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宏,楊復康,李靜江,楊燕君,楊曉華,呂景麗
摘要:全世界杏屬共有10個種,中國有9個種,17個變種和類型。普通杏是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一個種[2],在中國也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種,原產于中國的黃河流域,山西省也是杏的原產地之一,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已達5.06萬余hm2。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杏種質資源圃采用田間植株保存,先后收集保存了近70多份省內外優異的鮮食杏資源。由于杏資源具有種類多、數量大、多樣性等特點,依據《杏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從基本信息、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品質特性、抗逆性、抗病性及其他特征特性等6大項119小項對杏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描述。通過對杏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不僅對于規范苗木市場與認定品種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使當地杏農對各個杏品種得到充分認識,以便合理選擇和種植優異品種資源。同時,對山西鮮食杏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資源圃維護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對推動山西杏產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杏;種質資源;鑒定評價
文章編號:2096-8108(2022)03-0072-04中圖分類號:S662.2文獻標識碼:A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Fresh - food Aprico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Shanxi
SONG Yonghong, YANG Fukang*, LI Jingjiang, YANG Yanjun, YANG Xiaohua, LV Jingli
(Pomology Institut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10 species of apricot in the world, 9 species, 17 cultivars in China. Aprico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cultivated species in the world . It is also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species in China. It is native to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in China, and Shanxi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origins of apricot. At present, the planting area of apricot in Shanxi Province has reached 50 600 hm2. The Apricot Germplasm Repository of Pomology Institute,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llected and preserved nearly 70 excellent fresh apricot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vince. Since apricot resour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cultivar, large quantity and d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Specification and Data Standard of Apricot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apricot resources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and described from 6 major items and 119 small items, including main informati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stress resistanc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pricot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local apricot growers fully mastered the apricot cultivar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resh-food aprico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Shanxi we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ermplasm repository,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pricot industry in Shanxi.
Keywords:apricot; germplasm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杏為薔薇科(Rosaceae)李亞科(Prunoideae)杏屬(Armeniaca Mill.)植物,全世界杏屬共有10個種,中國有普通杏、西伯利亞杏、遼杏、藏杏、紫杏、志丹杏、梅、政和杏與李梅杏這9個種[1]。普通杏、西伯利亞杏、遼杏和梅內有17個變種和類型。普通杏是世界上栽培最廣泛的一個種[2],在中國也是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種。原產于中國的黃河流域,即西北和華北各地[1],由此可見,山西省也是杏的原產地之一。杏樹抗寒、抗旱、耐瘠薄,是山區、丘陵分布最廣的樹種。杏樹種植遍及全省,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已達5.06萬余 hm2,主要集中在山西北部冷涼地區[3](大同、忻州、朔州三地區占到57.78%)。重點在山西北部的大同市,其面積占34.23%。其中大同陽高縣、忻州繁峙縣、朔州懷仁縣、長治武鄉縣等都將杏樹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是廣大山區農民的“搖錢樹”。為此,杏樹產業在山西的經濟地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杏果是季節性很強的時令水果,不僅風味獨特、色澤艷麗,而且營養豐富。杏渾身都是寶,據《本草綱目》記載,杏果“曝脯食,止渴,去冷熱毒。心之果,在病宜食之”,杏仁能治風寒肺病,止瀉潤燥,潤肺解饑,止咳祛痰等;還指出杏花、葉、枝、根均可入藥;同時因其防癌、抗癌功效[5]被關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健康人士追捧,迅速成為春夏之交風靡果品。3FEEDAA8-1D6A-4998-90E7-C874607A3D30
1山西鮮食杏的資源調查收集和保存
山西是杏樹的故鄉,山西人對杏樹的熱愛根深蒂固,對杏樹的研究源遠流長。早在20世紀50年代,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現今為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成立之初,就組織有關人員對全省杏樹的資源進行了調查工作,寫出了《山西省杏資源調查總結報告》,詳細總結了山西省的杏資源及其栽培技術等,是當時全國最早、最完整的杏樹著作,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成立了杏樹研究課題組,重點研究鮮食杏,并建立了杏種質資源圃,采用田間植株保存,先后收集保存了近70多份省內外優異的鮮食杏資源。西伯利亞杏作為野生資源是山西最多的野生果樹之一[6],遍布山西各大山區,是耐旱、抗寒、耐晚霜、豐產的優良種質資源。
2鮮食杏種質資源評價
杏資源具有種類多、數量大、多樣性等特點,為了篩選符合山西生態、氣候環境條件的杏品種,進行資源利用和育種工作的需要,必須對各個杏資源進行鑒定、評價。目前杏種質資源評價標準采用的是國家果樹種質熊岳李杏圃所在單位——遼寧省果樹所權威頒布的《杏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該標準從基本信息、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品質特性、抗逆性、抗病性及其他特征特性[7]等6大項119小項對杏資源進行了全面的評價描述,同時規范了樣品的取樣時期、取樣方法、描述標準等。
根據《杏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結合杏課題組資源圃中的杏品種鑒定調查數據資料,采用組間連接聚類法以當地表現良好的20個杏種質資源果實為試材,對果實的單果重、核鮮重、可食率、果實縱、橫徑、果核縱、橫徑、果形指數、核形指數等9項外觀性狀指標進行了聚類分析,結果表明在距離為5的臨界點分為4類,小果型(以賽買提為代表);中等果形(常見果形)(以金太陽、晉梅杏、銀香白為代表);中等稍大型(以晚紅杏為代表);大果型(以華縣大接杏為代表)[8]。對11個杏品種果實的3項外觀品質(果形指數、單果重、可食率)和8項營養物質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固酸比、糖酸比)。通過相關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對所測杏品種進行了綜合品質評價。綜合評價結果為:金荷包、凱特、蘭州大接杏、晚紅杏和晚梅杏等5個品種的營養品質更優質[9]。對圃中表現優異的18個杏品種果實的14項外觀性狀和15項內質品質性狀進行鑒定、評價。觀察結果表明:所選杏品種均具有各自獨特的個性特征,果實外觀及內質品質評價均為上。其中所選品種單果重在37.08~95.85 g;可溶性固形物質量分數在9.0%~16.87%;測定10個杏品種的可溶性糖質量分數在6.39%~11.71%,可滴定酸質量分數在0.75%~1.23%,維生素C質量分數在9.75~14.3 mg/100g;鮮核質量在1.93~4.09 g。品質特性優異,鮮食性強,開發潛力大[10]。
通過對杏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不僅對于規范苗木市場與認定品種具有重要意義[11]。而且能使當地杏農對各個杏品種得到充分認識,以便合理選擇和種植優異品種資源。
3山西鮮食杏的研究進展
3.1新品種選育研究
杏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新品種選育研究對我省杏產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杏新品種選育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泛收集優異的品種資源,對不同資源進行鑒定、評價,從中選擇出適宜我省種植的凱特、金太陽、華縣大接杏、沙金紅等優良品種,及時為杏產區品種選擇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通過實生選育與雜交育種等技術手段進行新品種選育。
杏新品種選育本著立足杏產業發展及杏農經濟收入提高的原則,結合本省地理環境實際情況,積極進行針對性選育研究。山西北部大同市屬于三北防護林區,杏樹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成為了三北防護林首選樹種。同時蘋果、梨等果樹不適宜該區種植,所以杏樹種植即起到防風固沙的生態環境效益,也起到增加杏農收入的經濟、社會效益。為此:該地區杏加工業較多。由于當地杏品種成熟期較為集中,極易造成積壓浪費。2009年戴桂林[12]等通過實生選種選育出極晚熟杏品種“晚紅杏”通過了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由于該品種成熟期極晚,即延長鮮杏采收供應期,減輕杏加工業負擔,又增加了杏農收入。由于杏樹基本種植于山區,杏果成熟后不耐貯運,山區運輸極易擠壓而失去商品價值造成損失,針對杏果這一缺點,2016—2019年戴桂林、楊曉華[13]等相繼選育出優質、耐貯運的‘晉梅杏(山西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晚梅杏(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長治市武鄉縣山區得到大面積發展,對提高當地杏農經濟收入起到積極作用。針對當前杏品種的成熟期多集中在6月底7月初,杏果上市集中,銷售壓力大,2020年楊復康[14]等為了杏果提早上市提高果品市場競爭力,選育出比金太陽早熟10 d左右的早熟品種‘早甜艷(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近年來進行的雜交育種親本選擇的是優質、耐貯的梅杏系列、亞杏等做母本,豐產性好、果個大的凱特、6-1等做父本。已經獲得雜交優株,還需要繼續進行觀察、鑒定、區試等工作,以期獲得優質、耐貯、豐產、大果型新品種。
3.2杏樹栽培技術研究
杏樹基本種植在山區、丘陵地帶,種植區域水源匱乏,幾乎沒有灌溉條件,自然降水少。為了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出了魚鱗坑、梯田、壟溝整地樹種溝中等整地種植技術,并結合田間生草制的栽培技術。因為,如果采用清耕制,只求地面無雜草,結果會增大土地的裸露面積,加大土壤的蒸發量,從而加劇旱情。所以,采用生草制不僅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也能改善土壤條件,還可以減少杏樹害蟲危害。
杏樹花期易遭受晚霜侵害,而開春晚霜來臨時的冷空氣時常聚集于離地1.5 m以下的區域,于是針對晚霜危害提出了杏樹整形修剪主抓“提主干”“樹形并采用延遲開心形和前期疏散分層形、后期開心形,不使用或減少使用低干開心形”等方面的修剪技術。3FEEDAA8-1D6A-4998-90E7-C874607A3D30
4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及展望
4.1鮮食杏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
由于鮮食杏屬于季節性很強的時令水果,不能與蘋果、梨等大宗水果相比,常被人忽略。為此在鮮食杏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等方面明顯感到資金、人員、技術等方面嚴重不足。針對花期晚霜危害,收集晚花、抗霜品種;針對杏不耐貯運,收集質優、硬肉、耐貯運品種勢在必行。有目標的進行資源收集,同時加強與省內外兄弟單位合作,完善與豐富資源圃,對助推山西杏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4.2山西鮮食杏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
我國杏資源相當豐富,而山西省南北跨越6個緯度,且南低北高,高差懸殊;地形多樣,山地、丘陵、殘塬、臺地、谷地、平原等交錯分布,形成豐富多樣的氣候。地形氣候的多樣化,造就了山西杏資源的多樣化。并且許多優異的杏資源散落民間、田野,比如成熟期較早的‘三月黃杏[15]經筆者多年來多方打聽及調查至今仍無下落,滅失的可能性大。2021年7月18日根據村民提供線索在山西晉中祁縣南團柏村某村民家院里有顆實生杏開始成熟,經實地調查這是一個優異的晚熟杏資源。以上事例充分說明有必要開展民間杏資源調查、收集。以便對優異資源進行遴選、挖掘、利用,發揮其特異資源優勢。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親本進行雜交,選育出適宜各地發展的優良品種。
由于杏果實富含維生素C,其含量是果品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含量越高其品質和營養價值也就越好,保健作用也越強[16]。杏果實不僅單純可作為鮮食,還可以向功能性食品方面拓展。
4.3鮮食杏種質資源圃的建設與維護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鮮食杏種質資源圃,占地1.33 hm2。經過努力圃中保存的品種達到80余份,是山西省唯一的針對鮮食杏建設的大型種質資源圃。30多年來,由于資金短缺、土地資源受限,資源圃得不到擴充,許多優異的資源只能在現有植株上嫁接保存,且成活率低,致使資源缺失。同時,資源圃的維護也是一項不小的經濟開支,經費不足導致田間管理不夠精細。如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和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圃建設將迎來利好。希望得到領導關注、政策傾斜、經費注入,能使這一公益性事業得以長足、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山西杏產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加延,張釗.中國果樹志·杏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17.
[2]任士福,汪民.中國李杏種質資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23.
[3]王玉柱.中國杏和李產業調查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65.
[4]李斌.山西特色農業[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9:336.
[5]趙習平.杏優良品種及無公害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2.
[6]田建保、戴桂林.山西野生果樹資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6-27.
[7]劉寧,劉威生.杏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22.
[8]宋永宏,楊復康,李靜江,等.杏種質資源外觀性狀聚類分析[J].北方園藝,2020(22):31-36.
[9]宋永宏,楊曉華,李靜江,等.不同杏品種果實營養成分分析及綜合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3):65-71.
[10]宋永宏,楊曉華,李靜江,等.18個杏品種在山西太谷的品質特性鑒評[J].山西果樹,2018(6):07-11.
[11]孫浩元,楊麗,張俊環,等.杏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經濟林研究,2017,35(3):251-258.
[12]戴桂林,楊曉華,聶國偉,等.極晚熟杏新品種晚紅杏的選育[J].山西果樹,2012(1):3-4.
[13]戴桂林,楊曉華,宋永宏,等.杏新品種“晉梅杏”的選育[J].山西果樹,2018(6):32-34.
[14]楊復康,楊燕君,宋永宏,等.杏新品種‘早甜艷的選育[J].中國果樹,2021(10):60-62+109.
[15]山西省園藝學會編.山西果樹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386.
[16]徐樂,章世奎,李文慧,等.新疆16個地方杏品種特性比較[J].新疆農業科學,2012,49(12):2196-2201.
收稿日期:2022-03-15
基金項目:優質杏新品種選育研究(YZGC038);2021年山西科技廳三區人才項目(長治市武鄉縣科技特派團)
第一作者簡介:宋永宏(1971-),男,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杏李育種及栽培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楊復康(1965-),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杏李育種及栽培研究工作。3FEEDAA8-1D6A-4998-90E7-C874607A3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