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崇明長興島,自4 月25 日復工復產以來,該公司實行閉環管理模式,邊防疫邊生產,共承接了12 艘17.4萬立方米LNG 運輸船訂單。
進入初夏的上海,沿街的梧桐樹枝葉茂盛。緊鑼密鼓復工復產的工廠園區,繁忙而有序,陸續恢復往日的生機。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在中國工業和科技版圖上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上海,大批重點行業企業的復工復產,特別是以一些行業龍頭和代表性企業為牽引,以點帶“鏈”有序帶動全產業鏈協同恢復,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唱出了雄渾激昂的戰歌。
戰“疫”不停步,復工不拖延,越來越多車間、工廠重新喧囂。無論是全球最大的萬噸巨輪,還是流水線上的新能源汽車,抑或是機器人手臂下的集成電路……一起匯聚成產業鏈供應鏈的有力脈動。
才入6月,上海的日最高氣溫已經攀升到了30攝氏度以上,而長興島上的船塢中,機器的轟鳴與飛濺的焊花,同樣讓人感受到一股“熱浪”。作為我國重要的造船基地,上海的船舶工業在經受了疫情的重大考驗后,重新呈現出忙碌的景象。
以一些行業龍頭和代表性企業為牽引,以點帶“鏈”有序帶動全產業鏈協同恢復,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唱出了雄渾激昂的戰歌。
5月30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三號、四號船塢聯動,成功實現了三船出塢兩船起浮的重大節點。此次三船出塢,是江南造船在今年疫情形勢下的首次雙塢聯動。而在5月16日,江南造船交付了一艘當前全球艙容最大的9.9萬立方米VLEC(超大型乙烷運輸船),這也是本輪疫情以來上海船企交付的第一艘船。
不只是江南造船,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另兩大在滬船企滬東中華和外高橋造船,也在有序的復工復產中傳出好消息。
5月19日,滬東中華交付了復工復產后的首船——一艘1.3萬噸多用途重吊船。而一周后的5月26日,該公司又交付了一艘8萬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淺水航道LNG運輸船。
在浦東的外高橋造船于5月23日一天內完成“一船交付、兩船出塢”。此外,該公司兩大重頭項目——我國首制大郵輪以及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也相繼完成了本輪疫情以來的重啟。
造船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廠區內人員動輒上萬,像江南造船的員工就達到2萬多名,前期還有大量工人被封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加速復工復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江南造船黨委工作部部長蔡勤宏介紹,今年3月疫情之初,江南造船就迅速切換生產模式,生產指揮系統轉入疫情防控系統,成立了防控指揮中心及若干小組,推動重大決策的制定與落實。4月23日開始,江南造船開始復工復產壓力測試,采取了項目牽引、資源驅動、精準復工、以點帶面的策略,在廠內劃分出4個區域、180多個點位,以劃小作業單元進行分區分類分級管理,落實全過程閉環管理的生產作業。同時自主開發了疫情防控App,以便黨委第一時間掌握全廠各區域的員工人數、防控形勢、流調動態。
目前,上海三大船企已經全面實現復工復產,并取得了若干重大節點的新進展、新突破,各大船企的返崗率已普遍超過70%,如果具體看一線生產崗位的話,實際返崗率還會更高。
蔡勤宏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江南造船廠區內進行閉環和點對點管理的生產人員已達到22000人左右,人員返崗率在90%以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品復工率平均達到70%以上。
“我們復工復產,目前已經完成打通產品交付和打通船塢/船臺生產線這兩個階段目標,6月中旬前,將先行生產線貫通的第三階段目標也將完成。”蔡勤宏表示,江南造船全年計劃交付民船19艘,春節前已經完成了3艘民船交付,“隨著疫情中首艘船的交付,爭取6月中下旬再連續交付兩艘雙燃料出口船,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后續15艘民船的交付。”
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但客戶對上海船企的認可與信心不減。
1至5月,江南造船承接的民船訂單超過16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6%。近日,江南造船又與國外客戶簽訂了3艘17.5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建造合同,這是江南造船繼實現大型LNG船首批訂單突破后,短時間內再次承接批量訂單。今年頭5個月,滬東中華新合同金額更是超過400億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交船期已安排到2025年,全球最大淺水LNG船的另一艘姊妹船,預計將在6月份交付。外高橋造船近期也以“云簽約”形式與一家國外航運企業新簽了建造2艘集裝箱船的合同,就在3月中旬,這位船東才剛剛向外高橋造船下了兩筆訂單。
“如果上海和周邊的供應鏈企業不能及時復工復產,國內汽車產業都會停產。”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BU CEO余承東4月份都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了這樣的擔憂。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因為上海是中國重要的整車生產基地之一,去年汽車產量占比全國汽車產量超過十分之一,同時還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汽車零部件企業。
但很快,短暫停產后上海汽車產業鏈的“馬達重啟”,沒有讓這種擔憂成為現實。上海于4月16日推動的第一批復工復產的666家企業中,汽車制造及零部件產業占比最多,為36%。在頭四批復工復產“白名單”中,涉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約1500家。
在上汽大眾安亭基地,4月18日起開始進行復工復產的壓力測試,其間嚴格參照疫情防控指引,制定了防疫防控、健康篩查、閉環管理、準備保障和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方案。4月23日起,安亭MEB工廠、汽車三廠、發動機廠和沖壓車間已陸續復工,生產線采取單班制,復工復產后的首批整車也已順利下線。5月底,安亭汽車二廠也開始復工復產。據了解,根據防疫要求,目前安亭工廠仍然處于閉環生產狀態,各個工廠的產能都在逐步爬坡中。5210B99C-E6B6-4DD2-850A-4DF5AF08D7FA
上汽臨港乘用車工廠自本土疫情爆發以來,迅速明確疫情防控具體措施,防疫與生產并重,在確保員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保障生產工作穩步運行。4 月 18 日,上汽集團在臨港乘用車基地開啟了復工復產壓力測試;4 月 19 日,壓力測試開啟后的首臺車下線;5 月 27 日,開啟雙班壓力測試。自基地開啟復工復產壓力測試以來,截至到 5 月 28 日已有包括智己、飛凡、榮威、MG 名爵四個品牌在內超過 1 萬輛整車陸續下線。目前日均下線數較原先提升約 2.3 倍,恢復到滿產時的 8 成左右。“隨著‘鏈式復工的高效協同推進,6月初產能還將進一步提升。”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隨著上海汽車產業鏈逐步復工復產,位于浙江杭州錢塘區的上海產業鏈應急保供杭州中轉站也已啟用,在以“無接觸”防疫模式將浙江各地的汽車零部件集中運往上海的同時,也將來自上海的汽車零部件轉運至杭州汽車企業,嚴防疫情同時實現雙向保供。
自4月中旬啟動壓力測試以來,上汽集團全力以赴克服供應鏈、物流等不利因素影響,在滬所屬企業超過4萬余名員工駐廠開展閉環運營和生產,各大整車廠均實現穩定的整車批量下線。該負責人表示,“后續將基于疫情走勢、供應鏈等情況進一步制定復工復產的動態規劃。”
“汽車產業鏈中的供應商均會對整車企業的復工復產產生關鍵性影響。目前,在推動上汽集團穩步提升產能的情況下,我們要保障汽車零部件的有效供應,保障其每天的零部件庫存至少能滿足三天的生產需求,按照三天的生產預警線來保供。”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
博世、采埃孚、麥格納、現代摩比斯等零部件巨頭和眾多的中小零部件企業,也都在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加速推進復工復產。
采埃孚汽車系統(上海)有限公司在5月底已完成5批次共460人復工以支持生產運行,現已達到820余人規模駐廠,一線人員復工率達到75%。
博世中國在5月中旬的產出能力已經恢復至30%至75%,其直接供應商有40多家,已經有30多家實現了復工復產,上百家間接供應商也在陸續復工之中。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保隆科技生產車間,一個個車用傳感器正在下線,自動化生產線幫助企業提升效率。保隆科技的產品主要出口北美和歐洲,4月1日起車間就已閉環生產,復工率目前已經超過75%。
寶山區的克來機電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公司產能已從10%恢復至45%左右,復工復產人員已達150人。其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生產領域的柔性自動化裝備與工業機器人系統,以及燃油分配器、燃油管、冷卻水硬管等汽車發動機核心配件都已經恢復了生產。
工信部此前的信息顯示,截至5月19日全市已有1200余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復工復產。大陸泰密克、上海變速器等一批零部件供應商復工并提升產能,保障了一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國內車企產業鏈供應鏈逐漸恢復穩定。
自3月中下旬以來,上海有1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直保持封閉生產狀態,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電力、芯片、醫藥和必要防疫物資生產等領域。在上海市4月開始發布的重點行業企業復工“白名單”中,除了汽車行業,生物制藥及醫療保健產業、半導體產品與半導體設備產業位居前列。此外,鋼鐵、化工、裝備制造、電力電氣、食品等行業也有相當數量企業進入“白名單”。
3M公司位于上海漕河涇的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一刻不停,始終保持運轉。目前,3M在上海的4家工廠均實現閉環生產。在位于嘉定區的聯影醫療上海園區,一臺臺CT機陸續發往國內各地抗疫一線,以及印度、美國、波蘭等海外市場。聯影醫療董事長張強介紹:“我們產能恢復了近八成,目前跨省市供應鏈明顯改善。”
鏈式復工帶動、支撐了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相關產業的持續平穩運行。通過龍頭企業牽引,以點帶鏈、以鏈帶面,支持帶動了一系列產業鏈的穩定與復蘇。
“我們已經實現100%滿負荷生產,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確保全球供應鏈有序運轉。”上海西門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孔軍說。
“上海新時達機器人超級工廠自此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保持生產不停。”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武玉會說,“截至5月27日,包括機器人超級工廠在內的新時達位于上海的4家工廠產能恢復到正常產能的75%至85%。”
4月中旬以來,從疫情形勢最為復雜嚴峻的階段開始,上海以“循序漸進、鏈式推動”為原則,分批次、有計劃地推動重點企業復工復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鏈式復工帶動、支撐了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相關產業的持續平穩運行。通過龍頭企業牽引,以點帶鏈、以鏈帶面,支持帶動了一系列產業鏈的穩定與復蘇。“從首批666家重點企業‘白名單開始,我們共開出了五批‘白名單,9198家重點企業進入了‘白名單。”上海市經信委經濟運行處處長葛東波透露。
全市各區的有關部門也努力做好服務工作,創造條件為更多企業復工復產。比如寶山區經信委對規模以上、專精特新、重點產業領域、產業鏈關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五類重點企業提供“一對一”專員服務,打通“人、車、物、證、宿”堵點,為企業閉環生產、達產滿產創造條件。截至5月30日,寶山區工業企業復工360家,返崗人員約5.1萬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3家,占比56%,其產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比重達90%。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企業251家,占比70%,專精特新、高新技術等科技型企業占比近80%。
5月29日出臺的《上海市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行動方案》,將企業復工復產“白名單”制從6月1日起取消,取消企業復工復產復市不合理限制,擴大企業防疫和消殺補貼范圍、建立健全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互保機制、暢通國內國際物流運輸通道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行業領域企業復工復產復市,穩步提高企業復產率。
“前期為了盡快在符合防疫政策要求下復工復產,我們挖掘廠內資源,成立了廠區臨時住宿點管理和保障專班,確保返崗人員基本的生活條件,但是畢竟資源限制,能接回的員工是有限的。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技術鏈的阻斷,也給我們的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我們之前都是通過線上技術交流和遠程調試或者開展自主調試,但只能解決有限的問題。”江南造船的蔡勤宏部長對記者表示,“這次上海市出臺的各項舉措,對我們來說是雪中送炭。”
隨著上海的重點產業產能穩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正持續鞏固。穩產穩鏈,就是穩預期、添信心。一批批復工復產企業的生產線流動起來,這座城市的發展活力正在回來。5210B99C-E6B6-4DD2-850A-4DF5AF08D7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