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杰

從普魯士到現代德國,短短幾百年的時間,在這片面積并不算遼闊的土地上卻產生了眾多舉世聞名的哲學巨擘。其中大眾耳熟能詳者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當然還有萊布尼茨、胡塞爾、雅斯貝斯、漢娜·阿倫特、伽達默爾、阿多諾、漢斯·約納斯、哈貝馬斯等哲學大家。
張汝倫是復旦大學教授、著名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哲學、中西思想史、比較哲學、政治哲學,尤其對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德國哲學潛精研思,苦心孤詣,代表作如《德國哲學十講》《〈存在與時間〉釋義》《黑格爾與我們同在》等。張汝倫教授開設的康德、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等哲學課程備受學生歡迎,據說被同學們親切地稱呼為“復旦的尼采”。
正是由于專業背景和研究領域,張汝倫教授在轉述與闡釋德國哲學家及其學術思想方面自然有發言權,其著作《萊茵哲影》即是這樣一部佳作。這部著作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增訂出版,共包括十八篇文章,這些文章并非講求格式規范、論證嚴密的學術論文,而是漫漫而談、不拘一格的學術隨筆,因而更能“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哲學家的自由臧否,對他們哲學思想的個人評論。更為寶貴的,這部著作是以一個哲學家的視角去講述這些哲學巨人,包括他們的生平、著作與思想,提供了常人所難以覺察的評述,從而可以挖掘出潛隱于哲學思想之下的深層邏輯。
當然,提起哲學,總是令人聯想到博大精深、晦澀難懂甚至詰屈聱牙,故許多讀者自覺畏難,避而遠之?!度R茵哲影》雖不乏有個別艱深晦難之處,但對于一個哲學的門外漢來說,總體上還是十分友好的。書中的文章風格自由發散,內容通俗易懂,既有對哲人趣味軼事的“八卦”敘述,又有對哲學思想流派的專業探討,兼具通俗性與思想性、趣味性與嚴肅性,可作為一本了解德國哲學家的入門書籍。
從全書來看,張汝倫采用的是“紀傳體”方式,對德國哲學巨擘一一進行討論。在進入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世界之前,作者將《何謂學者》作為首篇文章,這也是唯一一篇不是介紹特定哲學家的文章。但縱覽全書,這篇文章毫無疑問為整部著作奠定了基調,確定了方向。哲學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是“愛智慧”的意思,那些偉大的哲學家都擁有高深的智慧與睿智的思想,但為何哲學家中犯錯誤者并不在少數,甚至有些哲學家完全走向了哲學的反面呢?尤其是在納粹德國時期,不少德國哲學家是非不分,與惡同沉,喪失了一個哲人的“愛”與“智慧”,如海德格爾向納粹政權輸誠,卡爾·施密特被認為是納粹法學家。
《何謂學者》就是為了廓清這個問題,這也是作者在這部著作中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在作者看來,什么是真正的學者,并非一個理論體系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真正的思想者必然是行動者: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實踐哲學。因為哲學本身就是生命自身的實踐”。
黑格爾曾用“密涅瓦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來比喻哲學,意指哲學是一門沉思的學科,而《萊茵哲影》毫無疑問是一部沉思的著作。閱讀這部書籍,是對思維的重塑和智識的訓練,仿佛徜徉在一場連綿不絕的智慧風暴中,感受著浩瀚思想的巨大撞擊力。
著名學者田曉菲教授的《神游》一書,把南北朝和晚清合在一起寫,把不同領域的文本和材料聚在一起探討,一方面細致深入地處理具體時代和文本,另一方面作出全景式綜觀與對比。其內在寄托了田曉菲一貫的信念,即通過對時代、文類、文體乃至現代學科的分隔的超越,來探索一個歷史時代所共同面對的文化問題、共有的文化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