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靜 孫靜琳
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針灸科,安徽亳州 2368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基于腰椎退行性變的積累傷所引發的疾病,屬于中醫學中“痹癥”“腰痛”等范疇,為多發病、常見病,是最常見的導致腰腿痛的因素[1]。臨床特征表現為下肢活動受限、麻木、腰腿酸痛等,于成人中發病率約為15%。近幾年,此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常見的發病部位有腰4~腰5、腰5~骶1[2-3]。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80%~90%能通過保守治療得以緩解,然而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4-5]。腰椎間盤突出癥為有中醫護治優勢的疾病,同時也被列于“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內[6-8]。基于此,本研究選擇于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研究穴位貼敷聯合火龍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于安徽省亳州市中醫院治療的8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與《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②30 d 內沒有接受其他治療;③年齡18~65 歲;④操作部位沒有破損、瘢痕、紅腫等。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引發的腰痛;②伴有精神障礙;③艾煙、接觸性過敏等;④糖尿病損傷末梢神經或者是肢體感覺障礙。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聯合組,各40 例。聯合組男29 例,女11 例;年齡19~62 歲,平均(47.28±8.36)歲;發病部位腰3~腰4 的3 例,腰4~腰5 的32 例,腰5~骶1 的4 例,腰3~腰5 的1 例,腰4~骶1 的1 例。聯合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21~64 歲,平均(48.91±8.01)歲;腰3~腰4 的4 例,腰4~腰5 的33 例,腰5~骶1 的2 例,腰3~腰5 的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選擇穴位貼敷治療,具體操作為:姜黃、吳茱萸、白芥子、大黃、木瓜磨成粉,選擇姜汁拌成糊狀,于腎俞、氣海及患側承扶、委中、環跳、陽陵穴敷2.5 cm 大小的貼,90 min/次,1 次/d。
聯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選擇火龍灸治療,具體操作為:腰背部充分暴露,紗布消毒后于中藥湯(由艾葉、淫羊藿、巴戟天、細辛、桂枝、伸筋草、絲瓜絡、尋骨風、透骨草、海桐皮、制乳沒、路路通、紅花、白鮮皮、紫草煎制而成)內浸泡,吸收充分之后,于患處平鋪,然后覆蓋濕潤毛巾于紗布上,順著督脈兩旁把艾絨平鋪于毛巾上,95%酒精噴灑于艾絨上,將酒精點燃,會發現于背部為“火龍型”,保持30 s 左右,患者背部出現灼熱感之后選擇濕毛巾將火苗撲滅,順著膀胱經、督脈點穴按壓,熱感退后,重復上述步驟,共實施3 次,反折毛巾后翻面艾絨,然后噴灑酒精、點火,重復2 次,完成后將毛巾取下,2 d 進行1 次。
治療30 d 后,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日本骨科協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數字分級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分、中位頻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及屈曲伸直比(flexure elongation ratio,FER)。①臨床療效[9]:干預后,癥狀全部消失,可繼續之前的工作,且直腿抬高試驗>90°為治愈;癥狀顯著改善,能從事比較輕松的工作,直腿抬高試驗介于70°~90°為有效;體征、癥狀沒有改善,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②JOA 評分[10]:主要有下腰痛、感覺障礙、步態、膀胱功能、日常生活受限、腿部麻木或疼痛、運動障礙、直腿抬高試驗等8 個條目,其中,下腰痛、步態、腿部麻木或疼痛評分均介于0~3 分;感覺障礙、步態、直腿抬高試驗評分介于0~2 分;膀胱功能正常記0 分,輕度排尿困難記-3 分,重度排尿困難記-6分;日常生活受限評分均介于0~14 分。總分介于0~29分,評分越高說明治療效果越好。③NRS 評分[11]:0 分代表感覺不到疼痛,10 分代表劇烈疼痛,評分越高提示疼痛感越強。④MFs 及FER 選擇體表肌電圖儀進行檢測,MFs 于等長收縮時檢測,使患者保持俯臥位,固定腿的末端,手平放在身體的兩側,記錄患者上身懸空秒表面肌,期間使患者抬頭,下頜與床面距15 cm,保持1 min,檢測3 次,每次休息5 min。FER 表示伸直運動同屈曲運動時脊柱附近平均肌肉的電值比值,患者站立,注視前方,雙腳與肩同寬,緩慢前屈軀干到90°,保持5 s,然后恢復站立,重復5 次,取平均值。
采用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JOA 與N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JOA 評分高于治療前,NR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 與NR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 與NRS 評分比較(分,±s)
注 JOA:日本骨科協會;NRS:數字分級法
治療前兩組MFs 與FE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MFs 高于治療前,FER 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MFs 高于對照組,FER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Fs 與FER 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Fs 與FER 比較(±s)
注 MFs:中位頻率斜率,FER:屈曲伸直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特征主要是行走困難、二便障礙、腰腿痛,好發于20~50 歲人群。當今,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進行治療的理想方式為手術干預,然而,經手術治療后大部分會出現腿、腰痛等癥狀,要實現完全康復的目的,需在術后長時間進行康復鍛煉,大部分患者于術后不能長時間堅持鍛煉,造成手術效果不理想[11-14]。
穴位貼敷屬于經皮給藥的重要治療手段,于中醫范疇中屬外治法,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為經絡,它串聯上下、溝通內外,把臟腑與各組織器官連接成一個整體,將機體內部功能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協調的狀態下[15-18]。現代醫學也表明,皮膚可以吸收中藥,經角質層、深層表皮運轉、吸收后于動脈通道出現[19-21]。所以,貼敷中藥于穴位上可通過經絡效應、藥物刺激實現雙重功效,能夠發揮調節氣血、活躍經脈的作用,促使患者經脈調達、氣血通暢[22-25]。
火龍灸屬于“灸”,但是本研究中屬于改良后的火龍灸,選擇灸藥結合的方式,于灸的過程中利用火力,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滲透,使藥物及火龍灸的功效更好的發揮。火龍灸依據八法之性,為溫熱的治療手段,利用善行數變、化積破堅、火性炎上的特點,可吸收透過皮層的藥物[26-27],發揮活血化瘀、溫經活絡、消腫散結、止痛的功效[28]。且可使經絡疏通、臟腑調和、生理功能調節、陰陽平衡,增強免疫力[29]。
本研究中,經穴位貼敷聯合火龍灸治療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單獨使用穴位貼敷治療的患者,提示二者聯合不僅可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也可以優化直腿抬高試驗結果。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合火龍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應用能改善療效及腰背痛,同時可使腰椎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