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佳 曾曉茵 劉少群 鄭 鵬 孫彬妹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廣東省惠州市出臺的《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惠州市“三農”工作要走在廣東省前列,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惠州市將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與指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將以農村“五個振興”為基礎,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全面領導,建設美麗宜居的農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鄉村治理,促進扶貧成果的鞏固和擴大。
2021年5月底,惠州市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這無疑標志著惠州市“三農”工作重心實現歷史性轉移,標志著惠州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迎來了全面推進、闊步發展的新階段。根據《惠州市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標,惠州市計劃到2022年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并在鎮村同建、同治、同美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預計到2025年,惠州市“五大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35年,基本實現鄉村宜居、農業高效、農民富足的宏偉目標。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惠州市需進一步打造高水平的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未來,惠州市將以此為契機,搶抓機遇,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物價調控機制,力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開創“菜籃子”工作新局面。
2020年,惠州市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總量與增速均位居廣東省前列,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 925元。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惠州市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整體而言,惠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想走在廣東省前列,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仍需持續加強各方面工作。
通過派發廣東省委農辦、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華南農業大學所設計的調查問卷,了解惠州市農村居民對于鄉村振興政策實施以來的收獲感及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問卷共分為5個部分,分別從“受訪者的職業及收入”“農業生產”“家庭與生活情況”“村莊治理”“基層黨建評價”方面了解情況。為了更好地讓惠州市村民理解每一道問題,采取“問填結合”的方式,逐一向村民解釋個別較難理解的名詞。因此,該問卷數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客觀性。
問卷共發出165份,收回152份,其中有效問卷152份。問卷涉及惠州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仲愷高新區)、龍門縣、博羅縣3個區域的村落,以抽樣的方式,隨機對村里的村民進行調查。其中,仲愷高新區收回48份,占比31.6%;博羅縣收回54份,占比35.4%;龍門縣回收50份,占比33.0%(見表1)。總體來說,調查人員分布均勻,基本能夠反映惠州市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狀況。

表1 問卷派發地區分布
采用文獻分析法,通過網絡收集相關文獻,了解現有關于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情況的研究,并結合惠州市實際情況,分析當地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另外,采用實地考察法,按照鄉村振興戰略5個總要求,深入系統地對各村落的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考察,進而分析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調研前期,通過對調研區域的分析,挑選具有較強借鑒價值的村落,如省級示范村等。在實際調研中,走訪了仲愷高新區泮瀝村、企嶺村、赤崗村、黃屋村、宏村村和光明村,龍門縣龍華村、水坑村、紅星村、上東村和石蓮村,博羅縣黃西村、西田村、石灘村、羊和村、觀背村和蓮湖村,共計17個村落。
村民作為鄉村的主人公,既是鄉村振興的主要參與者,也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受益者,他們能切身體會到鄉村振興工作的推動成效。由圖1可知,86.21%的村民認為村里衛生環境改善明顯,78.62%的村民認為道路變寬。另外,認為醫療更方便和住房條件改善的村民占比分別為45.52%和33.10%,認為孩子上學更容易的村民占比27.59%。少數村民認為工作機會變多,占比達13.79%。由此可以看出,惠州市鄉村振興工作卓有成效。

圖1 村民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變化最明顯的地方
惠州市農業生產機械普及范圍廣,但農業技術指導仍需加強。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戶都會使用相應的機械來減少勞動力的消耗,增加收入。機械的普及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契機,新技術、新品種的不斷引入,豐富了農產品種類,拓寬了農產品銷路,使各地鄉村能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經濟,帶動村民致富。但是,大部分村民表示,水利灌溉不便、道路設施不完善及資金缺乏對農戶生產經營造成了較大影響,同時勞動力、農機服務、技術指導及農產品銷售渠道等缺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的生產。
近年來,我國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經濟,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進村教授種植技巧。但據調查,僅有42%的農戶得到了農業技術指導。這表明農村在引進農業技術指導人員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尤其是農機服務和農產品統一銷售方面。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于2020年初與稻阡陌農業合作社合作種植益生菌水稻近6.67 hm,之后益生菌水稻種植業成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成為石灘村的扶貧項目之一,大力推動了該村的經濟發展。
惠州市鄉村環境治理成效顯著,公共設施較為完善。惠州市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村莊環境及公共設施滿意,可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村莊在環境整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例如,羅陽街道觀背村對民居外墻進行了墻繪,大范圍進行了綠化,道路兩旁行道樹林立,垃圾每天定時處理,環境十分舒適,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對于公共設施,大多村民表示基本上能滿足個人需求,相較于十幾年前,村莊內各類基礎設施都得到了較大完善,村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惠州市村莊文化設施建設較薄弱,農村普遍存在缺乏固定文化活動場所的問題。在走訪的所有村落中,雖然有50%的村莊設有文化閱覽室,但村民使用次數極少,沒有真正發揮出其文明引領作用。此外,村民的文化生活貧乏,日常休閑娛樂活動主要是跳廣場舞等,這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有一定的阻礙。據調查結果顯示,村內的鄰里關系等向好,會繼續保持與發揚鄰里和睦、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等優秀的鄉風民俗。
據調查,村民對村兩委推動鄉村振興的滿意度為基本滿意。其中,有80%的村民表示滿意,大部分村民看見并肯定了兩委班子的工作成效;但仍有20%的村民認為兩委工作成效一般,甚至存在不滿意的情況。通過與村民交流,發現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村兩委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不足。惠州市村莊公共基礎設施大部分是衛生站、公園、廣場,其次是球場、健身器材和村民活動中心,幼兒園、小學、文化閱覽室和養老院等設施較為缺乏。
由圖2可知,大部分村民年收入不高,近3/4的村民年收入在6.0萬元以下,其中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占55%;僅有1/4的村民對目前的收入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將近1/3的村民對目前收入表示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調查可知,自2017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僅10%的受訪村民認為家庭總收入明顯增加,37%認為略有增加,兩者總計達47%;45%的村民認為家庭收入基本不變,8%的村民認為家庭收入略有減少。實地走訪調查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影響村民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說明,惠州市的鄉村振興工作在帶動村民致富方面整體上略有成效,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2 2020年惠州市部分村民家庭總收入情況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與農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走訪獲悉,部分村民反映農田水利灌溉不夠方便、村中路燈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民的農業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同時,各村雖均配有醫療衛生站,但醫療衛生站與各鎮、各縣醫院聯系不緊密。村衛生站醫療資源不夠充足,大部分村民看病仍需到縣鎮醫院解決,看病難、看病距離遠的問題還未能得到解決。另外,醫療保險費用增加、報銷力度小,給村民帶來一定的生活負擔。
惠州市大部分村莊無自身特色產業。一些擁有特色產業的村莊由于品牌建設缺乏、產業技術薄弱、產業鏈條短、農業人才資源匱乏和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導致產業發展停滯不前。部分村莊產業發展規模小,僅有個別農戶從事生產經營,大多數村民認為特色產業成本高、回報率低,且因缺乏相關產業技術知識和科學技術支持,對村中特色產業發展持悲觀態度。山區農村仍以小農經濟為主,一二三產業未能實現較好的發展與融合,農產品供給質量不高,尚未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
鄉村的鄉風文明建設活動缺乏多樣性,宣傳手段和渠道較為單一,多數鄉村以通過宣傳欄宣傳和組織村民觀看電影為主,較少結合當地特色鄉土文化、文物歷史進行宣傳教育。村民的休閑娛樂活動主要是觀看電視、散步聊天等。同時,部分村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村莊的發展。
與優質資源多、工資收入高的城市相比,鄉村存在優質資源匱乏、發展機會受限、可持續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鄉村基層的現實條件讓優質人才望而卻步,一些鄉村致富能手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動,同時外來優秀人才又難以留在鄉村,進一步造成鄉村基層人才短缺。此外,更為復雜的基層工作及工資與工作強度不成正比,也使一些農村人才選擇在城市發展。
現階段,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增加了農村的發展機會,為各類人才搭建發展平臺,但存在激勵機制缺失、流動機制不靈活、人才引進機制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基層人才供給不足,農村實用人才短缺。
村委會成員存在老齡化問題,新鮮血液不足。村干部既是政府的代言人,又是農民利益的發言人,是維護基層社會穩定、把控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構建“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的行動者。目前,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素質水平相對較高,但仍有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質較低、對村民的服務意識不強,使得村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惠州市要加強農村道路、農田水利建設,方便村民日常生產、生活;要完善村內醫療資源配置,加強村、鎮、縣醫療衛生資源聯動。各地政府可因地制宜,在各鄉鎮實施“縣鄉托管”或“一院多站”的衛生聯動改革,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不便等問題。同時,做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后的維護和管理工作,做到建得好、維護好、便于民。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與惠州市人民政府聯合共建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惠州現代農業促進中心。自中心成立以來,惠州市結合當地的“三農”實際,精準高效對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在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創新、農業人才培訓及提升推廣效能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成效較為顯著。
下一步,惠州市應立足地理及區位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精準定位主導產業與產品,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建設,促進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以特色產品規模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動“一村一品”發展。同時,需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資源整合和示范推廣等方面的作用,加強對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的扶持與培育;需進一步深入挖掘,選取優勢項目和規模較大、品質較高的主導產業及新興產品加強品牌培育,打造國家級、省級馳名商標,進而推進村鎮“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此外,可通過與規模較大、關聯度高的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建立健全“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合作組織+生產農戶”發展鏈條,加快建立“一村一品”現代產業體系。
惠州市可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形式,豐富村民休閑娛樂生活;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文化閱覽室、村民活動中心、公共體育設施等,滿足不同年齡段村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培養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養。例如,博羅縣觀音閣鎮建書屋、捐圖書,南村村建立農民書屋,向農民普及涉農 知識,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惠州市要根據鄉村振興發展需求,明確鄉村人才引進方向,進一步完善引進機制。當地應綜合采用多種舉措,吸引更多技術能力強、了解市場、精通農業的農村實用人才,重點引進熟悉農業經營管理、鄉村環境美化與治理、鄉風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實用人才。此外,需對致力于鄉村振興事業的科技型、實用型、創新型人才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在用地住房、稅費減免、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合理幫扶,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鄉村人才評價體系,將技術、知識等要素納入評價體系中,不斷優化獎勵辦法,提高鄉村人才的收入水平。
為了使村莊治理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應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同時,必須做好監督工作,確保村兩委和村干部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并且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滿足村民的合理需求。應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暢通村監督委員會監督途徑及對上級政府的上報途徑,讓村監督委員會能夠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并且對上報的違法違紀事件進行嚴厲處罰。此外,應構建農村社區多元治理主體,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以便更好地維護村民的利益、維持村莊的秩序。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通過對惠州市部分鄉村的走訪調研,發現部分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產業發展緩慢、文明建設活動缺乏多樣性、鄉村人才短缺及老齡化嚴重等阻礙鄉村振興發展的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了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加大鄉村才人引進力度及發揮村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作用等建議,希望能切實解決各項問題,推進惠州市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