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必修教材與選擇性必修教材在學習任務群內容和要求上有差異。教師在教學時應正確把握相關要求,研讀教材的編寫意圖,橫向比較教材內容的異同。文章主要立足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列舉選擇性必修上冊和選擇性必修中冊的課例,探索“以主題為引領,立足單篇,縱向挖深”和“群文比較,橫向拓展”的兩種課堂教學方式。
關鍵詞:主題引領;文學類文本;課堂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6-0035-03
引? 言
福建省從2020年秋在高一起始年段開始推行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至此,新高考、新教材、新課標“三新”合一。統編版新教材與傳統的人教版舊教材編寫意圖有什么不同?高一年級使用的統編版必修教材和高二使用的選擇性必修教材對學生的學習任務要求有什么區別?如何更好地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學重點,改變慣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這些都給筆者帶來一定的困惑。對此,筆者結合之前的崗前培訓和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大衛·科波菲爾》和選擇性必修中冊的第二單元《黨費》《記念劉和珍君》的課堂實踐,談談自己的課堂探索。
一、研讀課標與教材,尋找差異與特點
要想上好每節課,首先,教師必須研讀課標,通讀教材,不僅要橫向比較必修與選修教材的差異,還要和人教版的舊教材進行聯系比較。筆者仔細研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發現必修與選修教材課程內容都是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編排。必修的學習任務群構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的基本框架,體現高中階段對每個學生基本的、共同的語文素養要求;選擇性必修的學習任務群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在任務群內容設置上,必修教材側重綜合性,橫向拓展;選擇性必修側重專題性、深度開掘。在任務群要求上,必修教材側重基礎性和實踐性,側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選擇性必修側重研究性和拓展性,要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深度挖掘教材內容,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1]。
其次,教師要通讀教材。比較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編寫上的異同,我們發現,選擇性必修教材仍然是以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組織單元教學內容的。人文主題與必修教材一樣,仍以“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作為隱性的精神主線,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價值觀,但編排上更加深刻、厚重、開放。沿襲必修教材的編排思路,選擇性必修教材單元內部均由單元導語、選文及注釋、學習提示及單元研習任務四部分組成。研習任務體現專題探究的性質,注重前后關聯,更加注重聯系現實、歸納整理、延伸拓展等,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強調學以致用、服務生活。從必修教材的“學習”到選擇性必修教材的“研習”,一字之差,要求截然不同。“研習”,“習”是核心,“研”是達到“習”的方法、策略。選擇性必修教材更強調引導學生用“研究”的態度,建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養成圍繞問題進行深度鉆研的習慣[2]。
當然,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還應摸清班級的學情。在課堂實踐中,如何更好地完成選擇性必修的研習任務?如何將結構化知識和能力落到具體的教學環節?如何設置有啟發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專題探究能力?這些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考慮的問題。筆者在此分享兩種課堂教學實踐,一種是立足單篇文本,深入挖掘探究;一種是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橫向比較,挖掘探究。
二、縱向專題研討:立足單篇,深入挖掘探究
《大衛·科波菲爾》屬于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人文主題為“多樣的文化”,學習任務群是“外國作家作品研習”。該篇課文展現的是19世紀英國的社會風貌,體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與思考。結合學習提示和單元研習任務,筆者以“困境的突圍——大衛·科波菲爾的成長故事”作為這篇課文的研習主題,立足單篇,縱向專題研討,層層深入挖掘該篇課文內涵。
筆者采用“讀思達”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該教學法是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三大教學觀”的具體教學方法指導。其理論基礎源于認知加工理論,包括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讀思達”教學法分為“閱讀、思考、討論、表達、統整”五個步驟,通過教師的專業介入,設計以問答題為導向,補充完整資料的講義,通過小組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學習模式,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舞臺,讓教師轉變成主持人、引導者、課堂設計者,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單元導語、課文學習提示和單元研習任務,把握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生提出令自己疑惑的問題,通過查閱書籍和網絡,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整本書的概況。課堂上,基于學習活動,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思考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完成研習任務。首先是設計第一層次的三個思考問題:(1)梳理情節,說說大衛遭遇了怎樣的成長困境,對他的成長產生了什么影響?(2)面對經濟困境,米考伯夫婦應對困境的方法(武器)是什么?(3)與米考伯夫婦的交往會給深陷寒冬的大衛帶來哪些影響?這三個問題主要對接必修教材,側重基礎性和實踐性,立足小說的必備知識,能幫助學生梳理情節,把握人物形象。學生在前期的閱讀思考過程中,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學科能力,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層次的問題。接著,筆者拋出第二層次的兩個問題:(1)我們今天還有米考伯式的人物嗎?你能想到誰?(2)有人說“人人心里都應該住著一個米考伯”,你認同這句話嗎?這個層次的問題能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把文本放在歷史、社會語境中思考、探究。第三個層次的問題如下:(1)本文寫于19世紀中葉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繁榮時期,但狄更斯筆下的英國是什么樣的?(2)小
說中除了大衛需要成長,還有誰需要成長?這個層次的問題主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課文,研討作者的創作動機,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意識。
受限于一節課的課堂容量及平時的教學實際,每個單元的每篇課文都進行對比聯讀并不現實。但是在處理選擇性必修的小說篇目時,教師“一言堂”,按照情節、人物、主題、手法等順序解讀課文又無法達成小說研習任務要求,無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素養得到提升。因此,在主題的引領下,教師立足單篇,精心設計問題,縱向挖深,可以引導學生基于主題深入探討文本,培養學生研討、探究的思維品質。
三、橫向專題研討:打破單篇局限,關注群文教學價值的挖掘
在講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黨費》這篇課文時,筆者開始進行另外的課堂探索。《黨費》屬于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人文主題是“苦難與新生”,學習任務群為“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黨費》與《荷花淀》《小二黑結婚》同屬第八課,且《黨費》屬于自讀課文。
“專題研習”應落實四個關鍵詞:綜合(內容覆蓋整個單元)、開放(延伸內容的深度、廣度)、選擇(活動中設置小任務凸顯層次)、測評(檢測課堂效用)。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筆者對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進行整合,同時關聯高考閱讀文《趙一曼女士》。《荷花淀》《黨費》兩篇文章寫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革命歷程,歌頌了革命群眾的革命情懷和戰斗精神,其中都有很典型的女性形象。在革命文學中,人們的刻板印象都將這些女革命者視為鋼鐵般的戰士,而忽略了她們身上的人性美。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學校舉行了第二十二屆科技文化藝術節,于是筆者創設了一個“百年革命文學‘她’之美”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品評革命文學的女性形象的剛與柔并存的特點,探究革命文學塑造女性革命者的審美價值。
筆者主要設置了“通過批注閱讀品讀細節描寫,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在創設的情境中完成研習任務,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在典型人物身上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堅定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志向”三個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教學包括三個研習活動。研習活動一主要是品評人物形象,即通過品析細節描寫,引導學生把握黃新這一人物形象,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探究黃新這一形象是否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形象?接著,引導學生比較《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和《趙一曼女士》中的趙一曼,歸納總結這些革命女性形象的共同點,研討她們身上既有共產黨員剛毅冷峻、堅不可摧的堅韌,也有溫暖細膩的柔情美。
研習活動二主要探究革命文學中女性革命者形象的審美價值,探究作者的創作動機。該研習活動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延伸課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其理解革命文學這類作品塑造女性革命者的價值和意義。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激起了學生的討論熱情,使其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有的學生從革命女性形象的個體特征出發,認為女性本身具有柔的特點,革命文學中表現她們的剛柔并濟,體現人物的復雜性,更能打動讀者。有的學生則認為,將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放置在革命與愛情、親情的具體沖突中,更能體現人物的崇高精神。更有學生從革命文學的創作目的角度思考,認為革命文學有開啟民智、宣傳革命、救國救民的創作目的,以婦女為中心,主題更為深刻,更具時代性。在這個課堂活動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思維火花四射,教師只是最初的“點火者”。
研習活動三主題是“革命精神我傳承”,分為兩個小活動,第一個小活動回應開頭的“百年革命文學‘她’之美”具體情境,要求學生為黃新寫一則推介詞。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當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看其是否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特點,學習人物精神。第二個小活動則關聯《光明日報》的一篇題為《“代郭春菊交最后一次黨費”,這張截圖讓人淚目》的文章,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平年代應以什么方式傳承革命精神,表達對黨的堅定信仰。新時代的青年應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踐行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是我們學習革命文學的意義所在。
在這次的課堂教學探索中,筆者不拘泥于傳統的賞析細節、掌握人物形象這樣的教學套路,而是主題先行,從革命文學這一類女性形象的共同點入手,深入探討女性形象剛柔并濟的特點,進而引導學生層層挖掘這一類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審美價值,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認識得以加深。當然,在尋找研習的主題時,教師不僅可以從人物的角度出發,還可以專門針對“細節”“創作風格”“文章主旨”等方面展開專題研討。
在講授《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這兩篇聯讀課文時,筆者以“戰斗的正確打開方式”作為研習主題。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分為四個研習活動——“參加戰斗的人”“戰斗的教訓”“戰斗的正確打開方式”“緬懷先烈,戰斗的意義”。首先,筆者引導學生圍繞文本,把握參加戰斗的人——劉和珍、白莽、柔石的人物形象特點,賞析細節,把握人物形象;其次,通過賞析語言及補充魯迅《空談》等資料,引導學生理解戰斗不是做無謂的犧牲,而應該理性戰斗,做有意義的戰斗;最后,完成革命文學作品的研習任務——繼承與發揚革命傳統。
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苦難與新生”,在這樣的大主題下,學生可以尋找篇章與篇章之間聯系的小主題,以主題聯系聯讀課文之間的共同點。主題引領的課堂教學可以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有助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習活動,深度挖掘教材和拓寬教材的廣度。在主題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重視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結? 語
當然,語文學習不僅在語文課上,生活處處是語文。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實效,如何真正地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如何更好地適應“三新”,這些都是值得一線教師認真研究的大課題。教無定式,學無常規,教師唯有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潛心研讀新教材,縱向深挖教材內容,橫向聯系比較課文間的編排區別,縱橫捭闔,方能把握一二。
[參考文獻]
余文森.論核心素養導向的三大教學觀[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02):62-66.
王本華.以“研習”為主,打通統編高中語文必修與選擇性必修教材: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介紹[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1):4-12.
作者簡介:黃霞蘭(1983.5-),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獲泉州市作業設計二等獎,泉州市級優質課,
泉州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迦陵杯第二、第三屆詩詞講解大賽全國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