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森,常培榮,任靜雯,李德康
(甘肅農業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1],民間借貸也逐漸呈現出日益繁榮的趨勢,且借貸種類繁多,借貸方式多樣。其中為了迎合大學生消費欲望,網貸開始在大學生之間迅速地發展起來,尤其是一些缺乏理性思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面對如此具有欺騙性的網貸危機中無法抗拒,拒絕不了誘惑造成過度消費,最后導致自己陷入了沒有能力還貸的困境,產生了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甚至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引發了自殺等極端惡劣的事件發生。大學生相比于其他社會人員更能接受民間網絡貸款等這些新鮮事物,并且隨著物質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無論線上線下,各類的網貸信息在校園內已經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網貸在蘭州高校大學生中有較高普及度[2]。
我國 2020年8月18日最新修訂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民間借貸的定義:“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盵3]綜上所述,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之間在雙方約定的前提下,對于資金或者其他有價證券進行的民間的借貸活動,廣義上來講,民間借貸除了自然人主體之外,還包括自然人與企業等法人之間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借貸活動[3]。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強盛,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越來越高,部分大學生由于暫時沒有經濟獨立,除了父母供養外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所以部分大學生在經濟方面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即父母每個月所提供的生活費不夠個人的生活支出,所以一些所謂“校園貸”“大學生網絡借貸”“大學生民間借貸”等一些借貸平臺或者App應運而生。大學生民間借貸就是一種流行于高校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各種借貸形式,即借貸平臺通過各種手段、形式、渠道以“門檻低”“無抵押”“火速貸”等這些很低的借貸條件,以極低的信用要求來誘導大學生進行借貸,往往在后期一些不正規的借貸公司或平臺就利用各種手段以各種理由要求大學生進行高額還款。高昂的利息以及各個平臺的各種手續費、服務費等,很快導致大學生壓力越來越大,不堪重負,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大學生借貸問題,對借貸的大學生及其家庭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方面以及對學校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筆者調查研究工作通過使用線上給大學生分發調查問卷的方法,對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轄區內的甘肅農業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蘭州城市學院、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蘭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校分發調查問卷并且獲得了600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以及各類專業,男女性別比例接近1∶1。此次調查研究涉及高校數量多、范圍廣,其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確保了此次調研的真實有效。 在此次調研結果中綜合顯示出蘭州市安寧區的高校學生多數將自己的月生活費花費在自己的飲食方面。86%的大學生都將月支出于自己的生活用品,59%的大學生月消費在學習用品上以及51%的同學月消費于購置衣物方面,其次還有41%的同學主要消費于電子通信方面,但也有18%的大學生月消費于娛樂旅游。由調研數據顯示在這個社會發展很迅速的時代,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電子通信上面去消費,對電子通信方面這種單品比較昂貴的物質還是有著一定的消費需求。但是就整體“月消費途徑”這一調研數據來看,蘭州市安寧區高校的大學生們大多數消費途徑都是合理的,大多數的大學生們的消費理念暫時還是比較正確的。并且我們通過調查“借貸后消費途徑”這一問題發現有70%的大學生選擇借貸是用來購置學習資料與教育培訓以及有68%的大學生選擇借貸是用在生活用品與日常就餐中,但是也仍有6%的大學生選擇借貸是為了游戲充值,購買奢侈品以及10%的大學生是用來追星。可見有一部分大學生的消費理念中還是存在攀比心理,有著盲目跟風的心態。這也正是大學生民間借貸興起的原因之一,但整體大多數大學生有著正確的消費理念。

表1 大學生月消費途徑調查結果統計(多選題)
在月資金方面,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有67%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平均月消費是1 000元~1 500元之間,6%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為1 500元~2 000元之間以及有5%的大學生平均月消費為2 000元以上,就意味著大多數大學生有著合理的消費水平,合理消費水平在蘭州市安寧區仍然占據主流位置。

表2 大學生月消費金額調查結果統計
就“平均月消費”這一整體調研數據來看,蘭州市安寧區的大學生整體月支出金額范圍屬于中等水平,只有少一部分大學生月消費水平略高一點。并且由調研數據顯示其中85%的大學生月生活費是來源于家庭,有11%的大學生月生活費是一半來自家庭一半來自自己,僅有4%的大學生的月生活費是完全來自自己,通過自己在業余空閑時間在外兼職,勤工儉學等方式賺取一些生活費。就數據而言大學生自己獲取資金的能力非常有限,其中有65%的大學生是覺得自己的生活費是夠用的,但是仍有10%的同學是覺得不夠用的。
大學生已經是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但他們實際上并非完全經濟獨立,在學校期間大學生的經濟大部分來源于父母,而且當前大部分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4],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對于網絡消費和網絡社交方面的需求十分強烈,由于家庭長久以來的呵護與溺愛,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于網絡消費和網絡社交生活方式已經成為生活常態?,F今,大部分大學生旺盛的網絡消費能力與他們的收入來源以及資金現狀完全成反比。大學生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父母,但是大學的集體生活又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相互攀比,這種攀比心理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一種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的心理[5]。在現在這個電子支付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使用網絡電子支付成為眾多大學生的選擇,例如在支付寶平臺通過做任務的方式可以提升花唄額度,大部分額度為5 000元~10 000元。而在支付過程中以支付寶、花唄為首的金融工具在大學生中占比顯得尤為突出。
在學生面對民間借貸的基本認識與風險防范等方面,相當一部分借貸公司或平臺采取手續簡捷,申請便利,通過簡化申請環節,加快放款速度等誘惑性手段,從而大大提高大學生的吸引力來降低大家的風險防范意識。其中一些網貸平臺對申請貸款的大學生往往只是進行簡單的基本信息審核,并不需要大學生提供任何形式的抵押,而對其是否具有償還能力[6],以及是否了解相關借貸基本法律知識等都沒有給予充分的說明。

表3 大學生借貸風險調查結果統計(單選題)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其中34%的大學生認為借貸的風險有泄露個人信息以及自己會陷入其中,還有10%的大學生認為借貸風險主要是借貸平臺不靠譜與利息過高。發現大學生對借貸風險方面了解與認識得不夠深刻,只是有個大概的了解,并沒有去仔細觀看一些關于借貸風險的內容以及在現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使用花唄、京東白條、螞蟻借唄等一些互聯網金融工具時也并沒有仔細閱讀其中的注意事項與軟件所提供的用戶須知。
大學校園中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庭條件各有差異。這種差異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生活上有了較大的攀比心理。這些心理往往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在上學期間過分追求物質享受,甚至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中完全迷失自我。特別是進入大學后,沒有了繁重的高中學業以及家長的束縛,大學生的思想出現了松懈,再加之沒有新的動力出現,很容易導致他們缺失學習和生活目標,學習和生活目標的缺失、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感、社會經驗的缺乏等導致大學生在尋求刺激時容易誤入歧途[7]。其中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借貸問題的看法”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借貸持以反對的態度表示不愿意借貸,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學生持有中間態度表示在理性的情況下偶爾是可以借貸的,畢竟自己都有用錢的時候,但是萬不可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以及一部分大學生對借貸方面認識比較淺薄,非官網、非正規借貸平臺或公司不可取,沒有保障。如果在遇到困難時,一定要找平臺或公司知名度較高,信譽較高的進行借貸,這樣無論是金額還是個人信息都會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在借貸時還要注意,不要盲目攀比,要按需借貸,正確借貸,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能力來選擇分期數,以免月供太高,影響還款,不要出現逾期還款現象,避免影響個人信譽。
大學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消費價值觀的引導,需要個人、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實現。首先,大學生個人作為消費主體,買賣消費需從個人實際情況出發,不盲從、不跟風,增強個人自律性,加強個人價值觀建設,將會更好的抵御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擾。此外,大學生應多多學習借貸及其相關法律方面的知識,全面了解借貸平臺及借貸規則,一定的知識儲備將更有利判斷其借貸的風險,增強個人危機意識。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生永遠是第一要素,父母的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消費要有一定節制性,對于孩子自己的消費,應予以適當的引導,積極與孩子溝通,從小就培養起孩子對于消費觀念的基本認知。再者,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家庭環境的創造對孩子的正向人格發展,也起著決定性作用。
高校加大開展借貸教育力度,如開展金融知識講座、信貸風險講解、借貸盈利指導、合理理財課程等,可開設相關平臺進行知識學習、舉辦相關知識競賽,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積極提倡理性消費,誠信借貸。高校亦可大力推動學校勤工助學項目,讓學生有較多機會得到合法收入,同時也促進了個人實踐能力,感受到勞動與消費的相互聯系及價值。
政府需建立起嚴格的監督層面,加大對現有借貸機構的監督管控,不定期對各個借貸機構進行檢查,一經發現不合格借貸機構,需立即停止對外辦理借貸活動,并追究其法律責任。對其平臺負責人加大追責力度,有一起,查一起,努力創造良好的借貸環境。其次為立法,針對性立法進一步完善,銀監部門根據立法對借貸平臺實時嚴厲管控,對信貸資質的平臺追責到人,勒令關閉,嚴格禁止高利貸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