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珠,申燦玉,馬 錦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30004)
20世紀,西班牙等國家的鄉村旅游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并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益。但是除了簡單的追求經濟增長外,很少關注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與相關的政策發展[1]。 Peter Burns[2]認為旅游開發主要有兩種模式:旅游優先和發展優先;Peter M[3]提出支持所有規劃的關鍵性原則是在《21世紀議程》中明確闡述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與開發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首要步驟,雖然旅游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盲目地進行旅游開發只會破壞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浪費當地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目前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與開發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缺乏相應的研究文獻提供指導,規劃人員不能夠提前了解當地的資源情況;沒有建立相應的監測和評估機制,無法評估規劃的科學性或者科學規劃不能夠有效落實;投資者較少關注中小企業,然而在鄉村旅游區中小企業占主導地位;當地政府官員缺乏專業技術和旅游知識,不能夠以專業水平帶動和管理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等[4]。
韓麗等[5]提出鄉村旅游區規劃設計的宏觀方向,認為農旅融合可以形成農業和旅游業雙贏的態勢,并且開展鄉村旅游能夠分散城市旅游景區的負擔。Paül,V等[6]認為實現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旅游規劃首先應該充分了解當地的旅游資源情況;其次,當地社區與居民的參與也至關重要。王楠等[7]認為鄉村旅游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應該注重細節設計,加強鄉村旅游區的系統、整體性,提高辨識度。
由于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特色景觀為基礎而開展的一種特殊的旅游形式,所以學者們對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與開發也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探究生態可持續發展下的鄉村旅游區規劃。于真真等[8]認為以魯中南地區為例的山地村落的規劃開發應以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兼顧鄉村的土地、經濟、產業、能源、生態、地域文脈等,建設出具有獨特山地景觀的鄉村旅游區。王建英等[9]采用定量的方法探究生態約束下鄉村旅游用地空間布局規劃,認為自然景觀用地和文化景觀均應采用維持原有景觀為主、修復為輔的辦法,服務設施用地應兼顧景觀修復與建設。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與旅游者需求的變化,近兩年對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與開發的研究除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外,開始關注鄉村旅游區的個性化規劃,意圖建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區[10]。
鄉村旅游經常被作為鄉村發展和振興的有效策略而推廣,它在應對全球農業收入下降的農村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對鄉村旅游區的發展研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對鄉村旅游區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響因素及其發展對策上。
Suzanne Wilson等[11]認為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10個因素分別為:完整的旅游產品、優秀的領導者、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參與、充足的資金支持、完善的戰略計劃、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協調合作、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協調合作、先進信息與技術的支持、優秀的會展組織、社會各界對旅游業的廣泛支持。Turnock,D[12]認為鄉村旅游成功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一是現有的旅游業為當地建立了正面積極的旅游形象,并且建立了信息和質量管控的基礎;二是有來自國內或者其他來源的財政扶持;三是建立有效的環境保護政策。余潤哲(2021)等[13]認為旅游吸引物、外資注入、區域經濟、旅游區位、網絡平臺、政府政策及目的地管理是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政府政策、旅游區位、目的地管理、旅游產品質量、財政支持、技術支持是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14]。

隨著鄉村旅游的日益發展,鄉村旅游資源的不科學利用導致當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環境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學者們對鄉村旅游區的環境保護的研究主要有人文環境保護和自然環境保護兩個方面。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旅游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旅游。目前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主要是由于在規劃建設中大拆大建、盲目跟風,使得鄉村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被淹沒,地方特色基因嚴重缺失。
Randelli F等[18]以托斯卡納為例,驗證了作為旅游吸引物的當地風情建筑往往會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被同化為現代化建筑,從而喪失了原有的文化意義。Agnoletti M[19]認為農村景觀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的產物,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村景觀逐漸消褪去,但是農村地區不僅僅是被動的文化接受者,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是農村地區主動進行文化生產的過程。
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注重對當地特色文化的保護[20]。Fatimah T等[21]認為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景觀,并且影響當地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可以通過增強文化景觀要素的價值來促進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孔凱等[22]認為文旅融合有助于實現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而孫九霞等[23]認為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需要找到其不同于城市地區的身份特征,重點突出鄉村獨特的人文歷史、生活習俗、文化機理。通過對物質文化的保護與修復、精神文化的引導與重塑,實現鄉村地區的文化傳承。
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辯證地處理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生態環境保護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底線,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大原則并舉,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鄉村中的自然資源,科學地利用“綠水青山”來獲得“金山銀山”。
陳敬芝等[24]認為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當地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產生的破壞行為以及當地居民對當地環境產生的破壞行為是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主要方面。要注重鄉村旅游目的地管理,進行開發建設后的后期維護也是保護當地自然環境的有效手段。張篤川[25]利用層次分析法探究河南鄉村旅游資源的環境承載力,結果表明自然資源承載力在鄉村旅游資源承載力中所占的比重較大,但是也處于輕度超載的狀態,需要注意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Aryal S等[26]研究得知喜馬拉雅地區的發展系統、實踐和文化為維護當地的山地生態系統作出了貢獻。
近兩年國內學者以鄉村旅游目的地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空間格局的文章逐漸增多,其中作為研究對象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包括鄉村旅游重點村、休閑農業示范點、鄉村旅游資源、景區村莊、傳統村落、鄉村旅游村寨、農家樂等,然而專門針對星級鄉村旅游區空間格局研究較少。鄉村旅游區作為典型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是研究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依據,學者們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試圖從空間視角探究鄉村旅游區的發展。但是依據目前已有文獻來看,從地理學角度對鄉村旅游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單個鄉村旅游區的景觀規劃、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等的研究,而缺少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鄉村旅游區空間格局的探討。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較為單一,多是利用GIS空間分析技術,結合洛倫茲曲線、最鄰近點指數、地理聯系率等簡單的相關性分析方法。
仲佳等[27]以成都三圣鄉為例探究鄉村旅游區的景觀格局空間演變情況,研究得出近20年間三圣鄉的農業用地逐漸減少,建筑開發用地逐年增加,景觀破碎化程度顯著增加;鄉村旅游發展是驅動當地景觀格局產生變化的主要因素。黃葵[28]對重慶市鄉村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究中得知,重慶市鄉村旅游資源呈現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但是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資源的分布特征有所不同;鄉村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陳海彬[29]利用洛倫茲曲線、地理聯系率、最鄰近點指數等,研究得出鄭州市鄉村旅游資源在市域范圍內的空間分布呈現集聚型,但是在區域范圍內各不相同,有些區域呈現均勻型分布特征。
關于對鄉村旅游區的研究,涉及到從鄉村旅游區的開發到發展的各個環節。但是無論哪個環節,其最終目標都是鄉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區的規劃要兼顧景觀規劃與土地規劃,還要預想到未來的發展,設計出合理的空間布局。鄉村旅游區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區位條件、資源條件,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兼顧各方利益,實現供需平衡。鄉村旅游區的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始終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義,貫穿鄉村旅游發展進程的始終,要加強對鄉村旅游區環境保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