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偉
[摘 要]針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學科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發揮教學輔助的功能。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學科教學方式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的內容及學生特點,巧妙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內容,展示數學原理和圖形變化的特點等,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教學形式更加多元。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新型的初中數學學科課堂環境,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從而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初中數學學科;把握學情
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下,教育的理念與方式也需要不斷改進。如果教師還是以一成不變的方式指導學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阻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信息技術是現代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具有豐富性、交互性等特征,能夠將線上教育模式與線下教育模式融合。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能夠將單一教師口述的方式,轉變為傳統與現代教育技術融合的模式。以生動、趣味的元素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討論中。通過情景、故事等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提升。
一、引導學生預習,精準把握學情
精準把握學情,是課堂精準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預習的情況及學習能力等,基于學生的情況“因學而導”,提升數學學科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巧妙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減少板書書寫的時間。通過信息技術展示數學原理和圖形變化的特點等,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教學形式更加多元。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比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教學、微視頻教學等,在課前為學生播放微視頻。在指導學生學習“二次根式的乘法”時,以微課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前發布自制的微視頻內容或者優秀課件資源等,學生選擇時間自主學習。微視頻內容以10分鐘左右為宜,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自主調整視頻播放的速度,且可以重復觀看。觀看完成后,結合課本的內容歸納知識點,標記未理解或者存在疑慮的內容等,便于在課堂中交流和討論,教師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節省課堂時間,更好地發揮課前預習的作用,是提升初中學生數學課前預習的有效方式。
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課前小測,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科知識掌握情況,便于精準把握學情。比如,教師可以將導學案放在軟件中,出示相關問題。在學生預習完成“二次根式的乘法”后,需要完成出示的習題。具體而言,教師篩選關于“二次根式的乘法”的測試題目,發布測試內容給學生。學生自主測試,而后將測試的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基于學生的情況設計教案。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詳細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基于學生常見問題進行教學指導。使用信息技術能突破數學學科的重點與難點,將原本較難理解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更是如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教學的內容,將圖像、視頻等融入到課堂中,調動學生興趣。在信息技術輔助下,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及興趣特點,為學生帶來充足的學習資源與素材。學生也可以自主收集、檢索學習相關的素材資料等,實現自主探究性學習。以興趣為導向,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生數學學科學習的強大推動力量。
例如,講解等比數列前n項之和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導入:“一個小氣又貪婪的奸商遇到了一個數學家,要和他做交易,數學家每天給奸商1萬元錢,商人則第1天給數學家1元,第二天給數學家2元,第3天4元……每天是前一天的二倍,你們覺得這筆交易可行嗎?”在學生紛紛思考的基礎上,教師接著說:“奸商聽后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過了一些天后,他一定要毀約,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在學生應用已學知識計算起來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可以導入等比數列前n項之和的計算方式,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參與到計算過程中,滲透新知。
學生大多喜歡新穎的信息技術和多彩的動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平移和旋轉以動畫或者視頻的形式實施課程指導。以“圓心角、弧、弦”內容為例,單純理論知識講解下,學生較難理解。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以多媒體技術呈現一組動畫。比如,一個滾動前進的汽車輪胎,一個正在轉動的水車等,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使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科情景,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意義與樂趣。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思考,創設多樣化情景,為學生介紹相關的圓,其中心對稱性和旋轉不變性的相關知識,將圖形、視頻等與知識講解方式相互融合。在這種方式下,數學原理的講解會更加通俗易懂,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印象,形成探究能力與思考興趣。
三、融入生活元素,理論聯系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能夠幫助學生解答生活中的問題。很多學生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忽視了數學學科與生活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生活元素引入到教學中,將數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學習的意義。
以“對稱性”章節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網絡中下載一些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組織學生分析其特點,比如楓葉、窗戶等,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提問學生圖形的特點,且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對稱性圖形知識的基礎上對教室中各類物品進行“是否是對稱性圖形”的判斷,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緊密融合。通過“生活中還有哪些對稱圖形”等問題,組織學生思考,開放課堂教學。在指導學生學習“一次函數”內容期間,可以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場景。再如,在指導學生參與“截一個幾何體”內容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好生活中的各類小物品,比如橡皮泥、小土豆塊等。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想法自主截取,真實體驗“截”的過程,同時介紹什么是截面,引導學生思考截面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在大屏幕上展示平面截取正方形的圖像,截面可能是正方形或者是長方形等。提問學生“一個正方體怎樣截取能夠獲取三角形、四邊形及六邊形截面?”在學生思考后,使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不同截面截取的方式與動態畫面,結合學生學習的情況,重復播放或者細致播放圖形細節,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自主探究的環境,在教師的演示下歸納、總結知識,鼓勵學生思索,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四、利用數據評價,進行信息反饋和引導
教學評價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使學生認識自身存在的缺點與優點,為學生提供進步的方向,對初中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準確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進步,但是縱觀傳統教學模式,多基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期末、期中考試成績進行評價,這種片面的評價會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難以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信息技術環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實施細節化、多元化的評價,長時間、持續性地采集信息,將日常學生作業、測試的情況與學生階段性評價相融合。評價反饋的信息不但提供給教師,還提供給學生本人,實現智能化學習。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相似三角形”內容后,教師可以應用初中數學在線作業測試系統出示習題。學生課后自主測試,通過系統閱卷和測評,答錯的問題被呈現出來,為其展示解題的思路。同時,在章節內容完成后,實施AI測評等,實現個性化、智能化評價。在多樣化的記錄方式下,使評價結果具有精準的量化標準,對學生實施總體性評價。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發揮教育引導和信息反饋的作用,借助信息技術精準、全面了解學情,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為進一步教學計劃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信息技術環境下,社會發展節奏較快,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也應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持續轉變教育的理念與方式,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學科中的使用,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引入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元素,堅持趣味性和豐富性原則,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觀察,逐步提升其數學學習能力,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信息技術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方式,可以在教學中合理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咸存.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的深度融合——以數學軟件幾何畫板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03).
[2]林子安.造氛圍、搭平臺、蓄動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路徑探究[J].華夏教師,2020,(15).
[3]牛小雄.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