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蘭
摘 要:在素質教育進入全面深化的歷史新階段,“五育融合”的提出撬動了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為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提供了融合育人的視角與新取向。在五育融合視閾下,高中英語教師必須積極更新“育人理念”,主動轉變“育人思維”,在課堂教學的“育人實踐”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建構“全面培養”的英語課堂教學新生態。本文嘗試對五育融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建構,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對高中英語課堂五育融合的實踐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高中英語;五育融合;“激—探—創—展—評”
一、引言
德、智、體、美、勞各育之間存在著互相滲透和互相貫穿的內在聯系。“五育融合”并不是全新概念,中國近代時期“五育”并舉有關的研究已有不少。蔡元培在1912年發表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首次提出將“五育并舉”作為“教育方針”的主張。在新時代,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目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呈現學生“五育不全”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被窄化、割裂、封閉等。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將課堂視為五育融合的關鍵,從教學內容中挖掘五育元素,尋找切入點,搭建橋梁,扎根課堂,讓五育融合進課堂,激活學生自然蓬勃的英語學習動力,使學生獲得積極而豐富的體驗,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長。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踐行“五育融合”是亟需探索的問題[1]。
二、“五育”與高中英語新教材的關系
“五育融合”不是指把五種育的培養并列起來,而是指在德智體美勞的任一育中都有機滲透其它一個育或四個育。五育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既有促進人全面發展的育人的共同目標,也有各自的育人任務和育人價值。倪敏景認為“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美育不好是廉價品,勞動教育不好是贗品”[2]。所以如何在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提高他們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能力和語言交際的能力的基礎上有效促進五育融合,實現五育之間的動態平衡,成了當務之急。新人教版高中英語的選材是依據新課程標準,重點突出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的教學理念。幾乎所有的必修和選修教學內容都含有德育和智育資源,而含有勞育,美育和體育資源的單元也不少,如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和第五單元“Working The Land”的教學內容都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再如,必修二第五單元“Music”、必修三第二單“Morals and Virtues”、第五單元“The Value of Money”,選擇性必修三第一單元“Art”以及選擇性必修三第五單元“Poems”則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又如,必修一第三單元“Sports and Fitness”和選擇性必修三第二單元“Healthy life style”的內容都涉及引導學生確認自己在做健康的事。
三、高中英語課堂“五育融合”模式建構
五育融合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不是德智體美勞的簡單加法,而是以英語課堂教學為抓手引領各育,獲得各育的乘法甚至是乘方。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明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礎上,明確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什么”、“怎么學”、“為誰學”以及“如何評”的問題,基于“立德樹人”的理念來全面設計“五育融合”的課堂教學工作模型[3]。
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從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融合英語學科特性,認為要打造五育融合的高中英語課堂,就必須采用整體融通、綜合滲透的思維,在五育相互滲透和貫穿的框架內深度挖掘與利用各育的育人資源,將the moral(德)、 cognitive(智)、 physical(體)、aesthetic(美)、labour and social(社會勞動)有機地融合在英語教學目標、內容、評價等各環節中。對此,筆者構建了“激—探—創—展—評”的英語課堂五育融合教學模式,即激發學習興趣,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的五育意義建構,同時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筆者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靈活地穿插運用在教學全過程,通過積極的導向激勵學生向更深處探索,追求更好的學習效果。本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學中思”、“思中創”,引導學生圍繞課堂核心問題形成實踐參與的“五育融合式”的學習,促進學生“五育融合”式的學習觀念建構,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養成,并教會其英語學習方法,發展其英語能力與習慣。
四、五育融合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例——Natural Disasters
以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四單元讀思課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為例。
本單元“以自然災害”為話題,在“人與自然”的主題中探討在面臨自然災害時,人類所應樹立的防災意識與認識自然災害的意識,以及提高逃生和生存的能力。本單元力圖體現“災難無情,人有情”的主題意義。
本節課的活動主題是“Describe a natural disaster”。該文本以震前、震中、震后的順序描述了唐山大地震這場災難。第一段描述了地震前鄉村出現的一些異常現象,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富有畫面感,營造出一種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氛圍。第二、三段著力刻畫了大地震發生時的驚人場面,以及災難過后滿目瘡痍,讓人絕望的畫面。第四、五段自然過渡到對身處絕境但絕不放棄希望的災區人民的生存意志和重建家園的決心的描寫,以及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支持下,唐山人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使唐山這座被自然災害損毀的城市重獲新生。
為更好地貼近教學目標,踐行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培養,力求在五育融合的框架內實施“激—探—創—展—評”的教學模式,筆者設計如下的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主題語境引領
高中英語各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筆者依據第四單元談論“自然災害”的話題主線,以整體教學為抓手,以激發參與學習的興趣為切入點,制作微課視頻,指導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訪問等形式搜集自然災害的相關的新聞材料,掌握災害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整理搜集的內容。例如,針對汶川大地震,啟發學生從“when”、“where”、“what”、“why”、“how”方面收集信息,并嘗試運用英語語言理解信息。這樣在“自然災害”的主題語境中,既能引領學生為參與課堂學習準備豐富且有價值的資料,為進行個性表達與創造提供知識背景支持,提升學生從生活材料中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和運用信息的綜合學習力,又能激發學生關注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結合多樣化的資料感受災難面前人們直面災難,團結一致戰勝困難并重建家園的意志,為課文學習奠定情感、心理基礎,體現了智育與德育的融合。
2.個性探究,啟發潛在智能
筆者拆分了課文,將課文分成了五段,分開打印成多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理,指導學生組建學習小組,確保每組都由英語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組成,保證學生分層結構的合理性,以使他們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形成助學助教的學習機制,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將本篇課文的五個片段整理成份,發給各小組組長,由組長隨機將每一片段分別發給組員,如學生A獲得文本“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學生B分到片段“At 3:42 a.m..everything began……was more than 400,000.”,學生C分到“Everywhere survivors looked……the disaster would last.”學生D獲得“But hope was not lost…… began to breathe again.”片段,學生E則分到“Tangshan began to revive itself……Tangshan city has proved.”然后,教師引導每位學生自主學習與解讀自己抽取的片段中的字詞、句子與內容,通過提取本段信息,大膽猜想和探究其在整篇文本中的作用。比如,此段是第一段嗎?是否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本段是中間段,它之前或之后的內容可能是什么。在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自己捕捉的信息、想法和猜測,以此借助字詞、句子和語篇的推測和推導開發學生的語言分析與信息提取的能。學生在解讀文本,積極思考和記錄表達的勞動過程中發展了智育。
3.創造解讀,體驗勞動成就
在小組成員獨立完成每段的閱讀任務之后,教師指導各組學生分享閱讀成果,翻譯和展示自己的片段內容信息,說一說自己的理解、觀點與見解,依據各自的表述共同探究其他片段與自己持有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逐步還原整個語篇的原貌。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創造課堂學習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突破慣性課文閱讀思維,學會多思考、多嘗試、多分析,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與內容“再表達”,運用高階思維創造性地理解文本。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全過程參與共同的聽、說、讀、譯的勞動活動,體驗個體勞動與合作勞動完成語篇重組與意義理解的成就感,通過智育與勞育的融合滋養學生運用思維進行深度學習與運用腦力參與勞動的實踐體驗。
4.展示自我,滲透德育思想
在學生重組語篇之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出示教材中語篇配套的閱讀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完成練習。然后教師啟發學生根據課文探討唐山市地震后復興的過程和結果,并依據自己搜集的資料,交流還有哪些城市有過類似的變化,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當前的抗疫熱點,引導學生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角度發表自己對自然災害與社會災難的理解,并發揮自己的想象與創想,討論從這些事件中可以學到什么(互幫互助、齊心協力的民族精神;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共建家園的抗震救災精神等),促使學生結合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思辨,領悟本篇課文的思想,感悟通過集體勞動使災難中的城市重新奮起、回歸美好生活的中國精神。在這一環節融合智育、德育與勞育涵養學生思想道德,弘揚社會正能量,增進學生關心社會、親近社會的情感。
5.多元評價,促進學思融通
本次課文教學,筆者讓學生圍繞解讀文本的核心問題,開展學思融通的整合性學習,運用多元智能理解知識意義,體驗勞動成果,促進價值認同,通過智育、勞育和德育的融合滲透,體現學生智力、創造力與道德等素養的生成在“激—探—創—展—評”的教學環節中的貫穿。基于新課標“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精神,為把握學生素養的“最近發展區”,筆者針對此次教學設計了過程性評價,以輕評價、側對話、重鼓勵為導向,靈活地觀察與記錄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表現,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四個維度了解和評價學生,反思智育、勞育與德育融合的情況,把握學生調查、分析、交流、展示、自評和互評等環節中的知識、態度、意識等,并依據獲取的真實信息規劃新階段的教學。
五、結語
在“五育融合”下的“激—探—創—展—評”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可以實現融合,學生“學”的局限也被打破,有助于學生從機械學習走向主動學習和樂于學習。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依據自身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深挖,積極尋找各板塊五育融合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使每一節課、每一項教學活動都能發揮出綜合性的“五育效應”,形成新型課堂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淑麗.五育融合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J].科學咨詢,2021(26):1.
[2]瞭望:扭轉失衡,如何五育并舉?[EB/OL].(2020-01-20)2021-02-20].http: //www.myzaker.com/article/5d23d2a1b15ec04070167df4.
[3]金穎華.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五育融合[J].科學咨詢,2021(26):1.
[4]卞學華.”五育融合”理念下英語學科中的勞育滲透[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1(7):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