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筆記BTC



古徽州,徽商的發祥地,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對徽州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愈趨火熱,逐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地方學——徽學,與敦煌學和藏學一同被譽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古代商幫基于地緣、方言、生活方式的區分,足跡遍布日本、東南亞甚至葡萄牙,從徽商的文化中就能看出“天下國家”的縮影:無論身在何處,都有著共同的文化、地域和血脈的聯系。
來黃山,去看望一段從村落走向天下的歷史,見微知著,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歷史與文化。
拖著行李箱爬過蜿蜒曲折的山路,就到了靄峰村。
高聳入云的群山環抱,粉黛青瓦的村子靜謐地窩在山腳。村子的建筑高低錯落,各樣草木分飾其中。一條“玉帶”穿村奔騰而下,沖刷著四季的寂靜,帶來無限生機。
村莊的屋舍尚保留著明清遺風,高墻深院,即便風格簡樸卻依然有著雕梁畫棟的精細工藝,那是我們在機器與快餐充斥的城市里,怎么也無法感受到的一絲風雅和幾分執著。
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對于建筑的看法極富生命力,他認為:所謂建筑并不是隨著完成即停止成長的靜止物品,只要社會上的人們持續使用,它就是一種經常變化成長的“生物”。
在徽州,仍然保留著當今規模最大的明清徽派建筑群。
古往今來的人們在這些大開大進、馬頭墻林立的老宅里繁衍生息,頗有“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之感。也恰恰是不斷變化著的人,促使著徽派建筑在變化的過程中更加顯現出蓬勃的生機。
在城市孩子的眼里,所謂建筑必然是用鋼筋水泥澆筑而成的巨型“樂高”,方方正正地直戳云霄,那里是童稚的眼睛里永遠走不出的垂直迷宮。
而在鄉村,建筑可以是土泥磚瓦砌的墻、茅草蓋的頂、竹子圈繞的圍欄、木頭小柴門,以及鵝卵石鋪就的幽徑。也正因為這些從自然中取材搭建的建筑,才有了群體生活中的自然屬性。以至于“卷我屋上三重茅”“柴門聞犬吠”,這些來自于自然的材料都被賦予了詩畫意象。
那些最為平常的自然材料構建的看似普通的農家場景,實則是中國人骨子里對美最深刻的堅持,將自然融入生活,與自然融為一體。
孩子的眼睛里不該只有方的或圓的形狀,那是城市規矩所束縛規制的視野。
12-18歲的視野,應當突破程式內容,去完全融入自然,領悟自然造物,所以我們想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盡情釋放想象力的時空——徽州鄉土建筑設計研學項目。
1.爬野山、下農田、建筑營造
在品格認知課程中,了解最真實的鄉野,體悟自然與成長,涵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內在品格。
2.走進老宅與祠堂
參訪學習村中徽派建筑,用畫筆描畫村中角落,記錄下村子最美的樣子。
3. 建模大比拼
建模不再只是專業建筑者的專利,用木棍等材料搭建出小組力學模型,看看哪一組是建模承載力的最強王者。
4. 鄉野建筑搭建
取材山林,和小伙伴運用已有的建筑學知識,一起去創造一個獨屬于自己的鄉野小品,給老鄉們留下一個可以閑談、納涼亦或躲雨的空間。
課程一:《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認知》——走進中國傳統建筑
鄉村中開展互動課堂,從北到南深入了解中國各地鄉土建筑的不同特點,了解中國鄉土建筑背后的文化底蘊與內涵;走進老宅與祠堂,參訪學習村中徽派建筑。
課程二:黃山靄峰古村建筑定向活動
分小組領取百道建筑學科題目,在鄉村建筑中實地尋求答案,小組比拼。
課程三:《空間中的中國建筑》——用視覺發現鄉村
走進鄉村,觀察鄉村建筑與建筑中的人,做視覺筆記,增加對建筑空間的認知。從視覺角度出發,重新認識中國鄉土建筑。
課程四:靄峰村鄉土建筑寫生
帶上畫板畫筆,在村中找到獨特的角落,用畫筆記錄下建筑的空間構成。
課程五:建模比拼——理解建筑中的“力”
學習力學建模知識,了解榫卯結構,感受傳統建筑魅力,設計力學模型手稿。
課程六:力學模型搭建
用木棍等材料搭建出小組力學模型。
課程七:制作徽州特產徽雕糕,了解徽雕符號
建筑調研,匯編當地建筑調研報告,展現建筑前世今生;建筑初步設計。
課程八:上山砍竹,搭建材料籌備
建筑設計圖完成,鄉野建筑搭建。
課程九:邀請老鄉,鄉野建筑搭建
整體分工,小組齊心按照設計圖搭建。邀請老鄉參與,營造屬于自己的鄉野建筑裝置。A7F2C8BF-B95D-4F22-8EC5-0995DAE547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