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金霞 王保華 萬旭婷 胡羽
(1.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北京 100000;2.中國傳媒大學互聯網信息研究院,北京 100000;3.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2021年3月12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頒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架設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來華留學作為建設橋梁的重要渠道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兩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議政形式,兩會召開的意義,是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和整理,傳達給黨中央。近年來,來華留學教育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兩會代表的提案及提案公布后引發的網絡輿情,反映了民眾對來華留學教育的態度和認知,值得高度重視。文章在分析2021年全國兩會有關來華留學教育提(議)案及相關網絡輿情的基礎上,提出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的戰略路徑與實施策略。
文章中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傳媒大學高教傳播與輿情監測系統,2021年3月5日至13日兩會期間,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自動采集新聞、論壇、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中文全網有關來華留學的兩會信息,并將監測到的關鍵詞分為背景詞、主體詞和情感詞,以提高數據抓取的準確性,明確輿情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在數據抓取的基礎上,系統通過高級算法進行數據運算,從熱點話題識別、用戶畫像、社交傳播等多個維度,自動對文本進行分類、聚類以及傾向性分析。在系統數據采集和分析的基礎上,文章對數據進行更為精細的研究,由點及面地對兩會來華留學輿情進行深度研究,得出有針對性的、有現實意義的分析結論。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兩會代表積極履行職責。委員們共提交4個有關來華留學教育的提案,分別為:有關優化外國來華留學生政策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高彥明)、有關加強對來華留學生規范化管理的提案(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韓寶生)、有關增強留學生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湛如)、有關規范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議案(民進四川省委會副主委、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楊建德)。上述4個提(議)案中,高彥明委員有關優化外國來華留學生政策的提案,獲得了輿論的高度關注,2021年3月6日沖上微博要聞熱搜榜。截至2021年3月17日,該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8億,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25篇;楊建德代表有關規范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建議,也獲得了廣泛關注,該微博話題閱讀量達881.5萬,中國青年網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4篇(見表1)。

表1 2021年兩會期間來華留學相關提案與關注度
相關輿情可以從主流媒體、自媒體、網民3個方面進行分析。
有關高彥明委員的提案,2021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布微博【政協#委員建議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彥明建議,“除了外國政府委派的來華留學生可以降低錄取分數外,其他所有自愿來華留學生都必須滿足應有的錄取學分標準。努力招收高層次、高質量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不可濫竽充數”。隨后,財經網、新聞晨報、每日經濟新聞、俠客島、《湖北日報》等媒體賬號發布相同內容。其中《人民日報》發布的微博影響力較大,截至2021年3月16日23時,轉發2720次,評論3092次,點贊數超過5.7萬。有關楊建德代表的建議,中國青年網、華夏時報等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主流媒體在報道兩會委員提案時,大部分僅報道提案本身的內容,但也有媒體在報道的同時,進行相對全面的梳理,如澎湃新聞在報道高彥明委員的提案時,提及2020年俞敏洪委員的相關提案和2020年教育部的相關舉措。
兩會期間,有關來華留學的提案同樣受到自媒體的廣泛關注。就自媒體報道的形式來看,相關信息以文字作品為主,視頻作品較少。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跟風蹭熱點和理性分析討論兩類,相較而言前者獲得的關注更多。
3.2.1 跟風蹭熱點:重提負面舊聞,宣泄不滿情緒
此類自媒體文章主要由如下4個方面的內容組成:一是復述提案。大部分自媒體通過復制新聞報道內容、插入新聞報道截圖等方式交代文章展開的背景;二是展示網友評論。一些自媒體借網友之口表達對提高來華留學招生標準的支持,進一步引發公眾共鳴;三是負面舊聞重提。“學伴”等負面事件出現頻率極高,某些自媒體以此激化公眾對來華留學門檻低、留學生享受超國民待遇的不滿;四是宣泄不滿情緒。為提高閱讀量和文章影響力,獲得網友共鳴,某些自媒體使用極端語言,進一步煽動公眾對來華留學生的不滿情緒,在情緒裹挾下讓公眾陷入非理性宣泄的深淵。
3.2.2 理性分析討論:邏輯清晰,建議懇切
此類文章或作品較少,但邏輯清晰,觀點明確,如抖音用戶何念寒律師發布了短視頻作品,出鏡將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他認為大學不僅要重視留學生的數量,更要重視質量。截至2021年3月13日,該作品獲得8037次點贊。
通過對自媒體報道的分析,進一步印證了互聯網時代“媒體議程-公眾議程-個人議程”的單一、線性傳播模式已被打破,公眾議程設置能力增強,公眾關注度逐漸成為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文章選題的“指揮棒”。
微博平臺是兩會期間來華留學輿論的主要發酵地,在微博以“建議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為關鍵詞進行篩選,得到2021年3月5日至13日期間872條原創微博并對其進行詞頻分析。隱去“來華留學”“提高”“標準”等提(議)案自身包含的詞匯后,“高校”“支持”“洋垃圾”“濫竽充數”“高質量”等詞屬于明顯的高頻詞匯(見表2)。網友對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嚴把來華留學生準入關口等提案的態度高度統一,對相關提案表示支持,同時也表達了對來華留學生入學門檻低、學生素質低下、獎學金豐厚、住宿條件優越等問題的強烈不滿。

表2 872條原創微博高頻詞TOP15
網民關注的問題主要聚焦在如下3個方面:
3.3.1 入學門檻低:來華留學生素質良莠不齊
來華留學生入學的低門檻一直被網友所詬病,網民對來華留學生不會說中文、外國學生免試入學等表示不滿,負面評論頗多。加之近年來,發生了幾起來華留學生違反我國法律的輿情事件,網友也將其歸因于入學門檻低下而導致的不良后果,加深了公眾對來華留學生群體的偏見,對來華留學生整體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3.3.2 獎學金、宿舍條件等方面優待:相對剝奪感激化矛盾
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與來華留學生待遇相關的信息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當我國學生發現自己與來華留學生之間的待遇存在差別后,會下意識歸因于“權利被對方奪走”,引發公眾尤其是我國學生的相對剝奪感,這種感覺衍生出憤怒、怨恨或不滿等消極情緒,激化了群體間的矛盾。另外,兩會期間的相關提案也讓公眾聯想到疫情防控背景下,允許留學生隨意進出校園的個別“雙標”學校,對高校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3.3.3 港澳臺學生特權:享受留學生待遇遭質疑
“臺灣”“大陸”等詞在微博相關評論中也有一定的提及量,兩會期間,公眾對港澳臺學生來大陸(內地)讀書,享受留學生待遇同樣表示不能接受,相關問題涉及國家主權,具有特殊性,更容易煽動公眾的愛國情緒。2020年底發生的“女學生進留學生浴室被質問”的輿情事件中,“留學生”即為港澳臺學生,當即引發網友質疑。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來華留學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但在教育質量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院校的生源質量亟待改善、過程管理不夠嚴格等。針對這些問題,為做強“留學中國”品牌,教育部圍繞“規范管理、提質增效”的內涵式發展主題,提出由規模擴張的“量變”向提質增效的“質變”轉變。2018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國家層面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標準,文件明確來華留學生教育以質量為核心,兼顧規模、結構、效益的內涵式發展理念,從人才培養模式、招生、錄取、預科、教育教學、管理與服務支持等方面,對來華留學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考慮到跨文化適應等問題,早期我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隔離式”“孤島式”管理。[1]相關研究表明,高校的這種分離式管理和教學模式,人為擴大了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中國文化的距離,
根據Berry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模型”,文化適應分為融合、分離、同化和邊緣化等4種類型,相關學者對來華醫學留學生的一項文化融入策略的研究表明,來華醫學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類型以分離型適應為主(58.3%),其次是邊緣化型(27.0%),而融入型占少數(12.3%)、極少是同化型(2.5%)。[2]這種文化適應模式導致適應所需時間長,適應度不高,進而使得來華留學生對教育和教學質量評價滿意度不高。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傳統的來華留學生特殊化管理方式造成極大的教育資源浪費,如今趨同化管理已成為高校留學生管理的趨勢,如清華大學2018年全面推進中外學生趨同管理,目標是將管理育人、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有機結合,實現中外學生的培養趨同和管理趨同。趨同化管理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加快來華留學生的融入步伐,不斷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歸屬感,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使用同樣的教育標準,可以保證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使來華留學生享受國內學生同等的教學水平,有助于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來中國學習。
在規模發展階段,教學質量評價由各個高校自發、自主進行,培養質量、教學規范、教學效果等方面,都缺乏統一的、有說服力的、高認可度的社會評價。步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來華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成為迫切需要。自2016年起,教育部委托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開展全國性來華留學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工作,目的是引入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作為第三方認證機構,從國家層面規范來華留學教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來華留學高等教育質量認證方法與體系,為評價高校的來華留學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客觀標準,并向政府和社會提供客觀、公正的認證結果。來華留學高等教育質量認證指標體系設立5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36個主要觀測點,主要從辦學指導思想、管理與服務水平、辦學條件、教學與實踐、辦學成效等方面,對高校來華留學教育進行檢測和考核;認證過程注重“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認證原則為自愿性、公正性、有效性、透明性。按照認證標準,學校在符合所有特定標準的條件下分值達到60分的,可進行認證。根據認證分值確定認證有效期:60-70分,有效期為2年;71-80分,有效期為4年;81-90分,有效期為6年;91分及以上,有效期為8年。認證有效期滿,學校應再次申請認證。
從2020年兩會代表提出“取消來華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到2021年兩會代表提出“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可以看出民眾的主要訴求集中在“招生標準”和“待遇”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民眾在強烈的“社會剝奪感”下,對于“公平”的渴求。雖然有著深刻復雜的社會原因,但這種渴求需要給予重視。2021年兩會委員提出的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即是一個契機,相關部門和高校可以充分考量提案建議,逐漸提高來華留學生招生標準并公之于眾,讓民眾切實感受到來自國家和高校的回應與改革。
提高招生門檻是改善來華留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狀況的直接方式,可以從語言和專業水平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招生階段,應提高對中文水平的考核標準。目前來華留學生主要以英語進行溝通,對中文水平的要求較低。高校應認識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和文字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推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堅持文化主權的表現,需提高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成績在申請留學中國、申請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學校開展教學評估中的重要性。其次,重視專業水平考試,進一步落實“嚴進嚴出”的培養模式。高校應深入落實中外學生的趨同化管理,對來華留學生的關懷政策要在合理范圍內,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整體素質。
近幾年來,兩會期間與來華留學相關的提案數量逐漸增加,相關議題也愈發受到公眾關注,其核心多集中于來華留學門檻、規范來華留學管理等方面。主題相近的提案,年年都會引發公眾熱議,這與政府、媒體、高校對相關提案落實情況的跟進與宣傳、引導不足有關,導致陷入“提案提出—輿論支持熱度激增—熱度退卻—相似提案提出”的周期性循環。如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提出了關于規范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范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2020年5月底,教育部修訂出臺《關于規范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此通知在2020年6月10日沖上微博熱搜榜,大部分網友都表示肯定和支持,但仍有部分網民對“來華留學生申請門檻”提出質疑,主要認為該政策治標不治本,純外籍學生申請門檻還是較低,從而導致“國際高考移民”“出口轉內銷”的現象,需要取消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嚴格審查留學生資格,平等對待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學生。2021年兩會期間,俞敏洪的這一提案又被重提,甚至被部分自媒體視為所謂的新提案大肆傳播,這說明與來華留學相關提案的落實還沒有充分到位,或相關進展沒有被公眾感知到。
面對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媒體和高校共建 “回音壁”。首先,政府需及時落實和采納合理建議,優化來華留學教育體系建設;其次,媒體要做好宣傳工作,將提案本身和后續進展進行關聯,給予及時回應。隨后,各高校在加強正面宣傳的同時,也應把握好對外宣傳的“度”,規避引發公眾被剝奪感的敏感點,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實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應逐步提高我國高校的科研水平、學術競爭力,提高吸引國際人才的軟實力,才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根本之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應從自身建設出發,以優勢學科為核心帶動相關學科組成學科群進行建設,塑造每個學科的領先性、獨特性、難以替代性,支撐學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學[3],提高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把優秀人才引進來,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另外,文化認同的基礎是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因此文化傳播亟需話語體系的創新與發展,亟須培養一大批熱愛對外漢語的教師從事這一崇高的事業,引導來華留學生從學習漢語到熱愛中國文化,認同中國的價值觀,進而傳播中國精神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