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陳百平
(1.四川省技術轉移中心,四川 成都 610021; 2.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我國高??蒲袆撔履芰Σ粩嗵嵘?,專利申請量大幅增長,高校已成為我國專利申請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國高校申請專利量為319 466件,科研院所當年累計申請專利共計92 803件;全國高校專利授權量392 599件,科研機構共獲授權專利112545件。然而,高校專利轉化實踐情況表現不佳,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其中高校僅為3.8%,科研單位為11.3%。
近年來,為了促進專利的轉化率,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除廣東省、天津、上海等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之外,其余很多省市也將其列入地方立法計劃中。在這種情勢下,高校如何將大量專利技術向現實生產力進行轉化,加強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高校專利轉化是專利轉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它是專利主體為高校的專利技術,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試驗、應用、開發和推廣的過程直到形成相關新的產品、技術、工藝或材料,并發展新產業等活動,最后實現專利價值轉化,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
高校專利創造的使命和初心是實現專利技術產業化和市場化。高校專利轉化在一定側面體現了高校作為重要專利主體的社會服務和技術創新能力,同時也是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產學研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助推力量。目前,高校專利轉化包括專利轉讓、專利許可和專利作價入股等三種形式。
專利轉讓主要是指專利申請權和所有權的轉讓[1]。專利的申請權轉讓是專利申請權人將對應專利所有的申請權轉讓他人的法律行為,專利所有權的轉讓同樣也是一種法律行為,是指專利權人將所擁有的專利權盡數轉讓給他人,高校專利轉讓是產學研系統活躍的重要標志[2]。專利許可是指專利權所有人或者授權人準許他人在一定情境下使用事先規定方式實施其擁有的專利,并收取一定報酬費用的行為。
專利許可雙方被稱作許可方和被許可方,在許可的過程中專利所有權不發生改變[3]。專利作價入股是指專利所有權人使用專利權作為資本入股,并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股權收入[4]。使用專利作價入股方式首先需要評價專利的價值,低于那些落后過時的專利技術,則不建議使用該專利作為經營內容。
我國高校專利呈現高申請率和高授權率的態勢,但是在價值轉化的過程中還存在相當程度的問題,“不能轉”“不好轉”和“不愿轉”現象突出,導致高校專利面臨著即使申請和授權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其價值轉化率仍然較低的尷尬處境。根據2021年4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CNIPA)發布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可知[5],我國高校專利的實施率還未達到15%,相對應的產業化率僅為4%,而科研單位專利實施率為38%,專利的質量與發達歐美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6]。我國2020年高校、企業、科研單位和個人的專利轉化情況對比情況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到,高校的專利實施率、產業化率以及預期收益三項指標均落后于企業、科研單位和個人,這表明我國高校專利價值轉化受到了極大的制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專利轉化前景黯淡。現存高校專利的技術含量較低,脫離市場趨勢和企業研發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專利成果無法轉化成生產力的研發創新“孤島現象”,轉化前景渺茫。
二是高校缺乏相關激勵機制。由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經歷,相關激勵措施的缺失可能會極大程度上削弱教師對專利轉化的動力。
三是專業化人才隊伍的缺失。高校專利申請的主體主要是在職教師,而大部分教師申請專利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滿足科研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并得到轉化的較少。
四是缺少專門的專利轉化平臺。專業轉化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專利轉化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缺失可能會造成專利轉化渠道的堵塞不暢。

圖1 2020年中國專利轉化情況對比圖
科技成果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所創造的具備使用價值的成果,專利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其轉化程度直接影響科技成果的實用價值。目前,科技成果“質量不高、數量不足”問題逐漸暴露,已經成為阻礙高校專利轉化的重要因素。鑒于專利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其被轉化的概率,以及被轉化后能夠創造的價值的大小,因此,高校要強化專利轉化及運用的導向,引導科研工作者提升專利質量。
高校專利轉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后期還涉及到專利成果的試驗、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發展新產業等一系列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專利轉化具有持續性的特點,轉化過程離不開科研工作者連續不間斷的參與,并不斷解決專利落地過程中發生的各類難題,因此理論知識儲備豐厚、專業技能水平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是專利轉化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正因如此,高校專利轉化要求科研工作者應與企業達成長期合作,企業為科技人員提供資金與物資支持,而科技人員為專利成果順利落地及成果的中試熟化、產業孵化以及產業化后的產品迭代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高校專利轉化工作不僅僅是將已有成果進行落地,還應當為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提供方向指導與外圍助力。換言之,高校專利轉化工作應當加強科技創新的“前端”服務,包括為科技創新提供產業資訊、專利情報、技術可行性分析、專利申請前評估,還應當為高質量科技成果的識別提供智力支持。加強專利成果轉化工作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可以減少低質量或者無實用意義的專利數量,從而讓科研人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質量專利的研發工作中,提高其創新產出的效率。
若想實現高校專利轉化的良性循環,離不開合理的分配機制,這一分配機制應用于高校內部,即高校、科研工作者、相關支持人員三方之間的利益分配?,F如今我國部分高校仍主張職務發明分配機制,即對于使用本校資金與各類資源的科技成果,一律主張為職務發明,此舉極大地維護了高校自身的利益,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的權益積累。故高校在選擇享有獨占專利成果的實施權時,應首先給予科技工作者合理的報酬或獎勵,以進一步激發科研工作者及相關支持人員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本文基于我國目前高校專利轉化面臨的現狀,分析認為高校專利轉化的實施率、產業化率以及預期收益均落后于企業、科研單位和個人,并對高校專利內涵和主要形式作出了解釋,由此針對我國高校專利轉化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促進高校專利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