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財勇 唐娟
摘 要:《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是奧雷爾·斯坦因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在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考察后撰寫的考古報告,記錄了他三次探險的全部過程,刊布了他考察的全部成果。三部考古報告中譯本分別于1998年、2004年、2009年首次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根據這三部考古報告的價值和市場需求,對其進行了修訂再版及深度開發,進一步挖掘其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層面,提供更便捷的查閱范本;文化層面,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心;社會層面,利用考古成果,實現新表達,探索未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
關鍵詞:斯坦因 考古報告 再版圖書 學術價值
奧雷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學者。
斯坦因分別于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考古探險。1930年,斯坦因第四次探險因中國學術界的抵制和反對而未能實現。
《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和《亞洲腹地考古圖記》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遺物、千佛洞佛教藝術以及敦煌石室的寶藏,并以大量的文字和圖版將精美的遺物展現于世人面前,揭開了該地區古代文化的真實面貌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神秘面紗。此外,考古報告還詳細地描述了深居亞洲腹地的新疆和河西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風貌、大漠戈壁、雅丹鹽殼等各種奇妙景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斯坦因所謂的中國新疆探險,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考察性質,而是以考古考察為名,執行英帝國的“特殊”任務,如偷繪地圖、劫掠文物和搜集情報等,其著作和學術成果,是以踐踏我國主權、盜掘我國古代遺址和劫掠我國古代文物為前提的。
斯坦因三部考古報告中譯本分別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1998年和2004年出版了《西域考古圖記》和《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由山東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根據這三部考古報告的價值和市場需求,對其進行了再版及深度開發。
第一次開發:“西域游歷叢書”,共6冊。《西域考古圖記》內容精選:《重返和田綠洲》《踏勘尼雅遺址》《路經樓蘭》《從羅布沙漠到敦煌》《發現藏經洞》《穿越塔克拉瑪干》,2000年。
第二次開發:“西域游歷叢書”,共15冊。涵蓋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1—3冊)、《西域考古圖記》(4—10冊)、《亞洲腹地考古圖記》(11—15冊),2020年。
第三次開發:《西域考古圖記》修訂再版,2019年;《亞洲腹地考古圖記》修訂再版,2022年。
本文試從上述三部大型考古報告的出版、再版及其內容的深度開發闡述其出版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一、學術價值
斯坦因以上三部考古報告,與他相關的考古論文和考古游記有所不同,此三部考古報告是他三次考古探險經過和成果的系統研究和集中呈現,是非常正式的考古報告。
(一)探險過程全記錄
三部考古報告詳細刊布了斯坦因三次考察探險的全過程,記錄考古探險的細節,記錄每一次考古過程中的所聞所見,也分析了所到之處的地理地貌、山川河流、氣候降水等自然環境及變遷情況,分析了所考察之地的生產生活、人文歷史、文化文明發展概況。同時,三部考古報告對斯坦因三次重復考察探訪的地區和發現多相互進行比較和印證,形成前后呼應,可以說考古報告中的結論是斯坦因系統研究和綜合分析后的成果,對于后世研究者來說具有較高的參照價值,并便于利用;其論證的方法,也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借鑒。
(二)遺址文物詳細刊布
考古報告詳細刊布了古代遺址和文物的發掘及保存情況,包括(第一次)在我國新疆塔里木盆地邊緣發掘的和田約特干的遺址、丹丹烏里克遺址、尼雅河故道周邊遺址、安迪爾遺址、拉瓦克窣堵波遺址,(第二次)尼雅遺址、米蘭遺址、樓蘭遺址、漢長城遺址、焉耆明屋遺址、達瑪溝遺址,(第三次)麻扎塔格遺址、北庭都護府故城遺址等,古代寫本、簡牘、壁畫、木版、木雕、泥塑、建筑、錢幣、陶器、絹畫、碑銘等。考古報告中還配有大量遺跡插圖、遺址平面圖和剖面圖、遺物版圖等。由于歷史原因,20世紀初以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遭受西方列強浩劫,許多遺址被破壞,遺物丟失,斯坦因考古報告刊布的這些保存歷史原貌的遺址和珍貴文物,便是研究相關領域直接且唯一的資料。
(三)研究整理系統化
斯坦因根據所發掘的遺址和獲取的原始文物,進行了跨地域、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和對比。例如:將發掘的遺址遺物與中亞、犍陀羅和印度、西亞乃至西方的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將歷史與地理、民族、宗教、經濟、社會、藝術、軍事、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結合;將考古學與建筑學、文字學、文獻學、銘刻學、錢幣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雕塑、繪畫、音樂、舞蹈、服飾等學科結合。加之斯坦因在整理考古報告時,集中了眾多專業技術人員和權威專家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代表當時最高的學術水平,至今具有學科開創性和基礎性意義。斯坦因三大考古報告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資料庫,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這些成果和信息有利于研究者開闊眼界,了解西方20世紀20年代之前相關領域研究的歷史和發展狀況,是所涉及領域和學科的重要佐證材料,學者們可在批判地吸收其成果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可見,斯坦因這三大考古報告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翔實細致的考古過程、珍貴僅有的遺址文物、綜合系統的知識網,決定了其考古報告典范地位。然而,直至1998年中譯本《西域考古圖記》才初與國人見面,《古代和田》《亞洲腹地考古圖記》則更晚才翻譯出版。這距斯坦因第一次踏上我國土地、盜竊我國文物已近百年。且以上三部考古報告中譯本均為8開的大部頭,且翻譯年限較早,使用范圍有限,加上價格高昂,印數和銷量極其有限,傳播面窄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根據時代與市場的需求,將斯坦因三大考古報告中譯本修訂再版并深度開發,在保證內容完整的前提下,以16開和32開等開本出版相關圖書,以更高質量的印本和親民的價格,為考古研究者和其他領域研究者提供最基礎、最寶貴的資料的同時,使查閱變得更便捷。此外,其銷量和傳播面也更大更廣,其價值和影響力得到了更廣更大的提升。
二、文化價值
(一)傳播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斯坦因的考古研究,揭示了新疆自漢唐以來就是華夏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新疆地區的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新疆古代歷史和文化、新疆文明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的歷史事實。三大考古報告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與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讓老百姓看得懂,感興趣,想參與,有收獲,是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與傳播的關鍵。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對其中譯本再度修訂出版發行,實際上是在嘗試活化“被遺忘被忽略”的考古成果,向大眾再次強調這一歷史事實,傳播民族文化,更進一步喚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增進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提高文化自知,增強文化自信
從斯坦因三次考古的范圍看,主要集中在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第一次主要考察喀喇昆侖山地與和田地區遺址;第二次重訪和田重要遺址,考察安迪爾、米蘭、樓蘭等遺址,深入河西走廊,考察敦煌漢長城沿線地區,進入莫高窟等地;第三次再次重訪和田、且末、若羌等遺址,再探莫高窟等。而這些地區在歷史上曾經是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區域,他掠走的是我國古代文物精粹和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斯坦因盜竊行為表示譴責的同時,也應對此三部考古報告得以展示在國人面前而感到慶幸,它是我們了解東西方文化交融、了解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積淀、了解西域文化形成的一個窗口。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知,從歷史中增加自知,是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如此一來,深度開發斯坦因的考古報告,向大眾傳播璀璨的中華文化意義重大。
三、社會價值
(一)運用新手段,實現新表達
將斯坦因極具學術價值的三大考古報告開發成大眾讀物,實質是將文獻資料變成普及讀本,普及考古知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通過對原中譯本的內容進行修訂整理,以及開本裝幀等外在形式的改變,將三大考古報告改裝成普通大眾能讀懂的、方便閱讀的考古普及讀物,增強了考古成果轉化的時代感、吸引力、感染力,是在出版上運用新手段、實現新表達的一種體現。尤其是對青年一代,對于笨重晦澀的文獻資料,可能導致部分青年望而生畏,但是考古普及讀物能更有效地喚起他們對考古、對歷史的興趣與熱情。這能有效發揮考古成果在青年一代認知中華文明的作用。
(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中提出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考古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承載著“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任務。斯坦因三大考古報告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開創性和唯一性,奠定了其社會性。它們是我國新疆等地的探索性資料,揭開了新疆等地歷史的神秘面紗。從目的說,它們就是“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成果,如果說考古是對歷史的一種開發,那么出版就是對文明的一種傳承,將這些成果保存、展示、傳播是出版的任務。從影響上說,以新形式再次將考古報告內容呈現,既給我國考古學者提供了閱讀范本的便捷,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同時也給大眾了解本源提供機會。
(三)借鑒歷史,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變。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在斯坦因三大考古報告中,除了勘探測量遺址文物,還探索記述了所經之地河流的變遷、綠洲與沙漠間的環境變化等,從科學的視角進行考察,對揭示古代歷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當前人們進一步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及采取相應的對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自然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人類的活動不能忽視與自然的協調。從歷史中獲取教訓與經驗,以史為鑒,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不失為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
(四)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新疆地區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樞地段,是溝通中原地區與中亞、西亞、歐洲、非洲北部的橋梁。斯坦因在新疆地區、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考察與記錄,拓展了人類對絲綢之路的認知范圍,甚至在敦煌學、吐魯番學等學科開創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洗劫的寶藏,在吐魯番挖掘的遺址和“購買”的文物,任何一項都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文化交往的載體、不同文明互鑒的證明。研究和總結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鑒的歷史,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得更深、更實。
斯坦因20世紀初在我國西部考察后所撰寫的三部考古報告,其學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現。評價斯坦因,我們應采取辯證的方法,一方面要嚴厲譴責其盜竊我國文物的行為,另一方面要看到他在考古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將其三大考古報告深度開發、充分活化利用,為我們的考古研究和考古學建設,為我們的文化傳承,以及我們美麗家園的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奧雷爾·斯坦因.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奧雷爾·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修訂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奧雷爾·斯坦因.亞洲腹地考古圖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奧雷爾·斯坦因.西域游歷叢書(全15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5]艾買提江·阿布力米提.英國人在中國新疆的探察活動研究(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
[6]張存良.斯坦因中亞考察著作綜述[J].西域研究, 2012(3).
(作者單位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