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雪 孫鳳霞 李曉玲 郭雨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感染科,北京 100010
肝硬化是各種慢性肝病進展至以肝臟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形成、肝內外血管增殖為特征的病理階段,以高死亡率和發病率為特征[1-3]。目前肝硬化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抗炎、抗肝纖維化,積極防治并發癥等[4-5]。中醫藥因具有改善臨床癥狀、減輕肝細胞炎癥、抗纖維化等優勢,成為治療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6]。CiteSpace 能夠將研究領域的知識結構與熱點可視化呈現[7],本研究通過CiteSpace 5.6.R5 軟件系統地對CNKI 中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全面客觀地整合并闡述該領域研究現狀及熱點。
檢索CNKI,時間設為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以“SU=(中醫OR 中藥)AND 肝硬化”進行檢索,共檢索出2619 篇,使用Endnote X9 軟件剔除重復文獻,并人工精準去重且刪除聲明、通知、征稿啟事等不相關文獻,使用RefWorks 格式保存文獻信息為txt 樣式并導入CiteSpace 5.6.R5 軟件對數據進行轉化,最終納入有效文獻2550 篇。
將時間跨度設置為2011—2020 年,時間切片設置為1 年;選擇標準使用g-index k=25,選擇作者、機構及關鍵詞為節點類型,分別繪制相應的可視化知識圖譜,進行中醫藥治療肝硬化領域作者和機構合作情況及關鍵詞共現、聚類和突現情況分析。
2011—2020 年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發文量在300 條上下浮動,2016 年的發文量最高,達321 篇,2011 年的發文量最少,有246 篇,整體趨勢較為平穩。見圖1。
對作者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共計出現作者441 名,作者之間的合作有996個,其中,以王天芳、薛曉琳、吳秀艷、李昕、李永綱等為代表的作者合作網絡規模較大,但其與其他研究團隊之間合作較少。見圖2。
對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共計出現研究機構313 所,研究機構之間共有316個合作,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湖北省中醫院之間有一定的合作,但與其他研究團隊合作較少。此外,相關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中醫藥高校及其附屬醫院。見圖3。
2.3.1 關鍵詞共現 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圖譜分析,共計出現關鍵詞587個,關鍵詞之間的連線數為2613,見圖4。頻次較高的有肝硬化、肝硬化腹水、中醫藥、乙型肝炎肝硬化、中西醫結合等,且中心性≥0.1,見表1。
2.3.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共歸納出8個自然聚類,見圖5。模塊聚類值Q 為0.36(>0.30),聚類平均輪廓值S 為0.55(>0.50),見表2。時間線視圖處理后,得到8個聚類模塊的時序圖譜,見圖6。

表2 關鍵詞聚類
2.3.3 關鍵詞突現 共探測得出38個突現關鍵詞,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研究從隨機平行對照研究逐漸過渡到數據挖掘、meta 分析等;臨床治療方面,由中藥療法、中藥灌腸逐漸過渡到中醫護理、穴位貼敷、中藥敷臍、中醫體質等;在機制探索方面,腸道菌群是目前該研究領域的新興熱點。見圖7。
對我國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后發現,目前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相關研究的整體發文量平穩,每年發文量較高,提示中醫藥治療肝硬化持續受到關注。核心作者代表著領域內的研究方向,并形成多個高產團隊,中醫藥高校及其附屬醫院是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相關研究的主要平臺,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目前已形成多個合作中心。建議研究人員或研究機構之間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共同推動肝硬化研究在中醫藥領域的發展。
高中心性和高頻次的關鍵詞代表著某段時期內的研究熱點[8-9],通過分析關鍵詞共現圖譜的關鍵節點、聚類時間軸及關鍵詞突現圖譜,可以獲得該領域研究的歷史演進以及熱點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研究對象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相關的研究成果較多。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乙型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我國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超過70%[10-11],因此發揮祖國醫學的精髓,中西醫結合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是非常重要的[12]。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常見并發癥,目前西醫治療該病效果不理想,且復發率高,其屬中醫學“臌脹”范疇,作為內科四大難癥(風、癆、鼓、膈)之一,歷代醫家均十分重視。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能改善肝、腎功能,減少腹水再發頻率,提高生活質量等[13-16]。
在研究方法方面,除臨床研究之外,逐漸出現實驗研究、數據挖掘、meta 分析等。臨床研究主要包括對經典名方和自擬方、中西醫結合療法、外治法的療效觀察。將臨床驗證有效的中藥制劑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闡明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作用機制。數據挖掘主要采用頻數分析、關聯規則和聚類分析等方法總結名老中醫經驗,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17-18]。meta 分析能夠客觀評價臨床療效及安全性[19],為中醫內外治法等在肝硬化治療中的應用提供循證醫學證據。
臨床診療方面,中醫從整體觀、辨證論治出發,對緩解肝硬化患者的癥狀,改善遠期預后有良好的療效[20]。中醫藥治療手段多樣,從中藥湯藥擴展到中成藥、中藥配方顆粒等,并結合中醫外治法如穴位貼敷、灌腸、艾灸等。隨著醫療模式的不斷轉變,中醫護理的作用越來越顯現,研究證實,中醫護理干預可以提升肝硬化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1],同時中醫體質是近年來中醫關于肝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針對肝硬化易感人群,結合中醫體質來進行防治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2]。對于機制的研究,逐漸出現代謝組學、腸道菌群等。代謝組學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肝臟疾病的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機制進行闡釋[23-24]。對腸-肝軸認識的加深,致使腸道微生態對肝臟疾病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及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的進步,腸道菌群已被證明對多種與肝病相關的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有重要影響[25-28]。
綜上,本研究圍繞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相關文獻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清晰直觀地展現了肝硬化中醫相關研究的主要特點及發展趨勢。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僅從CNKI 收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不能完全代表肝硬化相關研究發表情況。其次,本研究僅是采用CiteSpace 軟件的基本功能分析中醫藥領域肝硬化研究情況,更深層次的探索有待采用CiteSpace的高級功能或聯合其他知識圖譜分析軟件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