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丹 郭小蘭 王萍麗 姚 潔 劉 芳
陜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陜西咸陽 712046
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病因復雜、病程長等特點[1]。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人數都在不斷增多。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居民中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2],慢性病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問題[3],隨之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疾病負擔也逐漸增加[4],慢性病帶來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5]。與此同時,隨著預防保健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們比以往更加關注疾病的防治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本研究通過對近十年來以慢性病健康管理為主題的中文文獻進行作者、研究機構和關鍵詞的知識圖譜分析,為進一步推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以“慢性病”和“健康管理”為主題詞檢索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數據庫中正式發表的中文文獻,檢索時限為2010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9 月30 日。納入標準:以慢性病為核心,圍繞疾病健康管理的中文文獻。排除標準:征稿、報紙、新聞、會議通知等。
CiteSpace 是由信息可視化專家陳超美教授開發的引文分析軟件[6]。本研究將文獻以Refworks 格式導出,并命名為“download_xxx”純文本文件,對文獻進行去重、合并后,將文件導入到CiteSpace,然后進行參數設置:時間設置為2010—2021 年,Years Per Slice 設置為1 年,Node Types 分別選擇Author、Institution和Key words,設置Top N%為20%,即抽取每個時間片段出現頻率最高的前20%數據,分別以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為節點繪制可視化知識圖譜。
共檢索到9488 篇文獻,其中中國知網1813 篇、萬方6164 篇、維普數據庫1511 篇,去重后最終納入7021 篇進行分析。
近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發文量逐年上升,發文量最多的為2019 年,達到882 篇,占12.56%,2020 年發文量略有下降,為785 篇,占11.18%,2021 年因統計不完全,發文量不高。見圖1。
圖2 為作者的合作網絡,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作者,字體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節點間連線代表作者間的合作關系,連線越粗提示合作越密切。圖2 顯示,研究者小范圍內合作相對集中,但研究團隊間合作較少。表1 顯示的是發文量在前20的作者,其中發文量≥10 篇的作者有14 名,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發表文章16 篇。

表1 發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
圖3 為機構的合作網絡,圖中每一個節點代表著一個機構,字體大小代表發文量的多少,節點間連線代表機構間的合作關系,連線越粗提示合作越密切。在CiteSpace 中,同一高校的不同學院和附屬醫院被列為不同機構,圖3 可見,開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的機構較多,發文量≥3 篇的機構有22 家,但機構間連線較少,各研究機構聯系不緊密。表2 顯示的是發文量前10的研究機構,南京醫科大學醫政學院以13 篇發文量排在首位。

表2 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
圖4 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字體越大,被關注程度越高。表3 顯示的是詞頻排名前20的關鍵詞。排除“慢性病”和“健康管理”檢索詞后,排名前3 位的關鍵詞為高血壓、社區、老年人。

表3 慢性病健康管理領域高頻關鍵詞
時區圖側重從時間維度展示知識的演進。利用CiteSpace 軟件得到了2010—2021 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研究熱點時區圖。見圖5。
從圖1 可見,我國對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研究處于快速發展狀態,這也與之前的研究結果相符[7-8]。隨著經濟的發展,慢性病的發生率大幅上升,甚至多病共存也較為常見,這提示醫務工作者應高度重視慢性病對居民健康帶來的長遠影響[9]。目前我國慢性病管理的政策還不完善,缺乏規范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且多數屬于對常見病的常規管理,涉及的人群和疾病有限[10],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研究始終有一些瓶頸難以突破,建議在醫療資源調整和服務模式多元化發展等方面開展研究[11],隨著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的開展[3],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將建立長效工作機制,相關研究將持續增長。
慢性病健康管理領域的核心作者不多,且分布較為分散,相互間的合作較為欠缺。作者中發文最多的為鮑勇,其對健康政策、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的研究較為深入[12]。慢性病健康管理目前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今后不同機構和研究者間應緊密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研究優勢,通過深度交流,不斷拓寬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從結果來看,老年人是主要研究對象,文獻從不同角度對老年慢性病進行了研究[13-14],許愛芳[15]進行了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做好社區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對提升居民整體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朱宏偉等[16]對老年人開展了醫院-家庭-社區“三級聯動”的健康管理模式;但與中青年比較,大部分老年人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也有更多時間去管理疾病,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中青年的身體狀況也不容忽視,希望能有更多針對不同年齡的高質量研究成果。高血壓是慢性病健康管理中關注度最高的病種[17-18],對此類疾病需要結合患者情況和醫療資源制定相應方案,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構建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
從時區圖看,2010—2011 年,側重于影響因素、患病率等現況研究,2012—2015 年出現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家庭醫生能有效建立起基層衛生機構與家庭的聯系,實現醫院-社區-家庭的連續性管理[19-21],但目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存在服務對象范圍較局限、職責分工不明確、配套設置不完善等問題,這使得簽約服務無法滿足居民需求[22],今后需提升家庭醫生服務能力、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創新服務模式[23],真正突顯家庭醫生的作用。2016—2018 年出現了分級診療、互聯網研究,這可能與2015 年后我國全面推進“互聯網+”思維,國家層面上政策的支持等有關[24];隨著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滲透,健康管理者將依托互聯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收集和監測電子健康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進行個體化治療和實時監測,線上-線下結合對高危人群有效干預,對健康個體進行相關指導[25]。2019 年至今新出現了體醫結合等關鍵詞(由于“體醫結合”等相對于其他關鍵詞出現的總頻次相對較少,在關鍵詞時區圖中未能呈現)。有研究表明“體醫結合”不僅能通過“體”幫助“醫”的效果,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長期規律的運動還能對疾病的控制起到滿意的效果[26],但目前相關人才的缺乏和管理體制的不完善限制了“體醫結合”模式的推廣,未來慢性病的管理可從這些熱點繼續挖掘,開展更具體的研究,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目標。
本研究運用CiteSpace 對近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研究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初步呈現了可以合作的作者和機構,大致分析了研究熱點和趨勢,為研究者把握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