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五根


“雙減”政策的落地執行大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政策要求在減少學生作業量的同時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這意味著對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探索“雙減”背景下的新教學方法,打造輕負高效課堂,成為教師們的共同追求。本人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淺談幾點做法。
一、走實,在精“簡”中實現簡潔美
簡潔是數學的顯著特點,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定理,都是嚴謹而簡明的,具有簡潔美?!按蟮乐梁啞?,數學課堂也應在走實中實現簡潔美。
1.精提核心問題
我們要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環節,常常是問題量多而質不高。課堂減負,就從減少提問開始。教師應在一堂數學課中設置幾個核心問題,并展開教學,這樣就可以有效攻克教學重難點,提升教學效率。
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三個核心問題:幾分之一表示什么意義?不同的數量為什么可以用同樣的分數表示?同樣的數量為什么表示的分數不同?用這樣的核心問題引領學生逐層深入學習,讓學生在全面思考的過程中,有效落實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由此,精提核心問題的作用不言而喻。
2.簡設課堂活動
本地區數學課堂大多采用“三放三收”教學模式,即在課堂中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大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設計起點低、操作簡單的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學目標,有效減輕學生的課堂負擔。
上述案例中,學生經歷了兩次動手“做”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一中,學生通過逐層推進的實踐操作,對四邊形的認識經歷了從常見圖形到一般圖形再到特例的過程,獲得了對四邊形認識的完整建構。在第二個用彩色磁力小棒拼搭長方形的活動中,教師選擇了生活化、色彩強烈的活動,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3.巧用信息技術
在教學“正方形是特殊長方形”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利用希沃白板軟件的拖拽功能,輕松實現動態變化效果。學生可從演示中直觀看到,變化過程中會出現無數種具備長方形特征的圖形,而正方形只是其中一種,這種動態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因此,教師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以此拓展學生的認知深度,提升學生推理、想象、分析的能力。
二、走遠,在結“繭”中實現思維美
數學是思維學科,我們的教育是教會學生用數學方式展開思維,用數學眼光看世界,從而結繭成蝶,行穩走遠,做思維的巨人。
1.提煉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痹诮虒W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以“運算定律”這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教學“加法交換律”,提煉出“小范圍發現和猜想—擴大范圍舉例驗證—歸納概括總結規律”的研究方法,借助已有的方法結構研究“加法結合律”,還可以遷移類推研究“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整體建構“運算定律”的研究方法。在數學中,許多運算定律雖然內容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研究方法,教會學生將研究的方法進行遷移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構建學習結構
數學教材的編排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如果采用不合適的教學策略,就會造成散點化教學局面,以及知識體系的人為割裂,不利于教學。
在“數的認識”板塊中,整數、小數、分數、正負數的認識這些內容都存在本質聯系,即這些數的認識結構都從數的意義、組成、讀寫、排序四方面來進行。教師在教學“整數的認識”時要注重基礎,教會學生進行結構遷移,引導其自主學習小數、分數、正負數的知識。
在教學“四邊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邊”和“角”兩個維度來探索圖形的特征。學生就可將這種方法遷移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的學習中,從點、線、面三個維度來展開研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板塊并聯呈現,關聯起本質相同的演繹過程、方法,幫助學生將散點知識梳理成網絡經脈,提升教學效率。
三、走寬,在拾“撿”中實現文化美
數學本身就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現行的數學教材中也有很多數學文化史料?!半p減”政策下,教師們更不能忽略數學所蘊含的文化背景,要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領悟數學的文化之美。
《九章算術》中的“方田章”論述了三角形面積的求法:“圭田術曰,半廣以乘正從?!奔慈切蔚拿娣e等于底邊邊長與高乘積的一半。古人這種“出入相補”原理,采用的是“以盈補虛”的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再計算面積。這種應用轉化思想,與現行教材中利用倍拼法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已被很多教師帶進了課堂。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數學文化材料,激發學生對數學文化價值的興趣,拓寬學習視野,使課堂不止于課堂,數學不止于數學。
“雙減”背景下,要讓教育回歸到本真狀態:要讓數學學習走實,在精“簡”中實現簡潔美;要讓數學學習走遠,在結“繭”中實現思維美;要讓數學學習走寬,在拾“撿”中實現文化美。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更要努力實現“減負”與“提質”的雙贏,促進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