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生茜
為了全面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小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教師應加強對小學生閱讀和寫作教育,以提高學生在小學高年段階段的綜合閱讀能力和初步表達能力。基于小學實際教學中教師現階段應用的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筆者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希望通過讀寫結合下的微寫作教學來發現當前語文教育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探索讀寫結合,創新微寫作模式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開始向縱深方向發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也被提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探索讀寫結合下的微寫作教學優化方式,在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中完成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以《狼牙山五壯士》為例,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把本課內容與習作相結合,讓學生講一講哪些場面屬于點的描寫,哪些場面是面的描寫,作者是如何在五位壯士中選擇班長來具體寫,讓學生明白,點的描寫要具有典型性,且對人物的描寫要抓住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讓形象刻畫得更鮮明。點面結合,以班長馬寶玉一人之英姿來凸顯五壯士英勇的大無畏精神。然后,讓學生以“安靜的教室”“熱鬧的操場”等主題寫一段話,然后讀一讀自己寫下的片段,引導學生共同討論該如何突出點的描寫和面的渲染,將這一片段變得更加充實和完善。從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微寫作是基于閱讀教學的一種訓練方法,學生需要初步掌握閱讀的內容,并依據掌握的方法采用仿寫或是續寫的方式圍繞課文教學的某一個關鍵點展開寫作訓練。因此,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是相輔相成的。
二、創設寫作情境,做好情感引導
學生與課本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或是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必然要通過有效的方式搭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之中的內容,并且能夠有意識地積累或是模仿文中的詞匯和語言表達形式。只有學生真正對文本內容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夠進行有效的寫作。這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
以《匆匆》為例,朱自清文筆優美,娓娓道來,學生通過優美的誦讀,與即將畢業的小學生涯產生聯系,從而激發了對時光飛逝的感慨,與文字產生共鳴,更好地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教師以此為基礎,創設情境,選擇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寫一寫,寫好真情實感。教師在過渡環節做好情景的創設,勾連起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和情感,然后將這種認識投入到寫作中。
三、注重總結提煉,提升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
微寫作在閱讀教學課程中是以實踐性環節的形式出現的。對于這一點,教師要予以重視。雖然是課程環節的組成部分,但是卻能夠有效地檢驗學生的理解情況。教師可以將微寫作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引發學生思考,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為了避免造成學生思維滯后的情況,教師必須要做好課中的引導和課后的總結。在課中引導時,教師要特別重視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以順承的方式提高寫作的有效性。
比如,教師想要學生模仿課文中一段較為精彩的表達,學習作者的寫作方式,就應該從作用入手,告訴學生這種寫作方式能夠有效地引發讀者的思考,同學們也可以在嘗試在日常寫作中運用這種方式,然后選擇恰當的主題讓學生進行沉浸式的練筆活動。以《草原》為例,在文章中,作者描繪了一幅壯美的草原風光,介紹了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品質,以及賓主盡歡的蒙漢情深,在引導學生充分體會了文章包含的濃濃情感后,可以請同學們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一句展開想象,寫好離別場景。這樣做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與感知能力,也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素養。通過探索延展寫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提升讀寫結合效果,適應語文教育發展。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下的微寫作教學需要結合小學語文高年段課程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從這一目標出發,教師應該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設計,并且依據學生的學習難點設計相應的微寫作活動。只有結合教學的目的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夠準確地找到突破教學困境的路徑,提升學生的讀寫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