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聰 黃俊毅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管理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現有文獻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研究涉及遺產學、生態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及經濟學等多個學科,主要從遺產保護、空間分布、旅游開發、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鄉村建筑與景觀保護等視角進行研究。
從遺產保護視角,有學者認為需把傳統村落作為活態遺產進行考慮,有學者認為傳統村落是獨立于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二者之外的另一類文化遺產,也有學者認為傳統村落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相融的產物。從空間分布視角,有學者研究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與人口、社會經濟、歷史、地形、交通等影響因素的關系,并提出均勻、隨機和凝聚3種空間分布類型。從旅游開發視角,有學者主要從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出發,提出保護利用傳統村落的旅游方式,包括保護優先型、保護與開發并重型、開發優先型3類。從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視角,學者的主要觀點是要重視社區居民的自主性,提升社區村民的組織能力和參與意識,進行“社區營造”式保護。從鄉村建筑與景觀保護視角,學者主要研究對傳統村落建筑景觀的控制與保護,以維護鄉村整體風貌和地域特色。
梳理現有文獻,“整體性保護”是一個不斷被提及的關鍵詞,上述諸多研究也指出整體性保護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未來趨勢和關鍵理念。從遺產保護視角,傳統村落是一個活態又立體的遺產整體,應該將以往偏重對物的保護轉變為整體性的文化保護,充分考量總體性的保護方針。從空間分布視角,學者提出加強區域協作,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與區域發展相結合。從旅游開發視角及社區營造視角,學者提出要從物質層、社會層和精神層面對傳統村落旅游進行活化,不能只集中在物質層的規劃上。從鄉村建筑與景觀保護視角,學者則強調了鄉村整體風貌的保護與協調。
“整體性保護”也在國內外相關文件中被多次提及。1975年,歐洲理事會通過了《建筑遺產歐洲憲章》,在保護技術、規劃制定、社會公正等方面提出了保護對策,即“整體性保護”概念。同年,歐洲建筑遺產大會通過了《阿姆斯特丹宣言》,從法律、管理、財政、技術等各個方面,闡述了實現整體性保護的具體舉措。1985年,歐洲理事會的《歐洲建筑遺產保護公約》提出了歐洲建筑遺產整體性保護政策。2005年《西安宣言》發布,強調了環境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將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概念進行了最全面、影響最深遠的闡述。2014年,我國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維護中國傳統村落的整體性。
目前,福建省三明市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62個、省級傳統村落97個。從數量變化看,根據申報年度數據,除2018年,2012—2020年三明市傳統村落總體數量在逐年增加。從類型結構來看,因歷史、環境、產業等因素,三明市傳統村落特色鮮明、類型多樣。以明溪縣為例,白葉村和衢地村位于或鄰近自然保護區,龍湖村為楊時故里,御簾村為張載后人的聚居地,旦上村有生態觀鳥產業,翠竹洋村有火山地貌景觀,肖家山村則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等。這為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差異化定位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空間分布來看,三明市傳統村落空間分布范圍廣泛,除梅列區之外的縣(市、區)均分布有傳統村落,分布重心位于三明市東北部的尤溪縣,呈東南—西北方向分布。從等級結構來看,三明市傳統村落中國家級占38%,省級占62%。從保護名錄的角度,三明市已初步形成保護體系,未來還需持續從數量龐大的傳統村落中甄選,以積極爭創國家級傳統村落建設保護項目,通過提高保護等級爭取更多的保護資金。從縣域分布來看,三明市傳統村落總體分布不均勻,62%的保護村落聚集在尤溪縣、大田縣和永安市,剩余縣(區)占比很少。但除上述主要的3個縣(市),其余各縣(區)分布較為均勻。因此,應加強對尤溪縣、大田縣和永安市這3個縣(市)的村落保護,以避免因城鎮化發展或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當地傳統村落被破壞。三明市傳統村落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三明市傳統村落分布情況
盡管近年來傳統村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仍有一部分傳統村落由于各種自然或人為原因損毀嚴重。三明市傳統村落的建筑普遍修建較早且基本為木質結構,容易隨時間流逝而被侵蝕,加之一些房屋等建筑長期被空置或廢棄,日益衰朽。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等村落的傳統民居雖已得到搶救性修復,但仍有不少因年久失修而被損毀,導致村內“空巢”戶逐年增多。同時,由于城鎮化的發展,村民翻建、擴建和新建民居屢見不鮮,三元區等多地的新舊建筑雜亂無章地混雜在傳統村落建筑中,使得原有傳統村落的整體格局風貌受到嚴重影響。以三元區巖前鎮忠山村十八寨為例,目前十八寨具有較好的歷史真實性和風貌完整性,忠山紅軍戰地醫院舊址等小部分古建筑也已在進行修繕,但受城鎮化進程影響,十八寨的歷史文化空間存在錯位和碎裂的危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忠山古村即將面臨人居環境惡化、街區功能混亂、肌理文脈危機等問題,新舊城區及新舊建筑之間的矛盾也將不斷加劇。
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一定的物質空間進行體現。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常出現重視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宣傳,而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所需的物質空間的塑造,造成文化空間割裂。例如,沙縣富口鎮蓋竹村的小腔戲,雖被三明市政府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并通過組織戲團、開設培訓班等方式進行保護,但規模小、設施破舊、人員不足,在村里進行演出時也都是臨時搭建舞臺。這些硬件條件的缺失阻礙了小腔戲的保護發展。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原則。當前,三明市傳統村落保護主要是由政府主導,保護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村民參與程度低。以沙縣為例,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剩下的留守人群缺乏參與保護的行動能力,對傳統村落的各項保護舉措很難落到實處。另外,很多對傳統村落建設在經濟、交通相對落后的地方,投資回報率低,無法有效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村落保護。
要想發展和保護傳統村落,必須集中力量搞旅游,這已成為保護傳統村落的相關人員的固有思維。但這樣的發展模式固化且過于單一、趨同,加之開發技術不足,難以實現保護與利用平衡。沙縣水美村、永安市洋頭村等都主張通過旅游開發來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但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對村落資源的正確認識,僅定位在一般性的古堡旅游觀光,導致村落建設文化含量低且同質化高,無法有效落實對村落的整體保護。
4.1.1 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在空間分布上,傳統村落雖然較為廣泛地分布在三明各縣(市、區),但仍具有熱點特征,即主要集中在永安、大田、尤溪三縣(市)。這3個地區傳統村落保存最多,集聚程度最高,而其他地區存量較少,集聚程度較低。因此,此研究在三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構建了傳統村落“五中心、八節點、多片區”的空間影響力分布格局。“五中心”為尤溪的洋中鎮,大田的濟陽鄉—屏山鄉—華興鎮、永安的小陶鎮、永安的貢川鎮、清流的賴坊鄉。“八節點”為梅仙鎮—臺溪鄉—溪尾鄉、新陽鎮、槐南鎮—建設鎮、青水鄉—桃源鎮、富口鎮、夏陽鄉、杉城鎮和石壁鎮—曹坊鎮。
4.1.2 在具體村落的整體保護上應堅持以規劃為先。整體性保護傳統村落時,三明市要堅持以規劃為先。在傳統村落整體風貌協調規劃的基礎上,嚴格按照保護規劃和建筑設計開展村落整體風貌整治,著力彰顯傳統村落特色,改善村落風貌。第一,在修復傳統建筑景觀時,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對古建筑進行修繕保養時盡可能采用原有工藝和施工原材料,在修葺過程盡量保留原構件,最大限度地還原建筑的原始風貌。第二,在設計新建建筑景觀時,按照“建新如舊”的設計理念,從新建建筑的外形、功能、工藝、材質和色調等方面著手,以實現新建建筑景觀的整體形式與傳統建筑景觀相協調。第三,針對嚴重影響傳統村落整體景觀的民居和建筑物群,應與居民協商后通過搬遷、置換、補償等各種方法進行拆除及整體更新,以確保其與傳統村落整體風貌協調一致。
傳統村落是一個功能復合的文化空間系統,打造傳統村落文化空間,不僅要保護好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項本身,還要保護其傳承人和生存環境。第一,全面開展傳統村落非遺搶救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工作,合理挖掘和利用各類文化遺產。以村落為單位,通過建立鄉村文藝“一村一團”大聯動項目,將民俗文化、手工技藝、傳統戲曲等非遺項目與村落特色相融合,形成系統化、常態化的演出機制。第二,在盡力修繕留存下來的傳統文化空間的前提下,依托古建筑打造三明市博覽館、非遺展示館,為展示村落文化提供平臺。此外,定期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演活動,塑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第三,對傳統村落現存的寺廟、宗祠等傳統文化空間進行摸底排查認定工作,建立數字化檔案庫,同時建立看管與居住配套管理制度。
在新一輪的村莊規劃中,首先要梳理各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山水格局、歷史街巷、傳統風貌建筑、生產工具和歷史環境要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宗教民俗、語言文字、口頭曲藝、特色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分布于村莊,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原生的地域環境及特有的村落空間布局,要想真正保護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實現村落空間的復興,必須將非物質文化與村落歷史空間環境有機結合。從空間層面出發,分析非物質文化承載空間的組成與形態,包括儀式空間、教育空間、表演空間、商業空間、生產空間及生活空間六類;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對應不同的承載空間,每一類承載空間在傳統村落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共同形成了傳統村落的空間肌理;既要防止承載空間受到破壞,也要對這些承載空間進行整體性保護,進而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社區營造與村落保護相融合,探索以政府為主導、以居民為核心、以社會其他力量為輔助的多元主體整體協同保護模式。第一,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引導與協調作用,積極聯系各方力量,制訂三明市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同時構建有效的利益補償和懲罰制度。第二,堅持以居民作為傳統村落保護的核心主體。通過社區營造、加強社區交流分享經驗,鼓勵居民參與村落規劃實施。同時,加強村民專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認知水平,并通過民意調查、居民會議、社區研討會等實現政府與居民共建美麗鄉村的美好愿景。第三,發揮社會的輔助作用。通過落實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鄉紳鄉賢等積極參與保護傳統村落,鼓勵社會力量多渠道提供支持。
三明市應深入挖掘傳統村落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依托區域特色資源、民俗節慶及自然與生態資源等村落自身資源優勢與不同的區位條件,在保護的前提下創新傳統村落發展模式。首先,按照布局選點“三邊”(景區周邊、城市周邊、交通干線周邊)原則,確定首批重點開發對象。其次,具體開發時必須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開發模式。例如,忠山村可結合古民居群,御簾村則可結合歷史文化和綠色資源;林畬鄉可打造革命歷史名人品牌,水尾村則可打造革命歷史事件品牌;溫坊村主打紅一師和紅軍東方軍三次駐扎地品牌,洪田村則主打少共國際師指揮部品牌;杉城鎮紅軍街可呈現蘇區建設歷史場景,曹坊鎮則呈現“堅定信念、一心為民”的蘇區精神。
具體而言,第一,依托不同的產業資源優勢,通過培育特色養殖、深挖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式,著力建設“一村一品”示范村落,打造整體性特色古村品牌。例如,沙縣蓋竹村依托泥炭土資源,發展有機大米種植,實現村民致富增收。第二,著力發展“古村+”多種融合性傳統村落模式,精準化、整體性開發“古村+紅色旅游+研學”“古村+生態+康養”等組合型產品。例如,永安市洋頭村可圍繞安貞堡景區、古董博物館、生態采摘園等特色資源來整體發展“古村+休閑旅游+生態”模式。第三,與傳統民風、民俗相結合,舉辦節日慶典,并在節慶期間將傳統的手工藝品作為商品加以售賣,使得傳統村落文化的經濟價值得到實現。例如,明溪縣御簾村結合“糍粑節”“油餅節”打造節慶旅游項目來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