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暢婉潔
6月10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10年來我國健康教育工作進展與成效。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表示,通過個人、家庭、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升,從10 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也就是說,100個人里有25個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提前完成健康中國行動2022年的階段性目標。
米鋒說,10年來,中國不斷加強健康教育,推動個人和群體樹立健康觀念、掌握健康知識、養成健康行為,從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之所以穩步提升,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表示,一是我國加強頂層設計,在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明確提出國家要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高公民健康素養,這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指標。二是推進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強多部門協作,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三是設立重大專項,如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設置了健康教育項目和健康素養促進項目。四是開展健康城市、健康縣區、健康細胞建設,為健康素養提升創造支持環境。五是提升健康科普能力,開展健康科普專家庫、資源庫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六是倡導健康文化,引導公眾樹立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李長寧說,居民健康素養是個人獲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以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通過健康素養監測,可以了解有關工作現狀,反映相關工作成效,特別是能夠發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為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和工作計劃提供依據。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提出國家要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高公民健康素養。提升健康素養已經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指標。
但李長寧同時表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健康中國行動規劃綱要和“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都提出,到2030年健康素養水平要達到30%。
如今,很多人通過互聯網和短視頻平臺進行健康科普,不少關注度還很高。但整體而言,自媒體健康科普平臺水平參差不齊,其中包括不少偽科普甚至虛假信息,帶來一定危害。對此,米鋒說:“這也是我們高度重視和一直致力推動解決的問題。”
2020年2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公室組建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來自健康教育、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30 余個領域的1000多位專家成為首批成員。截至目前,全國所有省份都建立了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未來還將根據情況不斷完善,這成為健康科普知識的“生產方”。
近日,國家衛健委、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等9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的指導意見》,明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傳播、監管的主體以及相應責任,旨在打通健康科普“傳播渠道”。
“我們有了生產方,再有好的傳播渠道,就可以將更多更優質的健康知識送到千家萬戶。”米鋒說。
同時,健康教育對傳染病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形勢下,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持續加強健康科普,開展健康教育,特別是疫情發生之初就組織專家通過新聞發布會、接受媒體采訪等對一些公眾關心的病毒傳播途徑、規范消毒、個人防護等知識進行解讀,相關信息也通過媒體廣泛傳播,推動廣大群眾掌握防控健康知識,減少恐慌情緒,增強防控信心。健康教育在這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米鋒說,群眾掌握疫情防控知識,是切斷傳染病傳播、控制流行的重要環節。
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在推動健康教育落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副院長姚德明介紹,北京醫院在樹立打造醫院品牌、提高健康科普效果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
一是堅持做原創、出精品。近10年來,北京醫院在學科和人才優勢基礎上,將健康科普內容緊緊圍繞大眾健康需求,每年在慢性病防治、腫瘤早期篩查、倡導健康行為方式等方面推出200余篇原創性的科普作品,并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讓人常讀常新。
二是兼顧多渠道與可及性。北京醫院不斷提高大眾獲取健康知識的便利性,在病房走廊、門診候診室等場所和病人出院通知單上,都可見到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北京醫院網站、互聯網醫院、微信公眾號、專家個人賬號等平臺都有相應健康知識,每年利用“互聯網+”進行健康科普4000多次。
三是增強針對性、實用性。針對突發性、季節性疾病,北京醫院會及時組織進行健康科普,如疫情之初,就如何有效預防新冠肺炎以及居家期間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等老年患者關心的常見問題,及時進行健康科普。
“作為兒科急診醫生,從醫20多年,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夠在安全環境中健康成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說。
北京兒童醫院十分重視健康科普工作。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醫院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直著力加強線上科普活動,推出科普視頻、科普讀本、科普文章等,努力在疫情期間保護孩子的健康。
王荃介紹,北京兒童醫院提出“預防兒童傷害,人人都是主角”的理念。一線醫生工作之余,采用線上線下媒介和形式做兒童傷害預防的科普活動。“一線醫生的工作雖然繁忙,但如果做好科普,讓孩子們能夠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對于日常醫療工作是一種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