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瑩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教學成效十分顯著。但是在實際的情感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已經被相關學者多次提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尚未得到根本上的解決。在新時期,情感教育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需要采取針對性、可行性的教育策略,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專業人士精挑細選出來的,情感比較豐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認為課堂中的時間十分有限,沒有必要將過多的時間消耗在情感教育環節,導致情感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對此,語文教師要從教材出發,尤其是在備課環節,要用心研究和分析課文,將其中的情感因素提取出來,且放大情感因素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情感有更深層的理解,提高情感教育的整體教育效果[1]。
比如,在學習《鄉下人家》時,這篇課文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容易。但是要想使學生對田園生活產生熱愛之情,教學難度較大。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朗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觀察,要使學生注意朗讀時的節奏、語氣。在學生朗讀完成之后,語文教師可以提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讓學生再次嘗試朗讀。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鄉村生活的魅力體現在哪里。通過語文教師不斷地引導,能夠使學生對鄉村生活產生向往、熱愛之情,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課文中通常蘊含著豐富、細膩的情感。部分學生受到自身主觀因素的影響,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多了解學生,必要時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圍繞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或者比較關注的話題展開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根據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思考,產生真實的學習感悟;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中知識的自我消化,準確地掌握課文中的情感,有效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慈母情深》時,這篇課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比較密切。母愛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大部分學生習慣了母親的愛,反而意識不到母親對自己的愛。對此,在經過一定的學習之后,語文教師可以提出簡單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誰能通過生活中簡單的小事,說一下父母對自己的愛?你們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有哪些描寫母親的句子,對你的印象最深?語文教師要將這些重點句子挑選出來,重點進行閱讀。在這篇課文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務,或者寫一封信,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三、創設情境教學環境
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在語文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比較復雜或者抽象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會比較陌生,如果教師仍然沿用以往口頭式的講解方式,可能會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術不同于以往的教學形式,在內容上比較豐富,且在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畫面感較強,是提高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有關學者的實踐表明,這種類型的教學形式比較直觀,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情感教育的效果十分顯著[2]。
比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對于現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這部分的學習內容比較陌生,具有一定的年代感,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觀,以及被毀滅的景象,學生很難想象,這篇課文所表達的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十分強烈。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關于圓明園的圖片,或者讓學生觀看相應的紀錄片,使學生了解更多關于課文內容的信息,知道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發生的事情。在聽覺、視覺等身體器官的刺激下,能夠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情境中,語文教師要通過進一步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此外,語文教師要使學生記住這段屈辱的歷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中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對此,語文教師要積極尋求多種情感教育策略,保證每個學生通過情感教育,都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提升,在扎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同時,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