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 廈門市中醫院超聲醫學科,福建廈門 361000
子宮內膜癌又稱為子宮體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1]。該病致病因素較多,主要發病機制為內分泌失調引起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絕經和卵巢疾病等[2],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流血、陰道異常排液、腹部和腰部疼痛等,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貧血發熱以及全身器官衰竭等癥狀[3]。 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故早檢查、早確診、及時有效的干預和治療尤為重要。經陰道超聲檢查因其簡便和清晰度高等特點, 是子宮內膜癌的首選檢查方法,經陰道超聲檢查可確定瘤體位置及子宮內膜腫塊大小,對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意義重大[4]。基于此,本研究選用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癌,回顧性分析廈門市中醫院收治的93 例經陰道超聲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的病例,探究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廈門市中醫院收治的93 例經陰道超聲檢查發現子宮內膜異常并行宮腔鏡檢查的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45~67 歲,平均(50.27±4.93)歲;育齡期74 例,絕經期19例。93 例患者中有81 例有陰道不規則出血或經量增多以或陰道排液等情況, 所有患者均接受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并取子宮內膜組織做病理活檢。 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精神狀態良好;②患者交流溝通無障礙。排除標準:①患者就診前接受過相關治療;②伴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伴免疫系統異常者;⑤伴血液系統異常者;⑥伴精神功能異常者;⑦伴其他惡性腫瘤者。
經陰道超聲:采用Philips EPIQ7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陰道探頭頻率為5~7.5 MHz,由高年資醫師進行檢查。檢查方法:①檢查前患者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使患者外陰部充分暴露;②調整好患者臀部高度,如有需要可墊高臀部,在探頭頂端涂以少量耦合劑并套上一次性避孕套;③將探頭經陰道送入陰道穹窿,通過探頭傾斜、旋轉以及多方位的方式進行全方面掃查,檢查子宮大小以及宮腔內膜結構和雙附件區,周圍組織回聲,觀察子宮輪廓、形態、內膜厚度及回聲特征、有無宮腔占位及血流信號等情況。
宮腔鏡檢查:采用日本Olympus 公司生產的宮腔檢查鏡。 嚴格按照宮腔鏡操作規范,由具有5年以上宮腔鏡經驗的高年資醫師操作, 檢查時靜脈全麻,擴張宮頸后置入宮腔鏡, 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膨宮,檢查病灶情況,分析病灶嚴重程度、病灶形態、大小等,對病灶進行定位活檢及切除,并對子宮腔其他部位行刮宮術,手術后再次使用宮腔鏡對子宮腔進行全面檢查。 標本送病理科行病理檢查。
以手術后病理檢查為金標準,比較不同診斷方式的診斷符合率、特異度、敏感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1)記錄病理診斷結果,并統計經陰道超聲、 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的子宮內膜癌、漏診、誤診病例。 超聲診斷陽性標準:①子宮內膜增厚,育齡期婦女子宮內膜≥14 mm、 絕經期婦女子宮內膜≥5 mm;②子宮內膜回聲不均勻;③宮腔占位性病變;④血流信號豐富。 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標準:當患者滿足經陰道超聲診斷陽性標準①或伴有②、③、④中任意一項,并且宮腔鏡檢查臨床診斷為陽性即可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宮腔鏡陽性標準:①表現為發白、染色呈青灰色;②壞死、出血及鈣化點;③不典型血管形成;④表面不規則或潰瘍形成;⑤腫塊具有質脆易出血共性;⑥生長方式有結節狀、息肉樣及乳頭狀。(2)計算不同檢查方式下的特異度、敏感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 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該檢驗方法診斷為陽性的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該檢驗方法診斷為陰性的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3 例病例中, 經子宮內膜病理檢查證實子宮內膜癌9 例。
經陰道超聲診斷子宮內膜癌8 例, 漏診2 例,誤診1 例。經陰道超聲+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癌9 例,漏診1 例,誤診1 例。 經陰道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6.8%(90/93), 經陰道超聲+宮腔鏡診斷符合率為97.8%(91/93),兩種檢查方式的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不同診斷方式與病理診斷的比較(例)
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的敏感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與經陰道超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種方式的診斷效能比較[%(n/N)]
近年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子宮內膜癌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越來越被人們重視[5]。子宮內膜癌發病因素較為復雜,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Ⅰ型子宮內膜癌和Ⅱ型子宮內膜癌兩大類型,Ⅰ型子宮內膜癌又稱為雌激素依賴性子宮內膜癌,該類患者較為年輕,并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不育等情況,且該類患者預后較好,Ⅱ型子宮內膜癌又稱為非雌激素依賴性子宮內膜癌,其腫瘤惡性極高,預后不好,多發生于老年及體弱等女性。Ⅰ型子宮內膜癌的產生主要與雌激素刺激有直接關系,而Ⅱ型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因素尚不明確,與雌激素無明確關系[6]。 子宮內膜癌好發于絕經期以及絕經后女性,有70%~75%的患者為絕經后女性,是常見的婦科腫瘤,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故早檢查、早確診并及時有效地進行干預和治療尤為重要[7]。
以往臨床上對于子宮內膜疾病多采用腹部超聲、子宮內膜活檢或宮腔鏡等方式進行檢查,但由于技術不夠完善,且檢查的深度及范圍不夠全面,以致于病變部位不能完全呈現和漏診等現象發生,使其診斷價值不高[8]。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的敏感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高于經陰道超聲,提示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應用于子宮內膜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準確度、 特異度及敏感度,可作為子宮內膜病變篩查及病情評估的方法。本研究中,病理檢查發現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2 例,兩種診斷方式均未對其做出診斷,提示經陰道超聲及宮腔鏡檢查對早期診斷內膜惡性病變仍存在局限性,宮腔鏡聯合病理學檢查依然為篩查子宮內膜病變的“金標準”[9],兩種檢查均不能代替病理學檢查。
經陰道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傷的影像學方法,是該疾病早期檢查以及診斷過程中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檢查時無需充盈膀胱,減輕患者不適。經陰道超聲檢查的探頭屬于高頻探頭,且檢查時探頭更貼近患者子宮,因而對子宮有更全方面的檢查以及較高的分辨率,對子宮內膜厚度的測量更加準確,并能詳細觀察子宮以及周圍器官的形態改變,從而給子宮內膜癌提供診斷依據[10-11]。 宮腔鏡可直接觀察宮腔及宮頸管內有無病灶存在,病灶的大小及部位,并可在直視下取活檢,對局灶型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和評估宮頸是否受累更準確[12-13]。此外,經陰道超聲檢查較宮腔鏡檢查相比,無需住院及麻醉,無創且操作方便,價格低廉,并且能夠觀察到子宮肌層及盆腔的病變,對子宮內膜癌的篩查有很高的臨床價值,應作為臨床首選的篩查方法[14-16]。本研究仍存在納入樣本過少的不足之處,今后仍需進一步設置大樣本實驗予以論證。
綜上所述,應用經陰道超聲檢查與經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均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率, 進而為子宮內膜癌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參考,幫助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