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瓊
【摘要】廣西高校近十多年迅速發展,大規模開展基本建設勢在必行,受傳統資金來源渠道的影響,廣西高校基本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缺口巨大,尋求更多更妥當的資金籌集渠道意義重大。文章對廣西高校基本建設普遍采取的傳統籌資渠道進行了分析,指出各傳統籌資渠道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提供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校;基本建設;資金;籌措渠道
【中圖分類號】F830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廣西高校基本建設資金籌措及償還困難問題研究(2021ZJY1863)支持。
一、前言
“科教興國,教育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式教育”轉向“大眾式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質。隨著教育理念與政策的變化,我國大學生規模增長迅速,從1998年的341萬在校生規模上升到目前的4430萬在校生規模(居世界第一),增長了11.99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57.8%。[1]大規模的擴招直接導致了很多高校教學樓、校舍等配套設施遠遠達不到發展的需求,高校基本建設勢在必行。高校基本建設的一大特點就是建設資金投入量巨大,上千萬元、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的投資比比皆是。然而,高校由于其公益屬性,收入有限,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為財政教育經費撥款和學雜費收入,其他來源為科研收入、校辦企業收入等。很多高校每年的結余收入并不多,甚至是赤字狀態。高校基本建設資金來源受限成了困擾眾多高校發展的癥結。廣西與國內經濟發達省份高校的發展相比雖較落后,但是由于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沿優勢,廣西高等教育近年發展迅速。很多高校為達到大規模擴招后的硬件要求,紛紛開展基本建設,但同樣深受資金來源不足困擾。為更好地發展廣西高等教育,促進高校基本建設順利開展,資金籌集渠道的探究具有深遠意義。
二、廣西高校基本建設主要傳統籌資渠道現狀與問題
(一)財政教育經費撥款
財政教育經費撥款是高校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具有高度可靠性和無償性,是高校基本建設資金來源的首要選擇。[2]所有高校都寄希望于財政撥款,但不管是國外經濟發達國家還是國內經濟發達地區都不具備完全支撐高校發展的財政實力,基本上需依靠多種籌資渠道支撐高校發展。廣西經濟較為落后,財政能力有限,寄希望于財政全額撥款來實現高校的基本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高校基本建設必須開拓多元化籌資渠道。
(二)學雜費收入
根據教育成本受益對象分擔原則,我國于1989年頒布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此規定頒布后,我國教育經費來源不再是政府財政教育經費撥款這項單一來源,我國高校開始面向大學生收取學雜費。學雜費主要包括學費和住宿費以及其他雜費。目前,學雜費收入仍是高校主要且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籌資的重要渠道之一。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和收費標準的提高,許多高校學雜費收入呈上升趨勢。然而,高校基本建設需要的資金量巨大,動輒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根據政府相關規定,各大高校無權自行提高學雜費的收費標準,即便收費經批準有所提高,但短期內提高幅度也不會太大。因為高校教育具有顯著的公益屬性,收費標準的提高必須考慮社會和學生家庭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根據基本建設的需要無上限地調高。廣西經濟發展較落后,貧困家庭學生較多,能接受的學費上調幅度更小。因此,廣西高校基本建設資金通過學雜費收入這一渠道籌集具有局限性,不能把學雜費收入作為基本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渠道。
(三)銀行借款
調查表明,廣西高校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在基本建設過程中普遍以銀行貸款為籌措渠道。貸款的銀行包括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主要是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公辦高校以向政策性銀行貸款為主,基本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的高校同時也會引入商業銀行貸款。民辦高校則以向商業銀行貸款為主。銀行貸款雖然具有籌資時間短、成本費用低的優勢,但是高校通過銀行籌集資金有其缺陷:貸款額度受限,社會聲譽不是特別高且創收能力不強的高校能籌集的資金額度有限;資金的使用期限較短,無法滿足建設周期較長的基本建設需求;必須按期還本付息,而很多高校債務風險防控意識不強,還款壓力大,一旦高校無法按時還本付息,則可能導致高校陷入財務危機,難以自救。因此,廣西各大高校在開展基本建設過程中不能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必須開拓更多籌資渠道。
(四)政府債券
根據調查得知,廣西許多高校在開展基本建設過程中都以政府債券為渠道進行大額資金的籌集。通過發行政府債券,廣西許多高校籌集到上億元資金。該資金的使用期限較長,一般在10年以上,且利率低,《廣西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示范項目(亞行)貸款和亞行區域合作項目》的專項債券年利率為3.67%,低于央行基準利率,比起一般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更是低得多。這是政府鼓勵并支持的籌資渠道,也是廣西各大高校積極爭取的籌資渠道。但該籌資渠道也存在不足之處:按規定,通過政府債券進行籌資,必須按時歸還本息和還本付息兌付服務費等,這給公益屬性每年結余甚少的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無力按時歸還債務的高校極易陷入財務困境,最后不僅會影響基本建設的順利進行,甚至會影響高校正常發展運行。因而,高校應優化其債務結構,多渠道籌資,以更好地應對財務風險。
(五)科研服務收入
科研收入主要指高校通過自身科研能力承接政府或企業的科研項目,為政府或企業提供咨詢決策服務而取得的科研經費收入。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綜合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決定了高校科研收入的高低。高水準的高校科研能力強,如廣西×ד211”工程高校,其科研實力較廣西一般高校強,能取得的科研收入相對較多。但是,一般高校普遍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收入較低。同時,科研收入必須專款專用,可使用的范圍較小,在高校基本建設方面能支配的資金量低,難以成為基本建設資金的重要籌措渠道。
(六)校辦產業收入
校辦產業收入指高校從投資創辦產業的利潤中獲得的收入。校辦產業被高校寄予較高的期望,一些高校的校辦企業發展方向與高校優勢密切相關(如專業優勢或科研優勢等)且注重科學化管理,校辦企業效益好收入高。但是,有些高校的校辦產業發展方向未與高校優勢緊密結合,且未注重科學化管理,收入并不高,甚至處于虧損狀態,高校則需倒貼資金經營。由此看出,高校的校辦產業收入并不具有穩定性,支撐高校開展基本建設的綜合能力不足。
三、廣西高校基本建設籌資渠道拓展探索
廣西高校傳統基本建設籌資渠道具有一定的缺陷,解決廣西高校基本建設資金問題,必須探索更多適合廣西高校基本建設的資金籌措渠道。
(一)BOT籌資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設—經營—移交)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指政府部門授權項目發起人建設項目并在一定時期內經營項目。在項目建成后,項目發起人根據協議經營項目獲得建設項目的回報,協議約定周期過后則無償或以極低價格轉交給政府。BO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主要適用于收益性項目,如學校食堂、學生公寓、體育館、游泳館、醫院等基本建設項目。BO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的優勢在于:可籌集的金額較大,期限長;籌資成功的可能性大,高校基本建設所需資金數額龐大,很多傳統籌資渠道難以滿足基本建設的資金需求,但BOT籌集模式以建設項目為主體進行整體籌資,從國外以及我國BOT籌資模式籌集到的資金規模來看,高校基本建設運用BOT籌資模式順利籌集所需資金的成功概率較高;有效解決了高校基本建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問題,緩解了高校開展基本建設的資金壓力,較好地規避了財務風險;較好地彌補了財政資金的不足,引入社會閑散資本;建設風險主要由投資者承擔,高校無須承擔建設風險;高校無須參與項目建設管理,可以集中更多財力、精力投入教學和科研,使高校發展走向良性循環;對投資者而言,高校師生量穩定,基礎設施的使用市場穩定,能獲取豐厚回報且風險小;BOT籌資模式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基本建設項目設計、建設、管理、使用都更專業、科學,項目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BOT模式可以達到高校與投資者共贏效果,取得良好社會效應。高校以BO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籌集資金獲得的成功的案例較多。例如,天津大學以BOT籌資方式籌集了1600萬元完成天津大學國際會館的建設;中南大學利用BOT模式籌集9000多萬元社會資金,解決了基本建設資金不足問題;上海水產大學采用BOT模式籌集資金2.8億元,順利建起了學生公寓;南開大學通過BOT籌資模式籌集資金3.3億元建設深圳金融工程學院[3]……由此可見,BOT籌資模式運用在高校基本建設方面較為成功,廣西各大高校開展基本建設時可以考慮選擇該籌資渠道。
(二)BT籌資模式
BT(Build-Transfer,即建設—移交)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是BOT模式的演變,它指高校授權BT項目公司,BT項目公司對基本建設項目進行籌資、建設,項目建設完畢后整體移交給高校,高校支付BT項目公司相關經費的籌集模式。[4]其優勢在于:第一,選擇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只需在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后分期支付款項,早期則無須支付款項,大大減輕高校項目建設早期的資金壓力和財務風險;第二,采用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高校在項目建設期無須參與管理和支付款項,只需對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下的建設項目進行監督,工作量大大下降,同時保證了社會投資方更好地開展科學、高效的管理。第三,籌措金額高、期限長。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與BO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更適合高校公益性基本建設的籌資,如圖書館、教學樓、辦公樓等。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成功案例:北京地鐵奧運支線項目利用BT模式順利籌集資金并成功建設。廣西高校的基本建設在項目實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采用BT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
(三)PPP籌資模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門—民營組織—合作模式)基本建設項目籌資模式,具體指公共部門與民營組織就公用事業建設簽訂合同或協議并規定雙方權利與義務的合作方式。[5]該模式與BOT籌資模式類似,主要適用于食堂、體育館等具有營利性質項目的資金籌集。PPP籌資模式較BOT模式而言具有其獨特優勢:第一,在基本建設項目前期即允許民營組織參與項目各項準備工作,項目建設更順利,合作雙方更合理地分擔基本建設項目建設風險。第二,PPP籌資模式下,高校依然擁有基本建設項目的決策與控制權,使基本建設在高校的可控制范圍內開展,很好地保證了高校基本建設的公益屬性。
從2014年開始,PPP籌集模式在我國興起并被引入高校基本建設領域,政府出臺補助政策鼓勵各大高校優先選擇PPP模式推進基建項目建設。以廣西南寧教育園區建設資金籌集為例,政府建議廣西各大高校在政府債券、財務補助、學校自籌、舊校區資產盤活、PPP模式五種籌資方式中優先采用PPP模式籌資,并根據投資總額的10%~20%給予PPP項目運營期可行性缺口補助。廣西各大高校開展基本建設時應緊抓政府利好政策,符合PPP模式條件的,優先考慮以PPP模式推進基本建設。
(四)資產置換籌資模式
資產置換為經濟學概念,通常是指以優質資產置換呆滯資產,通過資產置換,實現對呆滯資產的高效利用。以資產置換方式籌集高校建設資金具有明顯的優勢:盤活呆滯資產,優化高校資產管理,增強資產的使用效果,短期內實現大額資金的籌集;資金籌集風險小,與債務籌資方式相比,高校經濟壓力和財務危機小;籌資成本低,在政府政策導向下,高校以置換閑置資產(包括舊校區、不常用儀器設備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所需支付的相關費用較少,總體置換成本低。國內許多省市高校通過資產置換模式成功籌集到新校區基本建設資金,如浙江大學、浙江中醫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廣西很多高校擁有多個校區,且不少舊校區處于各地市繁華地段,為滿足快速發展需求大部分高校選擇搬遷至市區外并展開大規模基本建設。老舊校區和資產往往被閑置,高校基本建設資金籌集可以優先考慮盤活老校區,置換閑置資產,使其價值得到最大化利用,緩解高校基本建設的巨大資金壓力,減少財務風險。
(五)社會捐贈模式
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接受社會捐贈而建立起了高校學府,如美國的哈佛大學由私人和教會一起投資興建,耶魯大學由一位名為伊萊休耶魯的商人捐資建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私立高校基本上由社會團體或個人捐資、投資建立。國內一些省份的高校也獲得了華僑、企業家的捐資,如陳嘉庚捐款建立了廈門大學,李嘉誠與廣東省政府、教育部共同出資創辦了汕頭大學。廣西經濟雖不夠發達,但并不缺乏有經濟能力又肯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愛心人士。廣西高校基本建設在爭取社會、個人、企業捐款方面具有可深挖的潛力。廣西應在社會營造濃厚的為教育事業慷慨解囊,捐資助建的氛圍。同時,政府制定并完善政策,引領、鼓勵社會、個人和企業捐資建校,如出臺切實可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另外,高校注重對捐資個人和企業的饋贈,對捐資個人、企業授予社會榮譽,如建立慈善榜、以個人或企業名稱命名學校建筑物或道路等,從而持續增加廣西高校基本建設資金來源。
(六)校內職工籌集模式
社會上許多企業在籌集資金時首先考慮內部籌資。企業向職工籌資具有以下優點:獲取資金的速度快,短期內即可實現對基本建設的支持;籌資手續簡單,省去層層審批;內部籌資不需要各種手續費,籌資成本較其他籌資方式低;企業承擔的壓力和風險小,如若出現較大還款危機,也可通過債轉股等方式解決;實現企業與職工的雙贏,既可提升職工對企業的情感,又可拓寬職工的投資渠道,為其賺取風險小且穩定的收益,同時,也使企業獲得大額的發展資金。高校職工收入普遍不低,很多職工擁有較多的儲蓄金,且高校職工對高校的情感較深厚,對學校信任度高,同時安全盈利的投資也是職工的需求。因此,高校開展基本建設時不妨考慮向校內職工發起內部籌資,增加資金來源渠道。
四、結語
人才是第一競爭力,高校基本建設保障就是區域競爭力的堅實保障。廣西高校在基本建設進程中,在籌措資金方面考慮傳統渠道的同時應積極探索新的籌資渠道。例如,能很好利用社會資本減少高校資金壓力的BOT、BT、PPP籌資模式;或既能實現資產的高效管理又能快速籌集大規模建設資金的資產置換籌資模式;又或大有可挖掘潛力的社會捐贈模式;再有籌資速度快、資金成本低、風險小的校內職工籌集模式。多元化籌資渠道的使用可更好地保證高校及時籌集到充足的資金并有效降低財務壓力和風險,促進高校穩步前進,助力壯美廣西更快、更穩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孫慧玲,陽文婷,劉坤.從財務指標視角分析公辦本科高校債務風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3):313-318.
[2]任瑩,楊海勇,惠京穎等.高校基本建設融資管理探討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9):254-258.
[3]顏笑還.湖南C學院新校區建設項目融資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4]李英利.高校新校區建設多元化融資探析[J].市場論壇,2014(8):1-4.
[5]周子明.我國公辦高校改擴建投融資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