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張 晶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由于在改革開放早期,我國的粗獷式發展導致全國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和破壞,尤其流域水資源的污染和河流干涸的現象頻繁顯現。因此,對流域生態進行保護和治理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必要一環,而推行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是實行流域生態保護措施的重中之重。當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在流域生態補償領域已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Plummer等研究了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實行過程中,上下游地區不同經濟主體間的的利益轉移。趙煜等將近二十年知網數據庫中的流域生態補償數據作為依托,探討了當前流域生態補償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蘇揚等以寧夏隆德縣為例,從森林、草地、農田和水域四個方面對黃河流域的區域流域生態補償進行了研究。岳思羽為準確分析漢江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的使用流向和效用,得出應首先開展上游的水源涵養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結論。
近年來,盡管我國在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研究與政策落實方面存在較大不足。流域生態補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梳理當前流域生態補償制度進展和研究現狀,為推進流域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生態補償是在地理學科和經濟學科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一個新型學科。國外學者將生態補償稱之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Singh等認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即指將現有的自然生態產品商品化,通過人為建立一個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的自然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然后依據交易雙方的需求決定生態產品的交易價格,并支持生態資源產品擁有者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閑置產品在交易市場參與交易,從而有效降低負外部成本。
國內對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到90年代。我國生態補償以自然生態產品為基礎,按照“受益者和破壞者付費”原則,將自然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的負外部性問題轉化為生態系統的內部性問題,對同一生態系統內部各個經濟主體按照補償方與受償方重新進行劃分,形成對生態環境資源產生的經濟利益再分配的新格局,提供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相關產品公地悲劇和搭便車問題的新思路。王前進等認為生態補償機制是讓生態資源獲益者向服務者償付一定賠償金的方式來激發民眾環保意識的機制,它應該逐步減少懲治負外部性的特性,有意識地突出正外部性的特性。
流域生態補償(Payment for Watershed Ecosystem Services, PWES)是在生態補償概念上的自然延伸,它是生態補償范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對流域生態補償的認識基本一致,即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是在同一流域的不同區段,由流域生態資源受益者向保護者提供包括資金、技術或政策等但不限于此的補償,使流域生態保護者獲得支持或激勵,加大對流域資源的保護力度,從而形成流域生態資源產品服務與消耗的良性循環。流域生態補償以流域內水資源為載體,利用流域空間內不同生物種群構成的復合型生態系統,通過支付生態補償資金改善不同區段因保護或消耗而造成的經濟利益失衡問題,是平衡流域內上下游利益主體經濟失衡的重要手段,是維護流域生態保護與保證利益分配公平正義的重要制度。Engel等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對流域內水資源生態產品價值的體現,是對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所需要經濟費用的補償。劉玉龍等認為流域生態補償應由政府對流域內因參與生態保護或建設而減少發展機會、損失經濟收入的當地政府和居民進行資金和技術補償,并在政策優惠方面給予傾斜。
流域生態補償需要完成的是對不同區域不同經濟主體間的經濟利益再平衡,即需要明確“由誰補,補給誰,怎么補,補多少”的問題。“由誰補,補給誰”體現生態補償主體和客體的關系?,F行法規政策并沒有明確界定生態補償的主客體關系,這在生態補償實踐中可能引發一定的利益沖突。對于流域生態而言,水及其附屬資源的利用存在補償經濟主體邊界和受償者范圍等難以明確劃分的問題。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生態補償具有不同層次的多個利益主體。生態補償主體為應該支付或目前未向承擔生態責任成本的經濟實體轉移經濟補償費用的經濟相關體。流域生態補償主體既有從該流域水資源中獲得利益的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又有因向水域中排污導致水質惡化的相關獲益者。生態補償客體為因從事生態保護工作導致自身發展受限的,應該得到政策、資金、技術和物質補償的相關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流域生態補償客體是指在流域源頭進行水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的貢獻者和相關利益受損者。
總的來說,流域生態補償主客體關系的確定是相關的不同利益群體進行合作的基本前提,流域生態補償本質上就是通過超越權屬邊界范圍的行為,并借助市場平臺完成外部生態效益內部化的過程。
近年來,雖然國內外對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研究持續進行,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補償體系,不同專家學者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補償標準實施方法。目前,主流的流域生態補償標準計算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支付意愿法、生態系統價值服務法和水資源價值法等。
2.3.1 成本法
成本法核算標準簡單且比較客觀,在流域生態補償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成本法核算指標主要有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類。余源等指出,直接成本指流域上游為維持或修復流域水源和環境質量,經過生態環保建設和修復工程耗費的大量資源;間接成本指上游地區為保護流域水源生態而喪失發展機會導致的經濟收入損失。通常將成本法的核算值作為流域生態補償的下限。成本核算法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P為流域費用;DC為直接成本;IC為間接成本;Wecc為生態建設成本;Wepc為治理成本;Oc為其他成本;CIO為喪失的工業發展機會成本;CAO為喪失的農業發展機會成本。
例如,饒清華等利用機會成本法研究閩江流域生態補償費用,通過引入生態補償系數的方法建立了流域生態補償核算的新模型。
2.3.2 支付意愿法
支付意愿法指為保護和修復流域生態環境,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中的補償方能夠支付的最大補償意愿費用和受償方能夠接受的最低補償費用進行研究的補償標準方法。支付意愿法會受到主觀影響,其調查結果會因資源異質性,以及對不同區域的調查方式不同而導致結果有所差異,但通過完善和改進調查方式、擴大調查對象,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真實情況。支付意愿法計算公式為:

其中,W為各類受水區;CVMW為W區的最大支付意愿;VPCW為W區的人口數量。
例如,趙素芹等通過支付意愿調查,得到九洲江流域下游居民愿意支付的流域生態補償費用為每年165元。
2.3.3 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法
生態系統服務即利用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等,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獲得相關的生命支持產品和服務[。趙世寬等將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歸納為:利用價值當量法將生態系統的環境資源和相應的生態服務轉化為經濟價值,并通過自然資本每年提供的流量價值評估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量。當前使用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主要有市場價值法、模擬市場法等。通常將該方法核算的補償標準作為流域生態補償費用的上限。例如,趙佳奇等通過對飛云江流域提供的調節、文化和服務等功能進行核算,得到流域下游應向上游提供的生態補償費用約為15億元人民幣。
2.3.4 水資源價值法
水資源價值通常包括市場價值與非市場價值兩方面。一般情況下,水資源價值法是指按照流域內水資源的市場價值評估該流域水資源能夠產生的經濟效益,然后通過計算得到的經濟效益值核算生態補償費用,最后以監測斷面水質的標準值為依據,利用水質變化判斷流域上下游的補償方和受償方。水資源價值法計算公式為:

其中,WQ為需水量;PW為水資源價格;β為水質調整系數。
例如,李懷恩等利用南水北調中線陜西水源區的水質和水量等指標構建的模糊數學模型,來核算水資源價值。
2.3.5 流域生態補償方式
流域生態補償主要有縱向生態補償方式和橫向生態補償方式兩種??v向生態補償一般指由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補償主體間具有行政隸屬關系。橫向生態補償一般指由市場主導的生態補償,補償主體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補償方式比縱向生態補償更加靈活,能夠很好地改善跨省流域權責歸屬不明、補償主客體之間權力和義務不清等問題。當前,由于只使用橫向生態補償風險較高,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現象,因此將縱向生態補償與橫向生態補償相結合的方式引起了學者關注。
2.3.6 流域生態補償意愿
流域生態補償意愿主要有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兩大類。流域生態補償支付意愿是指利用調查問卷等方式方法評估公眾對流域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和其他考慮因素,以進一步完善補償支付制度;流域生態補償受償意愿是指利用調查問卷等方式方法評估公眾對流域生態補償的受償意愿和其他考慮因素,進而更好地完善已核算的流域生態補償標準。
基于當前我國的流域生態補償研究方法及補償實施進展,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流域補償政策的實施。
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實行的最終目標是:在維持流域生態系統可持續利用的同時,推動區域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完善流域生態補償體制機制,應重點關注:一是國內流域生態補償應在充分借鑒國外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制度的基礎上,通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臺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規等,引導建立規范的流域生態補償體制機制。二是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應主動開展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測算工作,評估已有流域生態補償制度中相關生態資源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著重研究相關補償主體的互動機制。三是以流域為單位,對上下游的相關生態資源進行統籌規劃,研究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聯防共治機制。
目前,我國的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和轉移支付,社會資本和公眾參與較少。有限的財政資金導致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推行比較困難,流域相關經濟主體及區域內公眾積極性難以調動,從而使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對于能夠產生購買行為的流域生態服務,應該擴大補償資金來源,推動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減輕政府在生態補償機制中的財政壓力。
要逐漸擴大跨省或跨區域的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推進上下游地方政府簽訂補償協議,并建立監督評估機制。要合理選取補償指標,制定補償基準,考慮流域實際情況,根據上下游地區的水質和水量等指標的變換,對補償指標施行動態化管理,通過合理的補償基準達到保護流域生態的目的。要梳理流域生態資源現狀,綜合考慮上游地區因保護流域生態的經濟損失和下游地區的支付能力等要素,科學確定補償資金標準,更好的展現生態補償制度的激勵性和約束性。