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剛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051)
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土壤退化現象。荒漠化是一場全球性的環境災難,已影響六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積為3 600萬km,約占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我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近20年來,我國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 460 km的速度在擴展。面對日益嚴峻的荒漠化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整個國家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壓縮。在土地荒漠化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林業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可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條件)、地表松散物質(物質基礎)、大風吹揚(動力)、缺少植被(保護)等。例如,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具有這些發生荒漠化的潛在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發生與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們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是荒漠化發生的主要原因。過去為了發展經濟,人們忽視環境保護,過度農墾、放牧、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資源等,導致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例如,在“三北”地區的草場、沙漠和戈壁地區,采挖甘草、冬蟲夏草等中藥材,不僅導致藥用植物資源枯竭,而且導致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區開礦、挖土取沙、截流灌溉、打井取水等,也是導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例如,由于礦產資源開發不合理,甘肅金川公司不到3 km的流沙礦在沙塵暴中被揚起的沙塵達29.5萬m。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自然條件促使土地荒漠化形成,人為因素加劇了土地荒漠化發展。
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荒漠監測行業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面積超過260萬km,會帶來嚴重危害的荒漠面積達80萬km,給荒漠化區域及周邊區域的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國荒漠主要位于西北地區,當地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土地荒漠化治理難度。以往我國土地荒漠化治理以減少負面危害為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前,我國主要在荒漠邊緣地區進行綠化防沙,發展荒漠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健康、生態旅游和生態農牧業等荒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根據我國經驗,土地荒漠化的治理目標主要是控制水土流失,連接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避難所”,擴大荒漠地區森林植被、草本植物種植面積,實現荒漠化綜合治理的目標;強化防沙治沙影響,將村鎮作為主要防線,兼顧生產基地保護和大江大河功能,合理規劃,形成完整的荒漠化治理體系,改善生態環境。
土壤理化性質、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是影響風蝕的基本因素,而風蝕是導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相關研究表明,當土壤粒徑小于0.42 mm時,容易被風侵蝕;當沙質土壤含水量小于2%時,在自然環境中易被風侵蝕。林業具有強大的土壤保護功能,可以顯著改善土壤顆粒級間組成及級配關系,增加孔隙度,提高有機質含量。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土壤的持水能力,并且隨著有機質含量的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等元素、黏性和內聚力增加,使土壤結構更加合理,提高土壤的抗風蝕能力,最終遏制土地荒漠化。經測定,森林植被的土壤蓄水量不低于5 782.5 t/hm。當大片森林覆蓋易風蝕區域時,可以基本保護土壤免受外力侵蝕,避免土地荒漠化。
林區有不同的植物,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等形成立體的自然覆蓋屏障和防護網,提高了土地下墊面的粗糙度,減緩了外界因素對地表的侵蝕,對地表起到了保護和滋養作用。相關研究表明,當植被覆蓋率達50%時,土地下墊面的粗糙度增加,風速可降低20%~30%,從而減弱引起荒漠化的動力。
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是林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森林資源是林業開發的重要基礎,是保證生態平衡的關鍵,是凈化空氣的“天然清潔劑”。一是生態環境保護。例如,塞罕壩是北方沙塵進入京津的唯一通道。為有效防止沙塵暴席卷京津冀地區,經過3代人的植樹造林,塞罕壩已成為京津冀的一道綠色屏障。同時,塞罕壩年平均降雨量從380 mm增加至490 mm,河流含沙量從29%下降至11%。由此可見,大力發展林業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區域氣候。二是凈化空氣。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中的植物不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而且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據統計,塞罕壩林場每年可為京津冀地區供應清潔水1.37億m,釋放氧氣55萬t,是京津地區空氣凈化的重要林源,也對京津冀地區土地荒漠化治理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提高全社會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和防治荒漠化的意識,對于土地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大力宣傳造林護林的重要性和土地荒漠化的嚴重危害,營造全社會積極造林護林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良好氛圍。
保護好沙區天然植被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的第一要務。相關部門應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原則,以自然恢復為主,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對大江大河源頭、風沙源區、草原退化沙化重點區域實行嚴格的沙化土地封禁保護措施,使沙區自然植被得到休養生息。同時,相關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林業資源進行保護,嚴禁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草地等資源,嚴厲打擊沙區毀林開墾、違規采礦及建設等活動,對破壞沙區植被和生態的違法犯罪行為“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以免植物資源遭到破壞。此外,針對農業生產對森林資源的占用情況,必須依法開展農地退林工作,避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相關部門要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荒漠地區土地資源,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朝著長、中、短效益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大力發展人工造林,將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有機結合,合理布局、共同發展;在平原區營造用材林,在山區建設生態經濟溝,在沙區牧區建設生物經濟圈,推行混交林行列式造林和多種引農入林、引牧入林、引副入林的建設模式,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此外,在實踐中,要注意提高種植業、林牧業、畜牧業所占比重,采取飛播種草、圍欄封育、草原補種牧草等方法,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滿足牲畜對飼草飼料的需求,建立集約化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減少牲畜對種草沙地和草原的破壞,解決草原退化問題,轉變草原退化沙化的被動局面。
為了提高荒漠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必須選擇抗旱能力強的植被加強植樹造林,而不是在荒漠地區建造草地。防護林不僅對沙粒入侵有很好的阻隔作用,可以降低沙粒流動速度、抑制水土流失,還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可以有效地改良土壤,促進植被健康生長,對于改善環境具有顯著的作用。以榆林沙區為例,當地廣泛種植的樹種有樟子松、沙地柏、沙打旺、沙蒿、紫穗槐和檸條等,因為這些植物生長旺盛、抗旱能力強。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種植單一品種的林木,需多種林木搭配種植,合理確定喬、灌、草的組成和比例,營造多種功能用材林和復合經濟林,增強防沙治沙效果。同時,在防護林帶建設中要考慮植物對光照的要求,盡可能選用低矮、枝葉繁茂的灌木。
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方針,落實工程建設責任制、項目法人制,逐步推行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抓好種苗質量供應,在項目區實行禁墾、禁牧、禁樵(簡稱“三禁”)。同時,加強科技支撐和技術推廣。在防沙治沙實踐中,大力推廣窄林帶寬網格沙區防風固沙護田林網建設模式、進一退二還三模式、飛播及封育加人工補植的植被恢復模式、再生性植物沙障固定流沙技術及“三禁”等綜合性措施。
土地荒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對于生物資源的影響較大。為此,國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賦予相關部門森林資源保護權、封山造林權和部分林木保護權,豐富物種多樣性,以防止裸露山地水土流失,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另外,近年推廣的徑流農林復合系統將區域的積水集到低洼處,進行果園、風景林與牧草間作種植,可以有效維持水土質量,避免水土流失引發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土地荒漠化防治工作備受關注。植樹造林、防治荒漠化,既是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必須全面落實到位。考慮到林業發展對土地荒漠化治理的重大影響,有關人員應繼續研究新的林業發展方式,以進一步減小荒漠化面積,最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