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 蔣愛華
摘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閱讀,推動學生不斷深入閱讀文本,并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促進語文閱讀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過程包括在質疑中預習、在質疑中梳理、在質疑中理解和在質疑模仿等環節。這個質疑的過程,也是自主運用學習方法進行閱讀訓練的過程。適合質疑能力培養的學習方法,可以區分為談詞語、講角度、評意義、說例子等。
關鍵詞:初中語文;質疑能力;閱讀教學;基本過程
有言道:“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閱讀是談詞語、講角度、評意義、說例子的過程,集識字、認讀、理解、鑒賞等多種能力于閱讀之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行為方式。能夠統籌這個過程諸多環節和行為的,是學生的思維,是質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在質疑中預習、在質疑匯總提取、在質疑中理解、在質疑中模仿。質疑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激活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在閱讀訓練過程中不斷提升質疑能力,進而提升閱讀能力。通過培養質疑能力來培養閱讀能力,進而整體上提升閱讀教學效果,這是閱讀教學的經驗之談。
一、在質疑中預習,養成思考文本的習慣
一般而言,教師實施閱讀教學時,首先會設計預習教案,引導學生自主預習。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僅僅只是跟著教師的計劃預習,缺少自主精神,更缺少對教師預習案的質疑,這種做法本身便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進入初中階段的語文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的《春》。在教這一文時,如果采用傳統的講解灌輸模式,就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相反,如果在指導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學習方法進行預習,再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學,效果就會好得多。讓學生自主性的預習中,學生有的運用“談詞語”的方法預習了本文的新詞語的讀寫及其用法,有的運用“講角度”的方法從草、花、風、雨、人等角度預習了主要內容,有的則運用“評意義”的方法,嘗試探尋文字之下的意蘊。通過這樣自主進行的預習,學生就可以獲得啟示:理解一篇文章要運用適當的方法,要主動思考,結合文章內容層層深入質疑。
閱讀教學其實質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從培養質疑能力開始。只要學生學會按照一定的方法聯系具體文章質疑,他的思維就可能被調動起來。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不待教師指導,學生已經開始思考;不待教師指導,學生已經獲得一定的理解。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主動思考做起。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運用學習方法識讀文本、理解文本、鑒賞文本、評價文本,進而掌握文本的大致內容,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其語文閱讀水平,更能使他們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傾聽解讀,提高參與度互相交流,進而推動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進行。課堂是學生學習和鍛煉閱讀技能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既要重視解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從質疑走向解疑,化解認知沖突,生成自主認知。
二、在質疑中梳理,養成提取內容的習慣
質疑能力與思維水平是相互聯系的。質疑可以引起思維活動,而反過來按照一定的邏輯思考,也可以很好的指導質疑,更好地梳理文章內容。對于不同信息類型的文章,質疑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對于記敘文,著重指導學生帶著“后來呢”的思考質疑,梳理故事的來龍去脈;對于議論文,著重指導學生帶著“怎么看”的思考質疑,搞清楚作者的基本觀點;對于說明文,則著重指導學生帶著“是什么”的思考質疑,搞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說,從思維對質疑的作用來看,質疑我們要選擇角度。任何文章內容都是作者在某一角度上的具體表達。
教學實踐中,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講角度”梳理內容,不同信息類型的文本,可從不同角度進行梳理,進而獲得文章的基本信息。在梳理過程中,還可以根據一定的線索,理順文章的脈絡,讓梳理內容變得更容易。一篇文章,可能有時空線索,時空變了內容跟著變;可能有個體線索,新的個體出現新的內容隨之出現;可能有情感線索,以不變的情感或變化的情感串起所有的內容;還有可能是邏輯線索。指導學生根據線索梳理內容,學生按照一定思路梳理內容的同時,他也在質疑中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思維水平。
三、在質疑中理解,養成探究意義的習慣
對事物產生好奇感并進而質疑是學生進行個性思考的體現。提出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們發現問題的過程,并為解決問題提供前提條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自主思考,深入分析文本后對文中的用詞和寫作技巧等產生質疑,進而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提高學生地探究能力,實現個性化閱讀,進而提升閱讀能力。而且,閱讀是一種多元化的思維活動。由于個人知識結構與生活閱歷各不相同,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存在差異,教師要在充分考慮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質疑中理解,允許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不同層次的理解。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就通過質疑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學生在預習中發現,文章主要講述“菲利普夫婦”的故事。以故事為載體,學生在質疑中探究會提出很多有意義的問題。例如:這篇文章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為什么主要人物卻是菲利普夫婦呢?這篇文章寫“我”的叔叔的情感流露有什么用意呢?這篇文章有些句子在菲利普口中反復出現,起到什么作用呢?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因為質疑產生了問題,因為對個性化問題的探究,就形成了個人 對這篇文章的獨特理解。
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是質疑的過程。文章的每一句話,每一種寫法,每一個構成內容的要素及其要素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生自身的個性化閱讀能力也會因此跟上來。
四、在質疑中模仿,養成表達生活的習慣
對于任何一篇課文,都可以說是作者的一個例子。引導學生學習了這個例子之后,學生很可能產生聯想和想象。從作者的例子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反思自己生活并進行模仿的過程。這個過程稱之為“說例子”。一項新技能的掌握,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說例子”發揮文章句段的示范作用,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質疑意識,進行質疑思維,在閱讀好文章中反思生活,在嘗試將生活變成文章的過程中學會寫文章。
例如,教師在教學《藤野先生》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說例子”。學生在閱讀中已經了解到藤野先生的為人,以及他對學生魯迅的指導和這些指導對一個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學生的啟發與幫助。在“說例子”的驅動下,學生很容易在質疑中形成如下問題:我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我有過哪些指導?我是懷著怎樣的志愿來學習的?這些指導對我有什么樣的幫助?
學生在質疑中完成這些問題,就會引導學生走出課文看生活,模仿課文表達生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際上就是在通過課文示范,引導學生從質疑文中的具體內容開始,進而聯系生活尋求表達思路,嘗試自我表達。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模仿課文的寫法,學會文中的表達方式。最終,隨著質疑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是培養質疑能力的有效途徑,質疑又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質疑能力的培養,能夠帶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甚至促成寫作能力的發展,這就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義所在。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充分發揮思維的能動性,在閱讀訓練中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群輝.語文閱讀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通訊(D),2021(1):45-47.
[2]邱滿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作文.2021,(15):94-95.
[3]楊軍.個性化解讀課文的方法[J].湖南教育(B),2020(1):50-51.
[4]陳震.以疑啟智,以疑獲知——高中生語文閱讀質疑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中),2014(12):150.
[5]鄭影.以“疑”為徑,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J].華夏教師,2018(1):20.
[6]國家瑋.手把手教你現代文閱讀[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5.
[7]楊麗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基金來源: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培養研究”(課題批準號:XJK20CJC08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