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陳清清 儲紅英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較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1]。CSA病情隱匿,患者普遍存在眩暈,還可能伴視物不清、頸項部僵硬等癥狀。既往調查數據顯示CSA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近些年CSA患病人群呈低齡化趨勢[2-3]。中醫綜合療法治療CSA能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4]。依據“筋骨并重、骨正筋柔”理論,針對“骨錯縫、筋出槽”的病理基礎,有研究選用揉筋正脊手法,通過柔筋正骨、理氣通絡、整復錯位等,促使“骨合縫、筋入槽”,恢復椎體穩態,維持“筋束骨、骨張筋”[5]。本研究選取的CSA病例辨證分型均屬氣虛血瘀型,宜從虛論治、從瘀論治。依據“久病入絡”理論,立足本研究選取CSA病例的證型特征與病因病機分析結果,本研究擬采用絡虛通補法,以補為體、以通為用,運用“補虛通絡”治則治療氣虛血瘀CSA,恢復椎動脈供血,實現治病目的[6]。本研究嘗試采用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療CSA,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間海安市中醫院收治的80例CSA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2組,對照組(n=40)女22例,男18例,年齡35~55歲,平均年齡(43.56±4.49)歲,病程0.9~2.9年,平均病程(1.83±0.51)年;研究組(n=40)女25例,男15例,年齡34~58歲,平均年齡(44.03±4.78)歲,病程0.8~3.2年,平均病程(1.94±0.46)年。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間不存在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已通過海安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均診斷為CSA[7-8],經影像學檢查等證實;(2)中醫辨證分型均屬氣虛血瘀型[8];(3)可正常溝通、交流,認知清楚;(4)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知情同意。
(1)4周內接受過CSA相關治療;(2)耳源性眩暈等所致眩暈;(3)惡性腫瘤,或患有嚴重皮膚病;(4)精神疾病;(5)頸椎存在骨折、結核等;(6)重要臟器功能障礙。
(1)未按治療方案治療;(2)患者主動退出;(3)失訪。
對照組:給予基礎藥物。鹽酸氟桂利嗪膠囊(上海中華藥業有限公司,規格5 mg,批號:20180904)口服,10 mg/次,每晚1次,4周。

1.6.1 療效比較 療效評價標準[8]:(1)治愈:CSA相關癥狀消失,頸部活動恢復正常,正常生活與工作不受任何影響;(2)顯效:CSA相關癥狀基本消失,頸部活動輕微受限,正常生活與工作受到輕微影響;(3)有效:CSA相關癥狀部分消失,頸部活動受限,正常生活與工作受到影響;(4)無效:CSA相關癥狀未消失,頸部活動明顯受限,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計算各組的總有效率。
1.6.2 頸肌MRI影像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均用3.0 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與頭頸部聯合線圈進行成像,用軟件測量雙側胸鎖乳突肌與雙側斜方肌的長徑、短徑。
1.6.3 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9]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0]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各評測1次,ESCV對眩暈(16分)、頸肩痛(4分)、頭痛(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14分)、心理及社會適應(8分)五大項予以量化評分,總分44分,CSA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癥狀越輕、病情越好;NDI包括10個項目,各項目評分0分~5分,NDI總分0分(頸椎功能障礙程度低)~50分(頸椎功能障礙程度高)。
1.6.4 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后均進行經顱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記錄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共4項:(1)收縮期峰流(peak systolic velocity,Vs);(2)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3)血管搏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4)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雙側檢查,檢測椎動脈、基底動脈,取均值即可。
1.6.5 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比較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正中的外周靜脈血3 mL,抗凝、離心,留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TXA2、NO水平。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較對照組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S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研究組的雙側胸鎖乳突肌長徑、短徑較治療前均減小(P<0.05),雙側斜方肌長徑、短徑較治療前均增大(P<0.05),且研究組的雙側胸鎖乳突肌長徑、短徑較對照組小(P<0.05),雙側斜方肌長徑、短徑較對照組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CSA患者頸肌MRI影像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ESCV評分較治療前均增高(P<0.05),NDI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的ESCV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NDI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CSA患者ESCV評分、NDI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Vs、Vm較治療前均增大(P<0.05),PI、RI較治療前均減小(P<0.05),且研究組的Vs、Vm較對照組大(P<0.05),PI、RI較對照組小(P<0.05)。見表4。

表4 兩組CSA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TXA2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P<0.05),NO水平較治療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組的TXA2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NO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CSA患者TXA2、NO水平比較
CSA歸屬傳統醫學中“眩暈”范疇,“瘀滯不行,皆能眩暈”(《直指方》)明確“瘀”是CSA的基本病機之一,當以散瘀為主;“上虛則眩”(《內經》)強調“虛”是CSA的基本病機之一,當以治虛為主。本研究選取CSA病例均屬氣虛血瘀型,宜采用“補虛通絡”的治則,理氣養血、疏通絡脈,能顯著減輕CSA相關癥狀。絡虛通補法現已廣泛用于骨傷科疾病的診療中。《臨證指南醫案》記載:“大凡絡虛,通補最宜。”本研究以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方中黃芪益氣補虛,赤芍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調經補虛,紅花活血散瘀、通暢經絡、消腫止痛,桃仁、當歸尾均能活血散瘀,地龍通經活絡。補陽還五湯組方中重用補氣藥,與此同時伍用少量活血藥,氣旺血行、瘀散絡通,故諸癥向愈。《素問·六節藏象論篇》記載:“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則骨氣以精。”《醫宗金鑒》指出:“筋可束骨,諸筋從骨。”從中醫角度分析CSA的病理基礎,其在于“骨錯縫、筋出槽”,因此,本研究將“筋骨并重、骨正筋柔”作為CSA的治療思想,采用揉筋正脊手法治療CSA,揉筋手法(治筋傷)與正骨手法(治骨傷)并用,筋骨同調,“骨合縫、筋入槽”自然能恢復椎體穩態,有效消除頸部異常應力,恢復頸部血供,重建頸椎生物力學平衡,防治CSA。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將中藥方劑內服與揉筋正脊手法外治,一方面從整體出發,增強整體機能,另一方面重視局部治療,重建頸椎生物力學平衡,能充分發揮各治療策略的優勢,為臨床診治CSA(氣虛血瘀型)提供可行性療法,為本研究創新之處。
本研究采用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療CSA,表1、表3結果提示,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能提高CSA的療效,減輕CSA患者的癥狀,改善頸椎功能。表2結果提示,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有助于調節CSA患者的頸部肌肉。調節頸部肌肉或許是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療CSA的機理之一,通過改善雙側胸鎖乳突肌與雙側斜方肌的形態,以有效維持頸椎動力平衡。表4結果提示,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能改善CSA的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分析原因可能是,絡虛通補法能恢復血液濡養功能,而本研究中采用的補陽還五湯具有益氣活血、補虛通絡的功效,能改善局部微循環、恢復血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能改善血流動力學[11];川芎糾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2]。揉筋正脊手法能放松粘連軟組織、復位頸椎關節,重建頸椎生物力學平衡,有效解除頸交感神經壓迫,促進腦部血液灌注恢復。NO能結合血管平滑肌細胞中相應受體(鳥苷酸環化酶),以舒張血管[13]。TXA2為血管活性代謝產物,其能夠促進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縮[14]。表5結果提示,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用于治療CSA,有助于調節TXA2、NO水平。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揉筋正脊手法能恢復受迫椎動脈,以及絡虛通補法能補虛通絡、暢通氣血。從現代醫學角度出發,絡脈系統與微血管形態結構較接近,功效一致。絡虛通補法的實質在于改善血管功能[15]。揉筋正脊手法能作用于交感神經,消除其異常興奮狀態,抑制節前、節后神經纖維功能,相應地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血流。
綜上所述,絡虛通補法聯合揉筋正脊手法能提高CSA的療效,減輕癥狀,改善頸椎功能、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調節頸部肌肉與TXA2、NO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