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坤
(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74)
港口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是海陸間物流運輸的連接點,在綜合物流體系中至關重要。一個城市的港口物流與該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通過進一步提升港口物流的運作效率能很大程度上改變城市的運輸能力水平,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城市工業產品的對外流通,吸引更多企業進行投資。港口作為重要的交通節點,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展現地區港口物流情況,同時也展現出整個國家物流發展的水平。
瀘州位于永寧河、赤水河、沱江與長江的交匯處,且是川渝黔滇四省陸地交匯處,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渝經濟區、南貴昆經濟區通過瀘州市相連接,并且四川省水運、海運貨物多由瀘州發出,是四川連接外界的重要通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提出與落實,為瀘州市物流產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近年來,瀘州港已基本形成五港區發出的縱橫聯合的內河航運線路,航運體系不斷完善,現已開通至攀枝花、昆明、成都等地區的13條鐵水聯運集裝箱班列,開通至韓國以及日本的近洋航線[1]。
長江瀘州段長度為136 km,占據川江段的2/3長度,為四川省境內航道條件最為良好的航段。從瀘州市2019年統計年鑒中得知,瀘州市內河航道通航里程926.54 km,其中等級航道里程340.1 km,營業性民用運輸輪駁船實有數為274艘。中包含30個千噸級碼頭泊位,港口設計最大靠泊能力3 000 t。
2010—2014年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落實,川渝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同時航道通航的條件在三峽工程實現蓄水后得到充分改善。瀘州港口貨物吞吐量呈現出快速的增長趨勢,從2010年的1 772萬t增長至2017年的3 493萬t,8年時間內貨運吞吐量增長了一倍左右。瀘州港的主要傳統貨類包括石油、煤炭、化工原料及制品等,但由于腹地發展政策的調整變化,產業結構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傳統貨類貨物如石油、化工原料及制品、化肥等運量呈現下降趨勢,長江流域沿線地區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對能源的需求結構也產生了變化,煤炭的需求量降低[2]。更加之長江流域內其他港口的快速發展導致港口間競爭激烈,陸上鐵路運輸的開通分擔了貨源,導致在2017年以后瀘州港的貨運量大幅降低,至2020年貨物吞吐量僅有694萬t,比2019年下降80%。瀘州港2010—2020年貨物吞吐量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瀘州港2010—2020年貨物吞吐量
1)地理位置方面。作為長江入川的首個港口城市,毗鄰重慶、貴州、云南,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十三五”期間,包含水路、鐵路、公路及航空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在瀘州市已基本建立。瀘州市境內水系豐富,擁有長江多條干線及支流12條。依靠水路運輸成本低運量大的優勢,實現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相聯合,形成多式聯運的體系,增強瀘州市物流運輸能力。
2)腹地經濟方面。瀘州港直接覆蓋的經濟區包括川渝地區內多處經濟區如川南經濟區、成德綿經濟區、攀西經濟區。腹地范圍內,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汽車制造業和機械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勢態良好;攀西地區釩鈦、稀土資源豐富,老工業基地不斷轉型,各產業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川南臨港片區依托瀘州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白酒生產源地。瀘州的第二產業比重相較于周邊城市而言占比較大,并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具有承接東部沿海轉移產業的基礎。
1)航道方面。瀘州境內長江航道的等級為三級,大噸位的船舶因涉水深無法到達,即使能夠到達的船舶枯水期也要再減載。再者三峽大壩船閘對船舶的通行能力有一定限制,由于長江上游水運繁忙,致使通過船閘等待時間較長。尤其在高峰期時需要近10 d的等候時間,產生了非常高的時間成本。
2)服務市場方面。瀘州港口的航運市場在整個西南地區的占比較小,瀘州市本地貨源占主要港口瀘州港集裝箱運輸總量的5%,遠不及港口發展的貨物量需要。同時,貨源品種以及貨運量不穩定,貨物向東流往重慶、上海港,潛在服務機會流失。
1)四川省政府推出大力扶持瀘州港口物流發展政策,《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提到要依靠長江黃金水道的影響帶動長江經濟帶城市的發展,發揮出四川貿易試驗區川南臨港地區的地理優勢,以瀘州為基點、服務四川、擴大輻射渝滇黔等區域。瀘州港作為四川省“六大港口”的第一大港,其優勢和地位也越來越顯著[3]。
2)瀘州市政府規劃建設中,瀘州市落實中共四川省委“暢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開放合作”“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要求。瀘州 “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瀘州市委、市政府將依托自貢至瀘州大件路、國道G353、江北港大件碼頭的集疏運條件,利用瀘州火電廠電力和當地水資源優勢,建設大件碼頭和后方重裝產業園區。
1)外部威脅。瀘州港與宜賓港以及下游規模更大的重慶港所輻射業務范圍存在重合。港口間客戶、市場定位相互重疊不明確,未能夠實現區域港口協同發展。導致港口物流服務同質化現象嚴重,采用價格手段(降低成本)來吸引客戶,致使惡性競爭,擾亂市場規律,獲利水平不能提高。
2)內在威脅。瀘州港口的集疏運體系不完善,物流園區的設備設施相對落后。瀘州港目前主要通過公路與水路向外流通,未充分利用已經建設完成的鐵路和航空進行貨物運輸作業,集疏運方式也有待提升。而且通往云南、貴州、川南片區等貨源經濟腹地的道路情況仍有待改善。另外,瀘州市缺少綜合性的港口物流園區、城市配送物流中心、物流分撥配送中心,貨物運輸周期長。
瀘州市港口物流發展以瀘州為基礎,逐步覆蓋四川全省,促進川滇黔地區經濟發展并帶動社會生產力提高。要樹立不斷優化創新、協同發展的理念,實現港口物流服務水平的提升,包括港口物流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及制度創新。
瀘州港口物流的發展涉及不同部門主體,包括瀘州政府、港口、當地物流企業等,為了平衡各方面利益且實現長遠的發展,各方應設立機構專門負責研究、制定和協調瀘州港口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該部門要均衡政府、港口、物流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實現各方主體統籌調度,達成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的目標[4]。政府在明確各個港口定位與港區功能的條件下,根據不同港口所具有的不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制定科學、合理的港口物流發展規劃。
瀘州港口應該盡量減少與同區域重慶港、宜賓港同質化港口物流服務的競爭,在航線設置、運輸貨物方面實現錯位競爭才能找到自身的發展空間。現階段港區內企業未與港口協調一致發展,瀘州市應在原有的產業基礎上,強化臨港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引進對水路運輸量需求大的產業。
瀘州市港口企業要對產品、市場進行合理定位,盲目追求全面多品種服務的港口建設必然會導致港口岸線、港口機械設備資源的浪費。港區之間要實現協調發展,瀘州港應合理分配各港區的資源,實現專業化港口建設。依據各區域的產業特點,大力發展大型集裝箱運輸的同時,根據自身產業資源、港口條件錯位發展危化品、煤炭、汽車滾裝、重大件等專業碼頭建設[5]。在運營過程中,三大港區優化與范圍內企業的物流過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形成規模效益,提高物流效率,形成特色服務,打造產品品牌。
瀘州港建設智慧港口要注重打造智慧港口標準規范體系,構建港區云中心、物聯網體系、大數據分析平臺,為智慧港口提供基礎支撐。在港口建設與資源、生態及環境之間達到平衡。瀘州港口可以參照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環境友好的綠色港口建設,一是對物流作業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進,實現低碳化;二是通過整合港口資源提高作業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物流運輸活動,節約物流成本。
瀘州港口物流應借助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扶持政策,在此基礎上建立權威性的協調機構和機制,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實現市內的港口聯動,合理分工形成專長,將瀘州港口物流打造成具有服務特色及產品品牌的智能化、綠色化港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