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青
【摘要】課堂評價是課堂活動的指揮棒,課堂評價指揮棒指揮著課堂活動。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以課堂作為落實課程建設的關鍵陣地,課堂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改進的重要抓手。因此,對高中思想政治課而言,挖掘其課堂評價的價值、明確其課堂評價的基本原則、凝練其課堂評價的特征,并以課堂評價為導向實施課堂教學活動,對實現思想政治課育人價值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中;課堂評價;思想政治;價值;原則;特征
什么是評價?評價就是一種價值判斷,具有價值引領和導向作用。課堂評價的場域是課堂,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既有教師“教”、又有學生“學”的活動,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得怎么樣、學生“學”得怎么樣,需要制定課堂評價標準來實施評價。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都具有學科育人的功能,實施課堂評價是促進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科育人的重要手段。相對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對促進思想政治學科育人和課堂教學的改進具有重要價值,有其評價的原則,并因學科性質的特殊性而呈現出其特征。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的價值
厘清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性質及其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是本研究的邏輯起點。查閱《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可知,政治正確、價值引領、素養培育、社會實踐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要義。因此,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應側重于考察其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注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一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中心,主要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實施;二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狀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這種課堂評價活動往往表現為評價內容“過于籠統”、評價方式“過于單一”、評價結果“教評分離”。新課標規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科的課程性質,明確了該學科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這決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評價應在“思”“政”“行”上下功夫,即思想政治課應引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應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引導教師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為學賦能,為教增值。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的原則
一是價值引領原則。實施課堂評價之前首先要弄清評價的目的是什么?“評價的目的是引領、指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正確之處激發潛能,在錯誤之處激發信心,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高中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是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應注重價值觀的引領。為實現價值引領,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學目標,引導高中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課堂評價過程中,并基于反饋糾錯的思維框架,運用以“評”糾錯、以“評”引導的策略,帶領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科學確定選考學科、規劃生涯藍圖,確立人生奮斗之目標。
二是學生中心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自從羅杰斯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以來,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教師們的基本共識。新課標提出要建構活動型學科課程,并建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機制。這就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評價原則,課堂評價的重心應是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改變原來課堂評價的內容,要求不僅對“教師的教”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進行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學生“學”的過程進行評價,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三是情境真實原則。為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高中思政課需要創設教學情境,該情境應是真實的,而非脫離生活的。在此情境下,學生可以基于學科邏輯、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學科問題,完成學科任務。這里所講的情境除教學環節要設置真實情境外,更是基于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所呈現的真實情境。盡管不同課堂教學其情境各有不同,但課堂評價不能脫離真實的教學情境而存在。盡管不同的學科、教師和學習者存在差異性,其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應是非規范統一的。因此,評價者不應局限于用所謂的“客觀評價標準”進行規范性的評價,而應當重視課堂教學實踐的情境化特征,尊重師生在真實課堂教學情境中的主體性和互動性,關注真實性的課堂教學情境并依據符合該情境特征的評價標準,采取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習效果進行深入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去情境化”的課堂評價,以彰顯“評價促進師生發展”的內在教學價值。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的特征
一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具有特殊性。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引導學生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這一論述決定了思想政治課區別于其他的文化學科,既有知識性,更要有政治性和思想性。高中階段要拋開思想政治教育隱性化的論調,“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不是簡單地看學生會做多少題目、考試能考多少分,還要審視學習的過程,重視過程性評價,觀察分辨學生是否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二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突出實踐性。思政課教學不能滿足于理論的“灌輸”,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理論聯系實際,構建活動化、生活化的學科課程,注重實踐性,提高參與性。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涵蓋范圍廣泛,經濟、政治、文化、哲學、法律、邏輯等內容均包含其中,教學內容的學理性、抽象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思政教師既要進行學理分析,也要基于學生認知能力把教學內容由抽象轉為具體、由復雜轉為簡單。課堂評價的導向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更加自覺學習,包括自覺在課前自主探究、收集資料,積極參與課堂展示、主動進行課后延伸等等。客觀講,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的實踐性是基于學科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表現,就是要引導學生呈現開展課前準備、課堂探究、課后參與的教育場景和教師注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動畫面。
三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強調綜合性。高中階段我們無法繞開高考,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無疑是重要的評價指標,結果評價一直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方式。《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普通高中主要是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情況,突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而言,政治認同、價值引領、素養培育是其目標追求,“唯分數”和“唯升學”應該拋棄,思想政治課堂評價應從單一性評價轉向整體性評價。既要看到教師育人功能的體現與達成,也要看到學生主體發展功能的體現與達成。為下實現這一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評價應融合“四個評價”,改變“唯升學論”和“分數決定論”,既要“育分”,更要“育人”。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18YQJK34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陳美蘭.高中思政課教學目標素養化設計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4):30-34.
[2]李文秀. 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政治認同培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N]. 人民日報,2020(10):14.
[4]梁德友.論高校思政課教師課堂評價原則建構的三個維度[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6):35-38.
[5]任長幸.鄧恩銘家國情懷與中學思想政治課融入性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39(6):88-92.
[6]楊惠. 運用紅色資源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7]陳亮.新時代學科評估現代化的要義指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10-13.
[8]許世紅,耿丹青.新時代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研究與實踐探索——以廣東省為例[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41(5):25-33.3474C7BE-F1A4-4F47-A922-BC2102D7B2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