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摘要:寫意油畫是構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油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的“油畫民族化”在審美追求上不盡相同。寫意油畫融匯中西,是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寫意精神相融合的產物。林風眠、吳大羽是創建中國寫意油畫的奠基人,他們倡導中西融合的理念,大力引薦西方現代藝術,為寫意油畫的創建提供了先決條件。他們進行的有關中國寫意油畫創作實踐探索和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基點的現代藝術教育模式,為后來者奠定了基礎,培養出了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享譽中外的藝術大家,把創建中國寫意油畫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關鍵詞:寫意油畫? 中西融合? 西方現代藝術? 中國寫意精神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045-03
寫意油畫在如今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一部分人為那些在中國油畫發展中曾經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油畫家,如:徐悲鴻、董希文、羅工柳等冠以寫意油畫家的頭銜,在一些文章中也有類似觀點的闡述。這樣的認識有失偏頗,也有違事實,不可否認董希文等畫家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中曾作出過不懈努力,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董希文關于“油畫民族化”論斷的提出,無疑是具有開創意義的。但他所倡導的“油畫民族化”,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政治需要,尊重民族的審美喜好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將西方寫實油畫與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精華相結合,創造出了《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等家喻戶曉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風格的中國油畫,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20世紀50至60年代掀起的“油畫民族化”熱潮,其畫風基本上也是承襲董希文的模式。作為藝術精英的中國文人寫意畫,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被視為封建士大夫的產物,是屬于被改造之列。因此受當時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根本不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寫意油畫。
一、寫意油畫是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寫意精神相融合的產物
尋找東西方藝術之間的共同點是中西融合的前提條件。縱觀中西方藝術,有著不同的文化基因和發展軌跡。中國傳統繪畫是基于中國哲學儒釋道的精神,其審美心理、精神述求及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從一開始就是走心的,強調繪畫是主觀心靈的表現。如:周易的“立象盡意”之說和中國古代畫論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類似,其中心思想為藝術形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審美主體的精神活動和情感體驗而創造出來的。而西方寫實繪畫依據的哲學思想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尊重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概念。受其影響,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強調的是以真實的再現客觀對象為目的的審美追求。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借助科學,創立了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理論體系,并用于繪畫領域,把客觀真實的再現對象推向極致。古典寫實油畫強調客觀再現,而中國繪畫寫意精神強調主觀表現,這兩者之間很難找到共同點。
改革開放迎來了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藝術家有條件走出國門,對西方油畫藝術做全方位再認識的考察研究。進一步獲取油畫藝術真諦的同時,加深了對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現代藝術諸流派的研究和認識,藝術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西方表現主義與中國寫意繪畫之間有著諸多共同點,并由此對西方表現主義與中國寫意精神之間的異同展開了深入研究,中國寫意油畫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來。
西方現代派是西方現當代哲學、美學思想的產物。19世紀上半葉,在西方哲學界出現了一些與傳統哲學相背離的觀點,如叔本華提出的“生存意志學”和尼采提出的“強力意志”,沙特提出的“存在主義”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說”。他們將哲學研究的重心從研究客觀規律轉向對人的主觀精神世界的研究上,研究人性,樹立人的主體意識,關注人的意志和創造力,肯定了作為個體的人的個性和自由價值,出現了以研究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潮。在這樣的哲學思想導向下,西方現代派表現主義應運而生。19世紀中后期,法國印象派后期的塞尚、高更、梵高被視為西方現代派發源的代表畫家。梵高被奉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他背棄了印象派前期畫家們忠實客觀,再現大自然的傳統,傾向于主觀抒情表現。在梵高充滿激情、顫動的線條,濃烈的色彩與夸張變形形態的畫面中,我們領略到了畫家主觀心靈的創造和精神表現的巨大潛力。表現主義大師蒙克的作品《吶喊》《病孩》表現的正是他親身經歷的痛苦,充滿了孤獨、恐懼、壓抑和無助的情感傾述和悲劇意識。表現主義盛行的德國,出現了以基希納、勃克林為代表的一批表現主義畫家。他們在畫中,表現出資本主義現代工業中人性所受到的壓抑、摧殘,以及戰爭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和精神危機頻發。藝術家們在藝術表現中,采取更加激烈、粗狂的色彩和線條,運用不和諧的色彩,怪誕夸張的造型來發泄內心的孤獨、痛苦、悲憤。表現主義實際上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實質可以涵蓋更廣,它與同時代的野獸派畫家馬蒂斯、立體派畫家畢加索、抽象派畫家康定斯基等有著很多的共同點和千絲萬縷的聯系。
西方表現主義與中國寫意精神本質上有著共同的特征:首先,都注重主觀精神的表現,認為藝術作品是主觀心靈活動的產物。其次,在藝術創作中,強調審美主體內心情感的宣泄。最后,主張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個性的釋放和張揚,是藝術家個體精神的自由表達。在西方表現主義與中國寫意精神中尋求共同點和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實現兩者實質性的融合創造了契機。
二、中國寫意油畫的奠基者林風眠、吳大羽
其實,早在20世紀20至30年代,在中國油畫的先驅中就有部分先知先覺者開始思考,在西方現代派與中國寫意精神中尋求融合,創立中國寫意油畫的課題。其中,林風眠、吳大羽是最為突出的代表。
林風眠是提出中西融合的的第一人,他于1920年赴法國巴黎留學。懷揣著用西方繪畫之所長來改進中國繪畫的理想,潛心研究西方繪畫。他曾說:“其實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正在目前,惟視吾人努力之方針耳?!痹陉P注寫實繪畫的同時他把目光投向西方現代派繪畫,對馬蒂斯、畢加索、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他們在形與色上所表現出的形式美感所震撼。后來他又到德國考察一年,當時蓬勃興起德國表現主義,給予他的繪畫創作極大的影響。在這個時期,林風眠創作了《摸索》《人類痛苦》《魚村暴風雪之后》《死》等一批優秀的作品。作品造型夸張變形、明暗對比強烈,充滿力度,述說了人的苦難與抗爭,表現出畫家悲憤的情感和人道主義的情懷,極具表現主義風格。46B59788-B242-477C-9FBC-8A13E7CD146F
在巴黎,受一位法國友人的啟發,林風眠把藝術的關注點轉向東方。在巴黎博物館研究中國的陶瓷、雕塑、繪畫,游走于東西方藝術之間,在對東西方藝術的對比研究中,他發現西方現代派與中國寫意畫有諸多的共同點,萌生了融匯中西的想法。1925年,林風眠學成回國,在大力推薦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同時極力提倡中西融合。他的倡導不僅是理論上的宣導,而且表現為一種直覺與悟性,煥發出率先垂范的踐行和創造熱情。他一生創作了很多融匯中西的藝術作品,如油畫《魚村豐收》《魚婦》等系列作品;還創作了大量的水墨畫,如《仕女》系列、《江南秋》《晨曦》《鶴》《雙鷺》《紅葉小鳥》等作品。林風眠將西方繪畫的形式美感融入中國繪畫,將東方的墨與西方的色相融合,將西方的面與中國的線相結合,創造出極具東方意境和神韻的寫意油畫和全新的水墨畫,以獨特的個人畫風蜚聲海內外。
林風眠將人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對中國繪畫的改進上。他在《東西藝術之前途》一文中這樣論述:“中國現代藝術因構成方法不發達,結果不能自由表現其情緒上之希求。因此當極力輸入西方之所長,而其形式之發達,調和吾人內部情緒上的要求而實現中國藝術之復興?!彼麑⑽鞣浆F代藝術觀念切入現代中國畫所作出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雖然創作的油畫作品不多,但他提出的“中西融合”主張,將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寫意精神相融合的審美理想所提供的理論支撐和道路選擇仍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吳大羽是20世紀20年代與林風眠一道去法國巴黎留學的中國早期油畫家,是中國抽象寫意油畫的開創者。但因為種種原因被人們長期漠視所遺忘,直到改革開放后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他的價值,重新認定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吳大羽在留學期間和林風眠一樣對法國當時盛行的現代派藝術表現出由衷的熱愛,他早期的具象作品有《凱旋圖》《漁夫曲》等,色彩強烈,極具視覺沖擊力。造型上的幾何傾向,明顯能看出有塞尚和畢加索的影子。吳大羽與林風眠在“融匯中西”的藝術主張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一直致力于尋求中西繪畫的交融,追求形與色的解放,心與神的歸宿,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形式美感相結合,創造出獨具個性和東方色彩的寫意抽象油畫。
吳大羽人生中后期創作了大量的寫意抽象油畫,其代表作有:《韻律》《滂沱》《色草》《芬芳》,還有大量無標題作品。那些抽象與半抽象的作品,色彩飽和絢麗,冷熱互補,其間有黑色、灰色及留白間隔,形成特有的色彩構成。類似三角形、方形、圓形及點線面的形式美幾何構成,帶給我們似音樂般的節奏與旋律美感,這顯然是借鑒了立體派和表現主義的形式語言,印證了他的經典名句“畫是無聲的音樂”,在他的畫中無處不見中國傳統文化寫意精神的滲透。從他運筆的力度,灑脫與舒展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他所說的書法勢象之美。那種類似于草書的奔放與酣暢淋漓,呈現出的感性與直覺的快感,讓人感到無窮的生命力。在他的畫中我們還看到了中國書法篆刻中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縱橫撇捺的空間布局在作者心理結構之中的潛移默化印跡。吳大羽曾說:“我的繪畫依據是象勢、光色、韻調三方面結合光色作為色彩來理解,作為形和聲的連接,是關系時空的連接?!眳谴笥饘⑽鞣剿囆g的光和色與中國寫意精神的勢象、氣韻相結合。融色韻于意象之中,形色于抽象之中,創造了獨具心理時空和東方藝術意蘊的寫意抽象油畫。吳大羽的畫取材于身邊平常生活和自然環境,情景交融,體現出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表現出似與不似而求神似的審美理想追求。他的創作實踐為中國寫意油畫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是中國寫意抽象油畫的一代宗師。
林風眠和吳大羽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1925年回國后受蔡元培聘請,擔任北平藝術??茖W校校長。后又創建了杭州藝術??茖W校,任校長,吳大羽任教導主任。他們有共同的教育理念,主張建立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基點的教育體系。在強調重視基礎訓練的前提下,倡導藝術運動;提倡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理念更符合世界藝術發展的潮流。
林風眠、吳大羽這兩位同時代的中國油畫先驅,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開創精神的大師。由于他們的藝術觀念和道路選擇與歷史選擇的錯位,有違時令,使得他們一度陷入孤獨、冷落,被人排擠,充滿了悲劇色彩。他們崇尚和宣揚西方現代派藝術,倡導中西融合創建中國寫意油畫的理想,很長時期不被人理解,被排斥在主流藝術之外,甚至遭到批判、打壓。他們的人生起伏跌宕充滿坎坷,但是難得的是他們如中國歷代文人隱士一樣,在艱難困苦中,堅守著文人的風骨和學者風范,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他們近乎頑固地堅守著那份孤獨,堅持自己的審美理想,為之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正是這股處于主流藝術之外的涓涓細流,維系著東西方現當代藝術間的溝通,使之不至于斷流。
林風眠、吳大羽倡導的中西融合的藝術主張,和大力引薦西方現代派藝術的行動,為實現西方現代派藝術與中國寫意精神相融合,創建中國寫意油畫創造了先決條件。林風眠將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美感融入了中國畫,將中國寫意精神滲透到油畫的探索實踐。吳大羽為寫意抽象油畫的探索創作實踐樹立了榜樣,建立了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基點的教育體系和倡導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培養了如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一代享譽中外的藝術大師。他們繼承了導師融匯中西審美理想,在導師開創的將西方現代藝術與中國寫意精神相融合,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寫意油畫的道路上繼續前行。趙無極與朱德群把中國寫意精神中的“意象”與西方抽象藝術相結合,創造出獨具東方意蘊的寫意抽象油畫。吳冠中創造了以寫生為主要創作手段,將中國寫意精神融入寫生創作中的中國寫意油畫的創作實踐,把創建中國的寫意油畫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何三坡.東西藝術之前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廖林.付勝輝.中國油畫的寫意精神[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3]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46B59788-B242-477C-9FBC-8A13E7CD14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