]王靈敏.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的語言康復訓練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4):98-99.
[3]代杰,張世亮.經顱交變電磁場聯合言語訓練治療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癥的療效觀摩[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7):535-537.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0,43(2):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