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實
(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泗縣 234300)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地處東經117°37′~118°10′、北緯33°16′~33°46′。泗縣下轄15個鎮、1個開發區,行政區域面積1 856 km,耕地總面積130 384.04 hm,是典型的農業大縣。泗縣土壤類型主要為由古河流和湖泊沉積物形成的砂姜黑土(集中分布在縣中南部)和近代黃泛沉積物形成的潮土(主要分布在縣北),二者約占該縣耕地總面積的90.0%。泗縣墩集鎮和草廟鎮部分地區分布有超110 km的崗地,由于高程相對較高且地表有一定坡降,土壤發育成了黃褐土,約占該縣耕地總面積9.7%。此外,泗縣還分布有少量的水稻土和石灰巖土。
2020年,利用ArcGIS、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等軟件,通過資料收集整理、調查點的布設采樣與檢測、基礎屬性和空間數據庫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單元確定與賦值、指標權重和隸屬度確定等流程,計算耕地質量綜合指數,再結合清潔程度判定,完成了泗縣耕地質量等級劃分。在此基礎上,2021年對泗縣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補充評價,最終將耕地共分成7個等級,分別為2~8等級,平均等級為4.417等,大多分布在3~6等級,共113 132.04 hm,占耕地總面積的86.77%,呈中等多,高、低等少的正態分布。泗縣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如表1。

表1 泗縣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
耕地質量包括耕地地力和耕地環境質量兩方面。土壤質量主要受內在成土因素(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人為因素的影響,因土壤內在成土因素相對比較穩定,所以人為因素是影響土壤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自然條件相當的情況下,由于耕地的利用水平、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現代農業技術應用水平及人們的種植習慣等具有區域性特點,因此,不同區域的耕地質量等級差異明顯。泗縣各鄉鎮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泗縣各鄉鎮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 hm2
如表3所示,泗縣高等質量類型(2~3等級)耕地面積36 494.46 hm,占泗縣耕地總面積的27.99%,土壤類型以砂姜黑土、潮土為主;中等質量類型(4~6等級)耕地面積86 357.65 hm,占泗縣耕地總面積的66.23%;低等質量類型(7~8等級)耕地面積7 531.93 hm,占泗縣耕地總面積的5.78%,中、低等質量類型耕地在各種土壤類型中都有分布。

表3 泗縣耕地質量等級在不同土類上的分布面積 hm2
泗縣中、低等質量類型耕地面積占該縣耕地總面積的72.01%。在綜合研判各評價因子的基礎上,結合泗縣耕地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提升耕地質量等級的建議。
耕地可被劃分為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泗縣又將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兩區”劃定,劃分出糧食(小麥、玉米)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大豆)生產保護區。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時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為提升耕地質量等級,泗縣應加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及《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執行力度;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將優質耕地或質量有較大提升空間的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擴大高標準農田規模,實施重點保護,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另外,結合泗縣實際,建議在永久基本農田內優先安排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相關項目等;適當提高“兩區”內小麥、玉米、大豆生產者的農業補貼;有計劃地將歷史上占用良田的林地、草地及畜禽養殖設施等向“四荒”地或低等級耕地轉移,恢復其原有的面貌;嚴格執行耕地保護黨政領導責任制和“田長制”“兩區”管護責任制等耕地保護制度,以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泗縣應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將符合條件的灌區有效灌溉耕地打造成高標準農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在綜合考慮原有田間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結合“一戶一塊田”改革,進一步優化田間基礎設施,將完善排灌溝渠、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與農田集中連片、土壤深耕、土地平整、土壤培肥與改良等有機結合,消除制約耕地質量提升的限制因子。對于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要注重培肥和改良土壤,以提升耕地地力。對于丁湖鎮、草溝鎮、墩集鎮、屏山鎮等地適宜種植水稻的區域,建議通過“旱改水”工程進行改造。對于一些面積較大的低洼易澇地,可興建配套排澇電站等。通過一系列田間工程建設,實現耕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有效提高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水平,從而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泗縣農業部門應結合近年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加大宣傳與培訓力度,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擴大配方施肥面積。在合理施用氮、磷、鉀肥的同時,注意補充硫、鋅、硼等中微量元素,縣北淤土區域種植經濟作物的要適當補充鐵、鎂等元素,輔以增施有機肥、化肥機械深施、氮肥后移等技術應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化肥減量增效,提升耕地質量。同時,科研與農技推廣部門要結合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不斷更新、優化和細化肥料配方,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數據處理和專家咨詢系統,做到農戶與專家直接對接,精準配方施肥,以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評價耕地質量的重要指標。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合理搭配施入土壤后,既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強土壤的保肥供肥和緩沖能力,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為作物提供全面營養,促進作物生長,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又能充分發揮化肥單位養分含量高、釋放快的優勢,兩者相互補充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與其他地方一樣,過去幾十年泗縣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忽視了土壤有機質的補充,導致耕地退化加重。近年來,泗縣74.1%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25 g/kg,處于中等水平;21.6%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5 g/kg,處于缺或極缺水平。針對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現狀,結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暨化肥減量增效、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土壤深耕等項目,采取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秸稈速腐劑+土壤深耕”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堅持長期施用有機肥,適量秸稈還田,減少化肥使用量,能有效提升耕地地力,改善耕地環境,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泗縣應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耕地質量等級提升。例如,總結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建設經驗,不斷擴大優質專用糧食種植面積,并擴大鮮食山芋、金絲瓜等種植面積,提高以此為主導的訂單物流、加工營銷等農業綜合效益,以產品質量、綜合服務及產業鏈延伸求效益,減輕耕地負擔;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土壤調理劑、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和產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推廣大豆與玉米輪作、大豆與玉米帶狀復種、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等生產模式,改變傳統“小麥+夏玉米(夏大豆)”種植模式為3~5 a種植一季春山芋或春花生等,實現冬季休耕一次,通過輪作休耕消減連作障礙,做到用地養地相結合;推廣大型寬幅作業機具、大型聯合作業機具、大豆玉米帶狀套播機等,加大“山芋殺秧收獲一體機”等新型機械的研制與推廣,提高農業機械應用率和機械作業效率,減少田間機械作業對耕地質量的負面影響;推廣植保無人機、測深(追)施肥機、水肥藥一體化設備,提高水、肥、藥的施用和利用效率,減少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對耕地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強化宣傳與技術培訓,提高社會公眾耕地質量保護意識,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生產與服務人員等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提高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能。總之,通過一系列農業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耕地減負增效、用養結合,促進耕地質量等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