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 李素那
患者,男,60歲,2020年1月14日初診。主訴:雙側外眼角紅癢微痛10天?;颊咦栽V1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外眼角紅癢,逐漸加重至雙眼角紅癢痛,局部出現潰瘍滲出,伴雙目畏光流淚,癢澀難睜。于1周前就診于當地醫院,按皮膚感染給以頭孢曲松抗感染、更昔洛韋抗病毒以及紅霉素眼膏局部應用,治療5天后癥狀不但無緩解,而且紅癢加重蔓延至雙眼瞼,后當地中醫診所予以“瀉黃散合五味消毒飲”3劑,依然無效。為求進一步診治,患者通過網絡就診于高飛主任醫師門診,就診時雙側外眼角、上下瞼紅癢,雙外眼角局部有潰破、滲出以及疼痛,伴有雙目畏光流淚,癢澀難睜,舌質黯,苔白厚(圖1),脈因遠程就診不見??淘\:患者患病近一個月來外出聚餐較多,飲食油膩,睡眠不規律,二便正常;既往高尿酸血癥病史10年;未做相關實驗室檢查。西醫診斷: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中醫診斷:風赤瘡痍,辨證為濕熱蘊脾、風寒外束,內外邪氣凝結發而為毒,既往應用“瀉黃散合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醒脾利濕效果不佳,為外邪不發、內郁不解所致,故當內外雙解,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赤小豆當歸散加減,處方:赤小豆15 g、當歸9 g、杏仁9 g、蔓荊子12 g、麻黃9 g、生姜30 g、連翹9 g、桑白皮15 g、蟬衣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共3劑。
2020年1月16日網絡復診:上述藥方服用2劑之后,患者外眼角潰瘍愈合,紅癢減輕十之六七(圖2),仍有輕微畏光、癢澀。囑患者按之前藥方再服用4劑。

注: 癥狀表現:雙側外眼角、上下瞼紅癢,雙外眼角局部有潰破滲出,伴有雙目畏光流淚,癢澀難睜,舌質黯,苔白厚。

注: 外眼角潰瘍愈合,紅癢減輕十之六七。
2020年1月20日網絡復診:上述4劑中藥服完之后,患者雙目外眼角潰瘍愈合,無瘢痕,雙目紅癢消失,畏光、癢澀感消失(圖3),囑患者停藥。

注: 雙目外眼角潰瘍愈合無瘢痕,雙目紅癢消失,畏光、癢澀感消失。
發越法為綜合應用溫法、汗法、和法等治法鼓舞陽氣、祛邪外出,其應用要點為衛陽不足、邪束于表,其藥物多為辛甘?!秱s病論》中多用發越之法,發越法是六經辨證的核心治法之一。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發越法治療虛實夾雜證內外同治的代表方劑。
衛陽虧虛難以祛邪外出者可用發越法。衛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脈外,其性剛悍,具有溫養內外、護衛肌表、抗御外邪、開闔汗孔等功能?!鹅`樞·本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是人體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祛邪外出的主要力量。若脾胃不足或脾胃為寒濕、濕熱所困,則水谷化生衛氣不足,體表衛外機能失常,從而易于感受外邪,且衛氣不足而難以祛邪外出,此時應用辛甘藥物既可以鼓舞陽氣又能發散外邪?!秲冉洝氛J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因此,在皮、表、頭面之邪可用發越法。
單純皰疹由人類單純皰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侵犯皮膚黏膜交界處,眼瞼為其好發部位之一,靠近瞼緣時可波及眼角,導致單純皰疹病毒性眼瞼炎,其感染途徑包括直接接觸、唾液及皮膚損傷[1]。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眼瞼部密集水泡以及灼熱疼痛[2],在眼科門診的發病率較高?,F代醫學認為本病具有自限性,多數患者于1~2周痊愈,治療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結合局部應用抗病毒藥膏與干燥劑為主。臨床常見本病遷延數日、反復發作,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困擾。中醫認為,單純皰疹屬瘡瘍范疇,根據瘡瘍發病位置而有不同病名,發于眼部時稱為“風赤瘡痍”,病因為脾胃蘊積濕熱,復受風邪,風濕熱三邪結于胞瞼。
風赤瘡痍是指胞瞼皮膚紅赤如朱,灼熱疼痛,起水皰或膿皰,甚至潰爛的眼病。該病名源于《秘傳眼科龍木論·風赤瘡痍外障》:“風赤生于脾臟家,瘡生面瞼似朱砂,烏珠潔凈未為事?!盵2]該病類似于西醫學的病毒性瞼皮炎、過敏性瞼皮炎等,其中醫分型有脾經風熱、風火上攻、風濕熱毒、肝脾毒熱四種[4]。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的中醫病機為脾經蘊熱,外感風邪,外感風熱邪毒引動內火,風火之邪上攻胞瞼,脾胃濕熱中阻,土盛侮木,脾病及肝,肝脾同病,復感風邪等因組成。而西醫學則已明確該病與人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有關,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更為常見[5]。而《世醫得效方·眼科》還認為該病“若經久不治,則生翳膜”,可見本病不僅會影響容貌,甚至還會出現黑睛生翳。該病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則易誘發皮膚感染、角膜炎,對患者容貌或生活質量造成影響[5]。
本案患者素來體健,飲食肥甘后出現雙側外眼角紅癢,局部潰破滲出,逐漸發展至雙目眼瞼紅癢,伴畏光流淚,癢澀難睜,不伴有全身癥狀,舌質黯,苔白厚。根據癥狀西醫較為明確地診斷為單純皰疹病毒性瞼皮炎,該病屬中醫“風赤瘡痍”?;颊唢嬍撤矢省⑵鹁邮Се轮薪惯\化失常,水濕不化久而蘊脾生熱,此為內因,乃發病之基礎。五輪學說認為上下眼瞼,屬于肉輪,為脾經所主,《食醫得效方·眼科》認為本病“因風熱生于脾臟”。濕熱循經上行至眼瞼復感冬日風寒邪氣,故出現紅癢腫澀。腫癢為風,脾熱則眼瞼皮膚紅赤,風寒外邪與濕熱內合,郁熱成毒,蝕于外眼角則局部出現潰瘍滲出。本案患者眼瞼紅赤腫癢而疼痛灼熱不重,且舌苔厚膩而不黃,審證求因,可知風重熱輕,故當治以發越之法,祛風透熱給邪以出路。因此,本案例處方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赤小豆當歸散為主,加蔓荊子與麻黃、生姜取“四味大發散”之散寒祛外障之意,加蟬衣祛風止癢。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論》第262 條,原文謂:“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麻黃二兩、連軺二兩(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斤(切)、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本案以連翹代連軺,桑白皮代生梓白皮。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張仲景治濕熱內瘀陽明兼有表證之身黃所設,而現代臨床將其應用擴大為黃疸、水腫、皮膚斑疹身癢等多種疾病[3],其治證核心病機為內有郁熱外有邪。赤小豆當歸散見于《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3條:“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主治陰陽毒內熱成膿之“目赤如鳩眼”。兩方加減合用,以麻黃、生姜、蔓荊子辛溫散寒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意,又取《眼科奇書》“外障是寒”四味大發散以辛溫散陳寒之法;以桑白皮、連翹清肌表之郁熱,赤小豆排膿,杏仁宣肺,當歸和血,蟬衣止癢,全方嚴謹,用藥精煉,故起效迅捷。
2.2.1 發越外邪,給邪出路是治療關鍵 關于“風赤瘡痍”的病名,《秘傳眼科龍木論》曰:“此眼初患之時,或即癢痛,作時發歇不定,或出多淚,遂合瞼肉瘡出。”初起眼瞼灼癢紅腫,繼之可紅赤如涂丹砂,起水泡,滲出粘液,破后則糜爛,膠粘結痂。《沈氏尊生書》認為本病“由脾臟風熱蘊結”,現代臨床多認為脾胃濕熱,復感風邪為其致病原因,但治療上主張“治療不以祛風為主,而以清熱瀉火除濕為主”[2]。筆者認為濕熱內生于脾胃,循經出表至眼瞼,本有濕熱從里出外順傳之勢,復感風邪,內外邪氣郁滯于肌膚而出現腫癢灼熱及水泡破潰,若不祛外邪而以清熱除濕為主則邪無出路,這也是本案例中前醫以“瀉黃散合五味消毒飲”治療無效的原因。張山雷《瘍科綱要》云:“要之凡治瘍患,茍有六淫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癰腫乃有消散之望?!惫手委煴静‘敱砝锿危瑑纫郧鍩岢凉?,外則疏表祛風,使邪有出路。
2.2.2 外障不獨為火證,也可因寒而發,用藥當取辛溫發散之品 中醫眼科疾患分為外障眼病和內障眼病,“風赤瘡痍”屬外障眼病,歷代醫家因外障眼疾發病急驟且紅腫癢痛多似火證,多從火熱立論,用藥以寒涼為主。但頭為諸陽之首,眼為清陽之竅,風寒之邪善上行而傷陽,故目竅亦可受風寒外束而成外障[6]。清末眼科專著《眼科奇書》認為“外障是寒”,打破了“目不因火則不病”的傳統看法,治療外障則以“四味大發散”“八味大發散”發散陳寒,藥用麻黃絨、蔓荊子、北細辛、藁本、老姜、防風、羌活、白芷、川芎等辛溫之品?,F代臨床研究也驗證了外障病如急性結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翼狀胬肉等屬風寒外束型用辛溫發散效果良好[7]。高飛主任臨床善用辛溫發越之法,麻黃為其常用藥物之一,認為麻黃性味辛溫,開泄肌表之力峻,善驅散郁閉于表之風寒邪氣,故凡有肌表感受風寒而有郁滯之象的腫癢痛均當用麻黃。
綜上,外障非獨火證,六淫皆可導致外障。外障病“風赤瘡痍”為外有風寒內有濕熱,內外邪氣郁滯,應當以辛溫藥物散其邪氣,給邪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