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古代,風被看作一種重要的天象,對風的觀測成為官方天文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到了漢代,中國人已發明了銅制的測風器——“銅鳳凰”和“相風銅烏”。“銅鳳凰”出現在公元前104年,當時建造了漢武帝劉徹的官殿——建章宮,在其屋頂上裝有三個“銅鳳凰”。“銅鳳凰”下面有可以轉動的裝置,受風的時候頭會向著風,好像要飛起來一樣。“相風銅烏”出現在東漢時期,安裝在國家天文臺——靈臺上,它的形狀像一只烏鴉,可以隨風而動。這些銅制的測風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測風儀器,西方跟它們相似的“候風雞”出現在12世紀,比我國晚了近1000年。
古人把履歷稱作“腳色”,將其寫在書面的文字就被稱為“腳色狀”。到了宋代,凡做官的都要寫“腳色狀”。清代文學家趙翼在其《陔余叢考》中認為,“履歷”二字始見于《魏書·源子恭傳》。履,本來是指單底的鞋子,由穿鞋引申為踩、踏,故而“履歷”的原義是“行步所至”,并由此解釋為人的經歷。后來,“履歷”一詞又慢慢演變成書面“個人簡歷”,代替了宋代的“腳色狀”,流行于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謀職行為。
“露馬腳”的意思是顯出破綻,暴露真相。民間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露大腳的傳聞,以致演化為“露馬腳”一詞。另據史料記載,“露馬腳”一詞在唐代已出現,為古代一種用馬假扮麒麟的游戲。麒麟是“四靈”(龍、鳳、麒麟、龜)之一,被人們當作吉祥的仁獸,但是麒麟只是幻想出來的動物,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活的麒麟。因此,在節日慶典祭禮游行時,人們就只好把描畫裝扮好的麒麟皮披在馬身上,用馬代替麒麟。這假麒麟若裹不嚴,就會露出馬腳來。所以人們會心之余就把露出事物的本來面貌叫作“露馬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