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嬌
民歌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集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反應了民眾的生活趣事、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民歌在世界各處都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我國,民歌歷史悠久,從遠古時期到近代,從《詩經》到《瀏陽河》,民歌發展史即我國歷史發展史。山東民歌,反映了我國山東地區人民的特色,大致可以分為勞動號子、小調、、花鼓調、山歌三類。而小調獨具鄉土氣息,最貼近群眾生活,自然創作數量最多,最深入人心,流行最廣,《沂蒙山小調》則屬其中翹楚。
《沂蒙山小調》不僅在整個沂蒙地區乃至國內享譽盛名,其還與《茉莉花》一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的民歌,揚名國外。沂蒙山小調從產生伊始,發展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從戰火紛飛到建立國家,從十年動亂到改革開放,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其發展史,正是我國的發展史,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廣大民眾,變了的是歌曲的內容和旋律,不變的始終是人民心中對于新中國、新生活和自由的堅定追求和向往。可以說,國內外很多人正是懷著《沂蒙山小調》中所描繪自然風光的美好艷羨,才認識沂蒙山,走進沂蒙山,了解沂蒙山。其起源于臨沂音樂,卻又不同于臨沂音樂。其產生背景承載著濃重的紅色文化基因。抗戰時期,尤其在1940年前后,我國山東沂蒙地區乃至全國整個范圍,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日本人的侵略與國民黨反動派的肆虐,使得我軍不得不在文藝宣傳上大下功夫。為了使輿論效果在客觀上能夠起到打擊一切敵對分子、鼓舞抗日士氣的目的,沂蒙山小調應運而生。《沂蒙山小調》最初名為《反對黃沙會》,由阮若琳作詞,李林作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反對黃沙會》不斷發生變更,廣大群眾口口相傳的過程中,逐漸添加了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感恩,以及沂蒙山美好風光的贊美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也被更名為《沂蒙山小調》。反觀《沂蒙山小調》發展歷程,不同歷史時期下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含義,但它始終都在鼓舞、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正是因為它的不斷創新、變革,才使得“生于”戰亂年代的它,可以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不僅沒有沒落、淘汰,反而更歷久彌新。
一是從曲式結構上來分析,《沂蒙山小調》分4個樂句,多采用起承轉合的結構,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結構形式,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結束音,最后一句則為總結句。結尾處還引用了“re、do、la、sol”這樣的偏調,具體來說,是“re sol mi do”四個音貫穿第一樂句,以“re- sol- mi-re”作為起音,第二樂句也同樣以“re- sol”作為起音,但是第二樂句中又在末尾處添加了“la”這個音,即第二樂句用到了“re sol mi do la”五個音,第2、第5小節中雖然第2小節以“mi”起音,第5小節以“mi sol”起音,但是由于第5小節起音“mi sol”中“mi”為重音,所以兩個小節中,主音可以說是一致的;同樣此兩小節的二、三拍也是一致的,均為二八節奏;第一、二樂句第3小節節奏均為三拍組成。因此,假如以第一樂句作為起因句,那么第二樂句則是第一樂句的承接句。
每個樂句又可以分為3個小節,第二節承接第一節的結構,第三句不同于前者的曲調,曲調一般分為1、2、3、5、6五個調式(對應為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徽調式、羽調式五種),《沂蒙山小調》多采用徽調式,四個樂句后多落音在2、1、6、5上,節奏相對一致,但卻由弱到強,逐句下趨,逐漸遞增,且為了使旋律銜接自然,又在結尾處引用了“re、do、la、sol”這樣的偏調,也在客觀上使得整首樂曲獨具特色,抒情效果更加明顯。其中這與河北民歌《小白菜》在曲調骨架上來說,有相似之處,但是音樂形式上卻是前者比后者更為豐富。此種句式結構對于歌曲整體旋律的歌唱性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
二是從語言上來分析,多運用方言、襯字及兒化音。山東方言中,往往用去聲調(四聲調)來代替平聲調,且“哎”這個襯字的運用極為常見。同一詞,字的調值不一樣,所體現的意義也不相同。例如在《沂蒙山小調》開頭句:“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啊,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嗯啊”,此句中的“說”,在普通話中為平聲調,但是在此首小調中,要讀方言去聲調,即四聲。“山”和“光”,包括后邊一句“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嗯啊,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嗯啊。”中的“水”、“吹”、“低”、“羊”也都為陰平、陽平、上聲調唱為去聲調,與“山”、“光”有異曲同工之妙。聲調多用這種偏重的去聲調,與山東人民粗狂、豪放的性格息息相關,是《沂蒙山小調》的特色之一,也是其他山東民歌的亮點之一。
襯字的運用是民歌的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它往往給人以短小輕快之感,獨特又靈活多變,對于整首曲子的表達可謂一個升華。《沂蒙山小調》中“哎”、“嗯啊”等襯詞的運用幾乎貫穿全篇,具有特殊的鼻音色彩,比如第一段中的“光”,第二段中的“羊”,日常普通話發音分別發“guang”、“yang”,在《沂蒙山小調》中分別發ng后、全鼻音,而第二段中的“看”,日常普通話發音發“kan”,在《沂蒙山小調》中發n前、半鼻音,這不僅體現了山東方言獨有的親切、質樸的韻味,更加反映了山東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特征。
另外,兒化音的運用使得整首曲子幽默感十足,地域特色濃厚。在第二段“風吹草低見牛羊”中,“低”字即加入了兒化音。
三是從旋律上來分析,多在純四度基礎上,加入了跳進的旋律,既有向上四、五度跳進與向下二、三度級進,向上二、三度級進與向下六度跳進,也有向下二、三度級進與向上跳進,有向下跳進與向上跳進。本質上引入了加變宮的徽調且貫穿始終,其旋律或者采用了向上級進后轉為向下跳進和級進,或者采用了向上跳進后轉為向下跳進和級進。全篇來看,曲調都以徽音結束,且從高向低過渡。此種旋律特點在山東民歌小調中極為常見,其產生與應用與山東人民的地方特色息息相關,更加有利于觀眾看到“原汁原味”的《沂蒙山小調》。這種作為反轉的拖腔的運用,使旋律更加優美抒情,也體現了山東人民特有的質樸的鄉土氣息,更加表達了人民對于家鄉的贊美和對于大好河山的熱愛。其主旋律多借鑒王世惠的《山東民歌與演唱》。
一是從情感上來分析,任何樂曲,演奏成功的靈魂所在是情感,“聲情并茂”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演唱,沒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法再高,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演唱《沂蒙山小調》之前,演唱者首先應將自己置身于沂蒙山人民的角色中,充分了解沂蒙山地區的地理風貌及《沂蒙山小調》創作的歷史淵源,只有演唱者從內心了解、認同沂蒙山的美好風光,才能自然而然對沂蒙山風光產生深厚的熱愛之情,演唱時才能情感真摯、生動感人。《沂蒙山小調》前兩句正是對于沂蒙山自然景色的贊美,演唱時,第一句要保持高漲的熱情,在“上”字上下功夫,演唱“上”字時,要使用下滑音,且保持干凈利落的狀態,充分引起觀眾對于沂蒙山風光的好奇之情。第二句在具體介紹沂蒙山的“青山綠水”、“風吹草地見牛羊”的情形時,需要保持內斂的情緒,相對平和的音調,將此情此景娓娓道來,音量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情感與技法實現完美融合,為觀眾描繪沂蒙山景色的同時,將演唱者對于沂蒙山秀麗風光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后兩段“高粱那個紅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滿地倉。”、“咱們的共產黨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則從正面描述了當前沂蒙山地區人民富足、美好的幸福生活,以及對黨的感激之情。演唱時,情感應層層遞進,尤其在演唱對黨的感激之情時,更應當激昂慷慨,感情豐沛,將內心深處對黨的領導的由衷贊美表現的更加深刻、自然。
二是斷腔唱法的運用,斷腔唱法更加有利于表達曲調的抑揚頓挫,可以最大程度增加歌曲的表現力,常見于我國北方地區,這也是南北方作品的一個重要區別之一。例如《沂蒙山小調》中首句的“山”、“好”等相互之間的過度就使用了此類唱法,使得整個演唱更加婉轉生動,沂蒙山上的美景仿佛就在眼前,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
三是從呼吸與咬字上來分析,呼吸之于每首曲子,是基礎、根本,穩定的呼吸、流暢的音調是《沂蒙山小調》演唱成功的重要一環。只有呼吸穩定才能確保整首曲子氣息穩定,音色統一、和諧,節奏把握的準確。例如首句演唱時,兩個“人”之間存在一個四度的跳進,演唱時,氣息不能飄忽,必須下沉,才能保證呼吸的穩定順暢,使跳進呈現的自然而真摯。而二句中“沂蒙那個山上,好風光嗯啊”中,“山上”之間更是存在一個五度的跳進,此時,需要更加注意保持良好的呼吸狀態。
咬字是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刻理解整首曲子的必要步驟。咬字清晰才能使觀眾理解曲子表達的意思,才更加容易激發觀眾的同理心,引導觀眾進入曲子所表達的情緒,與觀眾產生更深刻的共鳴。反之,咬字模糊,觀眾對于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就會模糊,歌曲與文字不能有效融合在一起,對于演唱者情緒的表達不能給與很好的理解,最終造成觀眾與演唱者直接共鳴較少甚至難以達到共鳴的局面。咬字往往從字頭、字腹、字尾三方面著手。字頭通常都以聲母來發音,字腹則側重韻母,字尾則為歸音。在演唱《沂蒙山小調》時,首句“人”需運用夸張的口吻發音,字頭要發“r”音,發音時,上下牙微微合攏,用舌尖抵住上顎,利用上下牙沖開阻力爆發成音;字腹為“en”,“r”與“en”之間需要快速過渡。“山”,先發“sh”,后發“an”,發“sh”同上述發“r”音時運用的技巧相同,最后需要快速歸音到“an”。而對于“哎”、“嗯啊”等這些襯詞的演唱應“輕聲細語”,只需要舌尖抵住牙齒輕輕滑出即可。《沂蒙山小調》中往往第一句結尾的尾音是第二句開頭的頭音。例如,“re”音既是第一樂句的尾音也是第二樂句的首音,“do”音既是第二樂句的尾音也是第三樂句的首音。這種首尾呼應,正是應用了民間非常流行的“魚尾咬”的技法,既增加了整首樂曲的節奏感、韻律感,又有利于演唱者流利連貫的表演。
山東民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代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特征和演唱技巧。《沂蒙山小調》的產生、發展,更是凝結了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不僅是山東地區民歌的經典之作,在我國整個民族音樂領域也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的大形勢下,民歌要實現其發展,在世界音樂領域綻放光彩,就需要持續研究其音樂特征和演唱技巧,為民歌的進一步傳承與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附:《沂蒙山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